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文|丁十二


說起晚清,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閉關鎖國、科技落後、苟延殘喘、喪權辱國等一系列詞。當然這確實也是晚清的現狀。只是在這一片厚重的陰霾之下,清朝末年也有著一些閃光的人、值得肯定和銘記的事。

耳熟能詳的曾國藩、李鴻章,還有洋務運動的張之洞、左宗棠等,這些人都為清朝最後的掙扎立下汗馬功勞。而在這些人背後,還有一位更應該被銘記的科學牛人——徐壽。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早有盛名,卻連個秀才也沒考上

1818年,徐壽出生於江蘇無錫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徐壽的祖父務農的同時兼作商販,家境日漸富裕。徐壽的父親大概是徐家的第一個讀書人,但不幸的是年僅26歲過早去世了,徐壽時年僅4歲。母親宋氏含辛茹苦,將他和兩個妹妹撫養成人。在他17歲那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

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稱讚,也算早有盛名。然而卻沒有考上秀才。科舉失意,大多數人應該十分傷心。但是徐壽不這樣想,他說:“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大概的意思是說:“八股文實在沒用,還是不學了!”於是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

但不學八股文,並不意味著他就此放棄對知識的嚮往和追求。他已經娶妻,並有了一個兒子。一家人的生計才是他最頭疼的問題。所以他抱定“經世致用”的宗旨,開始在經籍中學習研究有用之學。

徐壽的家鄉無錫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之鄉。在那裡有許多能工巧匠。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徐壽,他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少好攻金之事,手製器械甚多” 大概正是由於這一愛好使他由博覽群書逐漸轉而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

徐壽在科技方面的興趣極為廣泛,舉凡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等,他無一不喜,無一不好。他不僅潛心研究中國曆代的科技典籍,對於明末清初從歐洲翻譯過來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認真加以研究。

當時中國沒有系統學習科學的書院,徐壽一切都靠自學。就這樣當同齡人還在讀著之乎者也的時候,徐壽已經開始通過自學自制指南針、象限儀、自鳴鐘等。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徐壽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男人在等你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男人在等你。有了俞伯牙,必然會有鍾子期。有了李白,也必然會有杜甫。所以有了徐壽,也就必然會有華蘅(héng)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試的人中,兩個愛好科技的靈魂一見如故,共同探討和研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華蘅芳的出現完全彌補了徐壽在科學領域的短板。徐壽更加關心化學,而華蘅芳更加側重數學。而兩個人又都是翻譯家,可以更好更快的學到國外先進的知識。從此,兩人你實驗來我算數,你設計來我畫圖,兩人組成晚清最強科學cp共闖天涯。

徐壽與華蘅芳一起來到上海,拜訪了對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都有研究的近代著名科學家李善蘭。同時在上海購買了《博物新編》等一些國外科技譯作,還採購了一些物理實驗的儀器。回到無錫後,徐壽自己仔細研習,他根據書本上的提示進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實驗。

徐壽學習講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科學知識必須用於實踐檢驗。當時不像今天的實驗室那樣,想要什麼工具都有。沒有工具,徐壽就自己做。他曾經在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需要一個三稜鏡,買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圖章硬磨出來。

晚清的天空,籠罩著危機的陰霾,鴉片戰爭失敗的屈辱,令李鴻章、曾國藩等大臣紛紛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於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興起一陣洋務運動的熱潮。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就上書要求,除八股文考試外,還應培養工藝技術人才,專設一科取士。在這種情況下,博學多才的徐壽和華蘅芳引起了洋務派的重視,雙雙進入了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同時進入的還有徐壽的兒子徐建寅。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多看兩眼,中國第一艘輪船就有了

鴉片戰爭後,外國輪船直接開到中國內河橫衝直撞,而中國用的還是帆漿動力船,所以當時第一要務是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輪船。

然而造輪船在晚清是一片空白,那時一沒圖紙,二沒資料。可謂是一籌莫展。不過這難不倒徐壽。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要造必須先有蒸汽機,於是他們決定造蒸汽機。但是一樣的,一沒圖紙,二沒資料,唯一的就是從《博物新編》這本書上看到一張蒸汽機的略圖。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徐壽並沒有放棄,而是帶著一行人就到停泊在安慶長江邊的一艘外國小輪船上仔細觀察。

然後回來反覆研究計算,精心設計,三個月後,終於製成了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這一象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的製成,無疑為中國近代工業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於是徐壽等人繼續研究,克服重重困難,沒有零件,就自己一銼子一銼子的做。就這樣靠著一股韌勁和聰慧,三年後,造出了中國海軍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

