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倒像是活的一樣。

這是清朝道光年間,八角鼓滿族票友隨緣樂(本名:司瑞軒)在他的《隨緣樂》書中寫到的,在“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這句話中,提及了“相聲”“張三祿”,而張三祿也成為了當前文字記載中最早的相聲藝人。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管兒張”張三祿漫畫像

張三祿,原為八角鼓藝人,因表演時喜歡現場抓哏(即:現掛),使得很多同行都不願與其合作,無奈之下,他開始在北京天橋撂地演出,並逐步脫離八角鼓的表演定式,將“說學逗唱”融入表演過程,併為他的這種表演取名:相聲。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舊時北京天橋盛景

“相聲”,取“相”貌之“相”,“聲”音之“聲”,謂之相聲。

這是相聲真正作為藝術形式予以沿襲的開端,而相聲真正走上藝術舞臺,則需要從張三祿的徒弟“窮不怕”朱紹文開始,而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窮不怕油畫形象

“窮不怕”朱紹文:撂地演出儀式感,對口相聲奠基人

當時的天橋演出,與現在的園子演出很不一樣,不提前賣票,而是靠路人打賞,有些像西方街頭藝人,大家八仙過海,各憑本事,你唱你的小曲,我打我的大鼓,吸引來人駐足觀看,才有可能得到賞錢,可以說,當時是一個憑本事吃飯的時代。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窮不怕”朱紹文的天橋雕像

朱紹文的演出很有儀式感。他在天橋撂地表演時,往往先用白砂石磨成的細粉末在天橋一隅畫出演出的場地,隨後,仍然用白粉末一邊在地上勾出“福”“壽”字樣,一邊唱著《太平歌詞》,招徠人群。朱紹文從始至終,一直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即使當時有王府宴請他去表演,也不過寥寥數場,不願被養在內院,這一點,他的一位後輩倒是頗有他的風采!

一開始時,朱紹文以單口相聲見長,隨著他收徒“窮有根”、“貧有本”之後,不時地以二人,或三人進行集體表演,這便是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的雛形。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窮不怕”朱紹文用過的竹片,上書文字可見其風骨

關於朱紹文,相聲第四代(如以張三祿為第一代,算是第五代)門長張壽臣曾經說過:

在朱紹文(也作:朱少文)之前也有相聲,但那是“暗相聲”,是口技和故事的組合,而“明相聲”的形成,始祖就是朱邵文。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張壽臣(左二)、常連安(右二)與志願軍戰士合影

張壽臣老先生的論斷是有根據的。那麼,朱紹文為何會超越“管兒張”張三祿,而成為相聲的祖師爺呢?大致有以下幾條理由:

第一,對口相聲奠基人。

朱紹文自收徒之後,單口、對口,乃至群口都有嘗試,更多的是對兩人合作下的對口相聲進行了藝術揣摩。兩人在表演對口時,往往會因為一精明、一痴傻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達到相聲的藝術效果。

第二,傳統相聲作品流傳至今。

《大保鏢》《黃鶴樓》《字相》等傳統相聲作品均出自他手,除此之外,朱紹文還編撰並長期演唱《過新年》《十八黑》《千字文》等曲目,可以說,朱紹文的“高產”,為傳統相聲的演繹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三,為相聲門定規矩,以師徒形式代代傳承。

從朱紹文開始,相聲拜師定下規矩,明確拜師的三種情況,即:

拜師學藝、代拉師弟、帶藝投師,明確拜師的程序,“引保代”缺一不可,正是從朱紹文起,相聲一門規矩不斷完善,以師徒形式代代傳承。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朱紹文(又作:朱少文)徒弟徒孫十分興盛

關於朱紹文,本世紀初,郭德綱在他的相聲作品《五十年來的相聲現狀》(郭德綱逗哏、張文順捧哏)裡也對朱紹文是相聲祖師爺進行了說明,某種程度上佐證了張壽臣老先生的觀點。

郭:從今天說起,今天是相聲的開山祖師窮不怕朱紹文先生

張:朱老先生

郭:誕辰一百七十六週年

張:對

……

郭:朱先生,不是第一個發明相聲的人

張:這不假

郭:在他前面,象張三祿,還有很多老先生們,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創造了相聲

張:恩

……

郭:在相聲界,認為朱先生是我們的開山祖,第一代祖師

——選自郭德綱、張文順《五十年來的相聲現狀》片段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郭德綱、張文順當年搭檔演出

朱紹文的相聲藝術成就,對於相聲門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不僅在逐步收徒的過程中,沿襲了張三祿的單口相聲,創新了對口相聲,嘗試了群口相聲,而且創作了一系列經典相聲作品,初步訂立了相聲門的規矩。朱紹文對於相聲門的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而在第三代,逐步湧現的相聲八德,則成為民國時期相聲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相聲八德同臺爭豔,各有所長平分秋色

在上世紀30年代,以馬德祿、裕德隆為代表的八位相聲大師合稱:相聲八德。這八位大師有五位來自於朱紹文一脈,剩餘三位師從恩緒,是阿彥濤的徒孫。正所謂:“相聲八德同臺爭豔,各有所長平分秋色”。關於相聲八德的生平,已有多人研究,所以,本文著重從他們的藝術特點,及其對相聲門的師徒傳承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馬德祿、周德山等人合影

第一,相聲八德,各有千秋。

相聲八德中的每一位大師,都有其相聲藝術造詣上的過人之處。

劉德智愛好文學,善於從文學入哏,他創作的《批三國》可稱一絕!

