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提起焦裕祿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作為縣委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戰天鬥地、奮力改變貧困面貌的事蹟激勵著一代代人。大家都知道焦裕祿是苦出身,在抗日戰爭時期,逃荒途中,他僅有兩三個月的兒子不幸夭亡,讓人心痛。他靠給人打短工維持生計,夜裡住在僱主的牛棚或者草垛旁。

抗戰勝利後,焦裕祿一家回到老家山東,焦裕祿當上了民兵,他不僅多才多藝,而且有勇有謀,面對大批敵人進攻解放區,曾擺出“空城計”嚇退敵人。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青年焦裕祿

逃荒到江蘇途中,不滿百天的孩子不幸夭亡

1943年,漢奸到處抓人充當壯丁或者偽軍,民不聊生。焦裕祿在自傳中寫道:“家裡人都跑了,我跑上了西山,不敢回家,便同愛人孩子跑到郭莊村岳母家住了幾天,才與岳母及岳母的婆母及黃臺村幾家老百姓一同逃荒到江蘇省了。”

據焦裕祿的侄子焦守忠講述:他的叔、嬸是帶著一個僅有兩三個月的小男孩逃離了博山。到江蘇宿遷縣,需在徐州火車站下車,然後轉道跋涉。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配圖,與本文無關

焦裕祿夫婦夾在橫流的、凝結的人堆中擠向鐵罐車門,擁擠上車的逃難者卻堵嚴了車門,雙方爭執不下,你上不得,我下不去。那個襁褓中的男嬰由妻子抱著,已沒了哭聲或根本聽不見哭聲。日本站警聞聲趕來,舉起槍托一陣亂砸。待下車的人們紛紛栽落站臺,上車的人群“罐裝”密實之後,倒臥於地的焦裕祿以及妻子、岳母這才發現:小男孩已被擠扁了腦袋,氣絕夭亡。

這才叫致命的殘忍的一擊,人間百痛莫過喪子,而且又是如此之慘的死法。

到了江蘇,廣闊的原野中滿是黃瘦的面孔,流汗的脊背。焦裕祿和他的同行者們開始“打短兒”賣力:收一畝地的玉米、砍兩畝地的秸稈換來幾斤糧食;挑幾畝地的糞肥,賺幾張煎餅;垛一座柴垛、挖一個糞塘掙些許湯飯……滿身的汗水,滿臉的泥土。僱主無端的挑剔,粗野的呵斥,無滋無味、無油無鹽的飯食,焦裕祿皆盡心嘗口嚐了。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電視劇《焦裕祿》劇照

晚間,他的一家睡在僱主的車屋、草屋、牛棚或者草垛旁。飢餓、疾病時刻威脅著他們。在找不到活幹的天日裡,一家人蹣跚於秋收後的野地,從玉米地裡撿拾秸稈皮毛,從紅薯地裡挖地三尺,尋找可以充飢的斷塊根鬚。在黃土地上挖兩個土坑,培壘起一個土窯,燃起了撿拾來的柴草,燒烤著紅薯的零碎。這便是他全家的一頓飯。

練習槍法時,一槍打掉一塊樹皮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人民政府愛人民呀,解放軍的恩情說不完……1945年8月,逃荒到江蘇省宿遷縣的焦裕祿回到了山東博山北崮山村的窮家,首先聽到的是《解放區的天》的歡快歌曲,首先看到的是熱火朝天的革命鬥爭在貧窮的山鄉蓬勃興起。

北崮山村的民兵組織非常活躍,同村的鄉親與家族中,許多的人當了民兵,扛起了槍。焦裕祿也當上了民兵。時年23歲的焦裕祿,穿一件大襖,以皮帶扎腰,挎一隻文件包,高大英武的身材,寬肩長腿,白麵黑髮,雙眉上挑,雙目如炬,顴骨與鼻高高,一副英豪男兒風度。又加屬文化人物,言談舉止,文質彬彬,不瘟不火,接人待物,安詳周到,頗得民兵戰友以及村民敬重。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焦裕祿生前照片


北崮山村以西幾里路的八陡村,就是國民黨、還鄉團的地盤,敵人常常集結成勢,進犯共產黨管轄的區域,北崮山村便成了前哨陣地。焦裕祿常背一支長槍,與民兵戰友一起在村西的一個小橋上站崗,遙遙監視著西方隨時可能進犯的敵人。

有一次,兩個哨位上的民兵同時發現了敵情,形勢十分險惡。一旦敵人如惡狼撲下山來,絕不是北崮山的幾十條槍所能抵擋的。一旦野狼侵入家園,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將無法估量。情急之間,無計可施,只得放棄這塊根據地,從後方郭莊撤退。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焦裕祿飛步登上了孤立的崮山,面對著開槍打炮、兇焰萬丈的敵人,左手叉腰,右手握號,滴答答仰天吹響。號音越過崮山的山頭,撞上了岳陽山、四座山。一時之間,回聲激盪,氣勢恢宏,如千軍萬馬奔騰一般驚天動地。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電視劇《焦裕祿》劇照

據1945年入黨的老自衛團長焦唸書老人講述,當時他正在橋頭哨位的樹上觀察敵情,猛聽得崮山上吹號,也一陣驚喜。正要撤走的民兵們以為八路軍的大部隊增援他們來了,轉身搶佔了有利地形,組織抵抗。正在進犯的國民黨、地主武裝、還鄉團的大部隊,一聽到這樣高亢、嘹亮、底氣充足、音韻規範的“調兵號”聲,以為中了埋伏,回頭就逃。

於是在大片的解放區內,又傳遍了焦裕祿巧設“空城計”,嚇走敵兵大部隊的故事。

■文/摘編自《焦裕祿》(殷允嶺、陳新著 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焦裕祿曾帶一家人逃荒,晚上睡牛棚草垛,當民兵後用“空城計”嚇退敵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