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更經典,多數人不知

三千歲砥礪奮進,五千載薪火相傳。泱泱大國巍峨與世,接力譜寫無盡華章。從百家爭鳴,再到儒門分宗,千百年來,數不盡的高德大儒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了卓越的貢獻。自漢武帝元光年間伊始,儒家學說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統治思想。

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更經典,多數人不知

儒家勸人積極進取,歷代大儒不乏引人向上的警言傳世。 自儒術定鼎政壇兩千年,隨著歷史進程的加快也衍生出了許多隻有國人能懂的文化符號。這所謂的文化符號,或如歷史典故大家名作一樣引人深思,又或如鄙陋俗氣如田間俚語,這些都是獨屬於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文化符號。

時光一去不復返,最是無情的時間不會因為你的權勢富貴而放慢腳步,難以數計的仁者志士們早已隨風而去。值得慶幸的是,斯人雖已遠,卻也在這世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痕跡。並且,這痕跡雖歷百年、千年而從未消逝。您可能會有疑問了,到底什麼是痕跡呢?筆者認為,赤壁是曹孟德的痕跡,魚腹藏書是陳廣的痕跡,萬里長城是祖龍的痕跡……所謂痕跡,不限於物質,不囿於情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處世哲學。

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更經典,多數人不知

幾千年來,學富五車的大儒們教育後輩的話語,常被許多家庭奉為圭臬,視為教育子孫的不二法則。可那些金玉良言與那位少年的的話比起來,到底弱了幾分風采。無論古今,很多人讀書進學看成成功的階梯,為金榜題名不惜披星戴月,利用一切時間學習。這種精神固然是好的,卻亦有崩潰之憂。成功者春風得意很是歡欣,落榜者積苦難抑多有病瘋。

誠然,開卷有益。但其中若是摻雜了太多的功名利祿,豈不是失了本心?世間大路小路無數,我們又何必苦心孤詣的與眾人爭雄?正如子夏“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個囿於世俗的人,又怎麼能有大的發展呢?

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更經典,多數人不知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一位名為司馬牛宋國貴族因為言語不慎得罪了很多人,無奈之下只好躲到了魯國。司馬牛雖性格急躁,亦有求學上進之心。仰慕孔子多時的他,成了孔門三千弟子之一。彼時子夏博學多才,深得孔聖喜愛,孔子多次當眾誇讚子夏的賢德,引起了司馬牛的不快。司馬牛因逃難而身處異鄉,偶遇名師又因性格等原因不得師尊喜愛,心中難免不快,便像子夏傾訴自己的苦惱。

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更經典,多數人不知

子夏為寬解司馬牛,對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段話前兩句很是消極,人力怎能勝天?但是後幾句有理有據,條理分明,使人聽後悲觀、絕望之心緒盡消。子夏之所以這麼說,是告誡司馬牛凡事雖皆難如人意,但一個人只要對朋友友善,在交往中注重禮儀,就可以結交很多的兄弟。

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亦應該牢記子夏的話,縱事物難改,也當牢記本心。

《論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