馬德祿臺風穩健,擅長白沙撒字,捧哏詼諧有趣,很多精力用於培育相聲後輩,趙佩茹、郭榮起、劉寶瑞等都得到過他的指導。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劉德智早年珍貴照片

張德泉,捧逗全才,時而逗哏,時而捧哏,與李德鍚合作時,常常難以界定兩人的捧逗關係,互為捧逗的藝術展現,常常給人不一樣的新鮮感。

焦德海是對口相聲持續發展的大貢獻者,他的相聲活路很寬,可以演繹200多段作品,對於相聲內容的多樣化做出了很多努力。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藏於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焦德海泥塑作品

劉德智、馬德祿、張德泉、焦德海等人,各有特點,或擅長文學入哏,作品文風襲襲,或臺風穩健,有大家風範,或表演風格寬泛,能夠帶來多樣化的藝術體驗,他們在北京、天津、濟南等地的活躍,帶動了當地的相聲市場,讓相聲的影響力逐步遍佈北方。

裕德隆,撂地賣藝,擅長白沙撒字,且多以捧哏見長,其捧哏功力深厚,現掛隨手拈來,“三分逗七分捧”,不妄虛言。

周德山,常年在天津活動,他的作用在於,改變了以往相聲撂地賣藝的狀態,將相聲帶進了園子,這一壯舉對於之後的相聲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周德山

李德鍚又稱為:“萬人迷”,以“小孩哏”見長,他的四句定場詩在當時有很高知名度。

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

李德祥,藝術特點不詳,相關論著也記錄偏少,特有此遺憾。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李德鍚

相聲八德,各有所長,且在相聲演繹上多有交集,比如:馬德祿、張德泉都先後為李德鍚捧哏,相聲八德作為相聲門第三代傑出人物,技藝日漸純熟,且能使的活兒很多,動輒幾十上百段作品,都可以完美演繹,與其相比,現如今很多相聲演員則差之千里,愧不如也!

第二,承上啟下,功績彪炳。

相聲八德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相聲技藝的多樣化展現之上,更多地體現在師徒的傳承上。從第四代開始,一批我們耳熟能詳的相聲名家不斷湧現,很多都是出自相聲八德的門下。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自制表格,雖然簡陋,尚可一觀

相聲八德門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相聲名家,成為當代很多仍然活躍在相聲舞臺人員的重要師承,比如:周德山高足馬三立為代表的馬派,時到如今,都有很深的影響力。可以說,相聲八德的重要性,不僅影響上世紀三十年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當代相聲的發展,仍然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雖然,從當代相聲角度來看,相聲八德的個人藝術表徵並不十分明顯,但是卻代表著相聲門一代人的探索與嘗試,比如:互為捧哏的探索,得益於李德鍚、張德泉兩位大師的揣摩,後世牛群、馮鞏的早期作品也有這樣的痕跡。

晚清、民國時期,相聲之所以能夠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傳統文化林立的當時,能夠闖出一片藝術天地,是與一系列重要元素息息相關的。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藏於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北京天橋盛景圖

  • 相聲師徒制源遠流長,代拉師弟、拜師學藝、帶藝投師都起到了藝術傳承的核心作用。

相聲師徒制自朱紹文開始,不斷在探索中完善。有徒必有師,代拉師弟、拜師學藝、帶藝投師等不同相聲學藝方式的貫徹,使得晚清、民國的相聲技藝不斷在師徒傳承下得以延續,得以更好發展。比如:李德鍚拜富有根為師之前,已經在十五歲時就跟隨徐有祿學習單口表演,屬於帶藝投師。

  • 相聲是當時的“快餐文化”,與其他傳統藝術相比,節奏更明快,氣氛更活躍,更能得到觀眾青睞。

在晚清、民國,相聲可謂是真正的“快餐文化”,少則幾分鐘,多則幾十分鐘,便可以在相聲藝人的演繹下,感受到相聲帶來的快樂與輕鬆,這是很多傳統文化所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的。而且,當時的相聲藝人在撂地演出時,多以太平歌詞開場,加上竹板唱和,能夠很快吸引民眾駐足觀賞,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容易得到廣大貧苦民眾的青睞。

  • 相聲針砭時弊,諷刺意味鮮明,能夠得到廣大勞苦大眾思想共鳴。

相聲的作用在於針砭時弊,具有極佳的諷刺意味,廣大勞苦大眾可以在聽相聲的過程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思想共鳴,這也是晚清、民國相聲能夠闖出一片天地的要義所在。比如:傳統相聲作品《大保鏢》專門諷刺那些不學無術,卻喜歡自吹自擂的人。

相聲漫談(一):晚清相聲撂地而生,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相聲路上,不忘初心

相聲藝術,流傳百餘年,既有張三祿、朱紹文早期先輩們的艱辛探索,也有發展過程中,相聲八德的砥礪前行,任何一門傳統藝術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廣泛傳播,得到觀眾青睞的,雖然,如今的相聲,演出環境更好,演出費用更高,但是,相聲藝人仍然需要記住當年撂地而生的老前輩們,正是因為他們的艱苦卓絕,才有了今日相聲的渾厚底蘊。與藝偕行,不忘初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