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給大家出個謎語,有一種動物,天安門有、故宮有、北大也有、盧溝橋上還有,成雙成對、威嚴端莊,您知道是什麼動物嗎?

可能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猜出來了,沒錯,正是“石獅子”,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會發現,很多王公貴族的宅邸,門前都會擺放兩個威武的石獅子。可以說在古代,中國石獅子已經變成一種十分常見的建築裝飾物,不僅僅是達官顯貴的門前,就連普通商賈之家、書香門第之家也都喜歡在府門前放上一對石獅。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石獅子

針對這種現象,李夫子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國原本是沒有獅子存在的,獅子作為一個舶來物種,為什麼會讓古人那麼情有獨鍾,從在中國闖出一番天地呢?畢竟我們有威猛的百獸之王老虎啊,用石老虎來裝飾,辟邪、鎮宅不也挺好的嗎?今天就讓李夫子跟大家分享一下背後的原因!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老虎

石獅子最初的原型

大約從漢朝時起,我國就開始出現石刻獅子,主要是用來鎮守陵墓。但從石獅子的造型來看,不僅和現在我們所認知的“真獅子”形象大不相同,就連和常見的“石獅子”的樣子也相去甚遠。原因就在於早期石獅子真正的原型,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一種鷹頭、獅身、有大翅膀的怪獸,名叫“格里芬”,即便到了現代,仍然有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到格里芬的影子,比如薩博的汽車車標、意甲的熱那亞隊的隊徽等都用了格里芬的形象。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希臘神話中的格里芬

石獅子原型的形成原因

那既然有真獅子,為什麼還要參考神話形象來進行創作呢?答案非常簡單,因為那時候的中國還沒有獅子,直到漢武帝打通西域之後,西域各國每年都會向漢朝進貢,獅子才作為一種貢品進入了中國,在《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獅子、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據說西域進貢來的獅子在當時還造成了不少的轟動,但是,貢獅深鎖皇家內院,民間對獅子的真實形象那是無從得知啊,既然見不到真獅子,“匠人們”就只好依據舶來物品中“格里芬”形象,在結合本土傳統造型來創作,這傳統造型就是龍了,受龍的影響,那時的石獅子身體多成s形,即胸脯挺起、臀部高翹、還張嘴吐舌的,只是仍然保留著一對翅膀,可以說是石獅子中的混血兒。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古代石獅子的原型

獅子傳入中國的本土化演變

獅子雖然是舶來品,但是古人們對獅子卻非常看重,認為它莊嚴、威武,是瑞獸、神獸!那麼獅子從傳入中國到成為扛把子,總得有個過程,不可能一出道就成大明星了,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同為舶來品的“佛教”了,獅子能有如此好運,可以說是完全沾了佛教的光了。在《燈下錄》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佛教徒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佛說法就是“獅子吼”。古代、現代的許多佛教聖地都能找到“獅子”的蹤影,比如在五臺山的許多寺廟都能看到一尊騎著獅子的菩薩雕像,那正是“文殊菩薩”。傳說,文殊菩薩就是騎著獅子來五臺山講經說法的。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文殊菩薩坐騎是獅子

但不管是佛教還是獅子,來到中國之後都經歷了“中國化”,早期石獅的翅膀漸漸退化,直到消失,一是因為翅膀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不如在石獅內部直接刻上翅膀圖案方便,二是工匠認為獅子既然已經與龍結合,龍原本就會飛啊,在添上翅膀那豈不就是畫蛇添足了嗎?後來歷朝歷代的石獅形象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漢唐時的強悍威猛、宋代則強調裝飾功能、元朝時石獅的身軀瘦長有力,到了明清時期又變得敦厚端莊,基本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古代石獅子

“石獅鎮宅”習俗的起源與演變

因為有了佛教的宣傳,所以獅子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威嚴”的代名詞,因此漢唐時期,很多的皇帝陵寢、勳貴墳宅前就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在當時僅限於在陵墓、墳宅之前擺放,是作為神道上的一種神獸存在,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排放在一起,用以起到震懾的作用,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石獅子真正走向民間,成為眾所周知守衛大門的瑞獸,這種習俗大概形成於唐宋之後。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石獅子鎮守陵墓

據《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在唐朝時,京城的百姓大多居住在“坊”中,這是一種由朝廷劃定的居住區,每一個坊都有圍牆、有坊門,可以防火、防盜,每個坊門都製作成牌樓的模樣,然後寫上坊名。最後會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用以防大風和抗地震。但是大石塊如何光禿禿的,那肯定也不美觀,所以工匠們通常會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的圖案,既美觀又具有“納福、招瑞、吉祥”的寓意,這可以看做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看門石獅的擺放是有一套規矩的,通常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而且都是左雄右雌。這也比較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雄獅一般都雕成玩弄繡球的樣子,雌獅則雕成撫摸小獅子或者身前趴著一隻小獅子的形象。據《析津志輯佚·風俗》中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這可以說是石獅子鎮宅的最早歷史記錄了。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石獅子看守府邸

舞獅文化的流行

除了石獅鎮宅之外,獅子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大家所熟知的“舞獅”從唐代時就已經流行開來,直到現在也依然是我們過年常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在《西涼伎》一詩中詳細描述了舞獅時的景象。

“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由此觀之,唐朝時的舞獅已經與現代舞獅頗有幾分相似之處了。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舞獅表演

獅子在中國的影響力

唐朝初年,虞世南在《獅子賦》中,把獅子稱為“絕域之神獸”、連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已經把獅子抬高到跟老虎一樣的百獸之王的地位了。千百年來,獅子的形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寓意,比如財富、吉祥、甚至是權力,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現代中國的眾多園林名勝之中,能見到各種造型的石獅子。比如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這些石獅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靈活現,形象逼真,最小的獅子更是隻有幾釐米大,堪稱造化神奇。再比如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也有兩對威風凜凜的大石獅子。可以說獅子在中國的影響力超乎想象。

獅子是外來物種,為啥古人不用老虎看門,反而用石獅子守門?

盧溝橋的石獅子

李夫子說石獅

歷經千年不衰的“獅文化”,它美好的寓意在人們的心中並沒有改變,如此看來作為一個舶來物種,獅子在打入當地市場方面真的是很成功了。

我是愛歷史的李夫子,歡迎大家關注、分享、點贊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