看到此船,同治帝欽賜牌匾:“天下第一巧匠”。

曾國藩誇讚:“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事實再次證明,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

有了這個基礎,在徐壽的帶領下,陸續造出了中國近代第一艘軍艦“惠吉號”。隨後“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接連誕生。

徐壽堪稱我國海軍軍工業的先驅。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潛心翻譯,命名元素週期表,沿用至今

早在在“黃鵠”號輪船建成並且引起世間轟動時。徐壽曾向曾國藩建議當務之急必須要做的四件事:翻譯西書,開煤鍊鐵,自造大炮,操練水師。

但是在曾國藩看來,徐壽這樣的科技人員只是一種為我所用的僱傭關係,而不是可以參與謀劃重大決策的官員。

於是,碰了釘子的徐壽開始潛心譯書工作。他設法取得江南製造總局會辦馮俊光等人的支持,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專門設立了翻譯館,招聘了包括傅蘭雅、偉烈亞力等幾個西方學者外,還召集了華蘅芳、季鳳蒼、王德鈞、趙元益及徐建寅等略懂西學的人才。

1868年起,徐壽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從事翻譯工作17年,專門翻譯西方化學、蒸汽機方面的書籍。他一生譯書13種,26部書籍,約300萬字。他與英國人傅蘭雅合作,翻譯了《化學鑑原》等書,系統地介紹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

此外還有《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化學求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改易記》、《中西化學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譯的《化學分原》,合稱《化學大成》。將近代西方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學以及化學實驗儀器和方法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特別有意義的是,在翻譯中,他發明了音譯命名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的方法。就是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

這就是讓無數學生頭疼的元素週期表。其中“鉀”、“鈣”、“鋅"、"錳"、"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沿用至今。

1881年,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刊登了一篇題為“聲學在中國”的文章,文章以實驗為根據,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定論,糾正了伯努利定律。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徐壽,而將這篇文章翻譯為英文的人正是傅蘭雅。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現在所用的元素週期表,大部分都出自於徐壽的譯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徐壽從小是通過自學成才,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學習科學技術的學院。自己雖然翻譯了很多書籍,但是還是需要系統的引導,所以最好還是有一個專門學習科學技術的學院。

既然沒有,那就創辦一個。於是為了更好的傳播近代科學知識,徐壽又開辦了上海格致書院。

這是中國第一所向中國民眾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場所。學院開設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目。同時定期舉辦科學講座,講課時配有實驗表演,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中國興辦近代科學教育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格致”的意思,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徐壽早年正是靠著“格致之理纖且微,非借制器不克顯其用”的探索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才取得後來的成功。

於此同時,他們還創辦發行了我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格致彙編》,介紹了很多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起到了向國人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作用。

虎父無犬子,徐壽的次子徐建寅,從小跟隨父親做科學試驗,17歲進安慶內軍械所搞科學研究工作。1900年,應張之洞的邀請到湖北漢陽鋼藥廠,幾個月就製成了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無煙火藥,衝破了洋人對我國的技術封鎖。1901年3月31日,因火藥發生意外爆炸獻出了寶貴生命,遇難時年僅57歲。徐建寅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殉難於事業的科學家。

而晚年的徐壽仍將畢生的心血傾注於譯書、科學教育及科學宣傳普及事業上。

1884年9月24日,徐壽病逝於上海格致書院,享年67歲。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上海格致書院

寫在後面的話

晚清政府風雨飄搖,苟延殘喘。

鴉片戰爭後,這些當朝統治者認識到了洋槍洋炮的威力,認識到了帆漿動力船與軍艦的差距,但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中國落後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科學技術能力。使得“師夷長技以制夷”不過是一句空頭口號,喊得再響也對敵人構不成半分威脅。

科學技術要進步,還得靠實踐,光喊口號是沒有用的。

好在這樣列強環伺的環境下,有徐壽、華蘅芳等人憑藉堅韌的毅力和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打破洋人的技術封鎖,在一沒圖紙、二沒資料、三沒零件的情況下,用雙手造出了中國近代第一艘輪船、第一艘軍艦。

同時他們翻譯、引進西方經典科學理論,認識到科學技術人才的重要性,並創辦中國自己人的科學技術學院和期刊,為培養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人才和傳播近代科學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晚清最不應該被忘記的科學巨星,把元素週期表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格致彙編》

從這點來看,徐壽不光是“天下第一巧匠”,而是中國近代化學、中國近代科學的啟蒙者。是清朝末年厚重陰霾下一顆熠熠發光的科學之星。是一個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人。


圖片/網絡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