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旗下釘釘宣佈10億擴張計劃,有可能改變微信一家獨大的局面嗎?

萬啟斌


大部分用戶理解微信是c2c的溝通工具,釘釘是工作用的溝通工具,雖然企業微信也在進步中,但微信整體和釘釘還是有差異。

1.實時溝通,兩者沒有本質區別,而對於微信來說,如果微信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需要企業微信來解決?這給普通企業造成一些困擾。



2.實時溝通背後的強需求來自於場景,都說釘釘是工作場景,但釘釘有一個鏈接工作與生活的場景。阿里繫有天然的商業體系,導致阿里的小二與其商業合作伙伴都會在釘釘上交流,雖然不一定能形成強綁定,把企業員工都切換至釘釘,但只要是其合作範圍內的都會使用釘釘,打開市場相對容易,這些場景是天然的孵化器。



3.小工具,無論釘釘還是企業微信,都做了很多小工具,同時做了開放,讓更對的三方公司進來開發,形成生態。這一手,相對來說,阿里系更擅長,同時體系內的商業行工具更對,比微信有一些天然的優勢,更能形成產品矩陣,讓企業用得更爽。當然在小程序發力最後,微信也有一波商業夥伴和工具,兩者競爭激烈,但釘釘優勢明顯。

4.整體賦能體系,釘釘更是背靠阿里系的商業帝國,試想一個電商部門,或者代運營公司,所有的生意在淘寶上,平時要溝通,看數據,關注活動、店鋪,釘釘和淘寶的打通,就能夠牢牢吸引住這波人群;在看支付寶,雖然微信的線下支付對支付寶衝擊很大,但線下場景的打硬仗,支付寶不觸,試想一個線下賣場、店鋪,利用釘釘做企業管理,同時看支付寶的活動、數據,利用支付寶交易,形成天然的產品矩陣。

總體而言,釘釘在國內企業溝通方面領先於微信,加強資金的投入,會有很大的資金用於海外市場的開拓,產品能力和產品矩陣不斷的加強,會對企業微信的空間更近一步壓縮,未來釘釘會在市場上更強勢。


珞曦是條產品狗


筆者認為,現階段的釘釘還不是阿里要投入多少錢的問題,比方當年的“來往”,就是錢投的太多也沒有用。微信在今天的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人們聊天、視頻、購物、付款等都通過微信這一主要方式。而專注於職場社交的釘釘,其實更是在於建立於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人們上班簽到打卡、申請、審批、討論、協作、立項、報銷等工作都可以通過釘釘平臺進行無紙化處理。但釘釘在某些方面做的也不是太人性化,如簽到定位方面更偏向於維護企業主的利益,沒有思考如何兼顧員工使用者的感受。同時因工作而產生的個人隱私如何有效保護,還需做一些改善。當然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加粘性,如果形成一種習慣,辦公就想到必用釘釘,那就是釘釘最大的成功。微信和釘釘其實在當前兩個道不同,又何須進行比較。多數的國人沒有幾個喜歡把工作帶回家,把工作當成生活吧,所以釘釘的機會點就是堅守在職場這一主要平臺,尋找機會擴張,等待對手犯錯,有朝一日顛盤。

釘釘的10億擴張計劃,應該說一種企業社交變現的嘗試,讓企業主、企業採購部門、企業員工通過釘釘的入口,進行如辦公用品、耗材等之類的採購,進而擴展到其他消費方面,最終實現釘釘這個入口的投資變現功能。辦企業不是搞慈善,最終都是要賺錢的。但阿里軟件在客戶形成習慣後,往往開始進行收費模式,這往往會影響著這個軟件最後的發展。如果有一天,一個類似殺毒領域的360公司宣佈永久殺毒軟件免費時,其他殺毒軟件沒能及時調整應對戰略,也就漸漸看不見,如瑞星等。

故筆者建議,阿里應該在辦公社交軟件方面,第一個公開高舉永久免費大旗,粘住企業客戶和事業單位管理客戶,單單能成為淘寶、天貓和支付寶的引流入口,其就可謂是釘釘的最大的成功,而於將來在打通萬物互聯社交方面,阿里可以以此尋找更大的突破。


蘭戈觀察


這個問題讓我愣了很多,因為釘釘這個在我日常工作中基本是用來打卡簽到的工具很難跟微信牽扯上聯繫。

的確,目前來看釘釘和微信還成不了競品,還沒有一種取代微信的態勢。主要是原因是“阿里沒有社交基因,支付寶沒有,釘釘同樣沒有”,支付寶在前兩年新年期間推出了“集敬業福活動”,當然最後得到了很多平臺新用戶註冊,但在支付寶的聊天窗口,除開送“福”、收“福”之外,不聊天的好友依舊不聊天,交流得多的好友依舊是在微信跟我討論還差幾個福可以拿馬雲巴巴的紅吧。阿里的電商基因太重了。

再回到釘釘的“10億擴張計劃”,釘釘表示將聯合阿里商旅、天貓企業購、阿里雲、千牛、網銷寶、阿里媽媽等事業部,對中小企業發放總額10億元的的差旅、採購補貼。補貼的領域有出行、團購、電商、互金,其實你會發現這些領域的產品在大多工作族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次極其的低,除開公關、銷售、商務、行政等等對這些方面產品有工作需求的崗位,大多上班白領除開自己崗位需要,使用得最多的APP基本都是“內容消費”。

通俗些說,誰不是工作累了,上個鬥魚看下直播,上個頭條裝個逼,上個知乎補充點知識,上個微信撩下妹,上個微博看看土豪們的日常生活。

所以,你會發現,雖然微信的定位是“輕辦公”,但微信使用界面很少有“工作”的影子,大家經常會把微信和頭條、微博等聯繫在一下,而實際上,在我看來對微信威脅最大的也就是這類泛娛樂的內容平臺。

微信的成功在於把內容消費和社交結合得非常巧妙,朋友圈、公眾號讓每個人都帶上媒體屬性,這讓上班族們在工作之中使用微信毫無抗拒感,甚至還有點爽爽的感覺。

至於釘釘,目前來說,我只覺得打卡工具好用,未來能成什麼樣不好說,馬雲爸爸太厲害了,我等只能先靜看阿里出招!


媒體訓練營


首先我們要知道,釘釘和這個微信,是兩中不同類型的產品。就像領英和Facebook一樣。主打職業社交和主打社交,是兩種戰略。

釘釘的應用場景和明顯,主要針對中小企業的員工,但不侷限於企業員工。而微信,主要應用在大眾化的社交場景,就是隻要在江湖行走就會用到。從這個應用場景、人群基數來看,微信在社交方面已經贏了釘釘。

但是我們都知道,阿里對社交的執著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所以,阿里一直在尋找機會切入到社交平臺的競爭中。從支付寶,旺旺、來往在到釘釘,都在尋找合適的機會接觸用戶。

可是騰訊在社交領域是絕對是一家獨大,從QQ到微信都沒有失手,擁有大量的用戶。

這一次的釘釘10億擴張計劃,如題中說的,釘釘希望用來培養用戶習慣和粘性,不管是什麼產品,尤其是社交場景下的產品,用戶習慣的培養很重要的。釘釘渴望同過這一次的補貼計劃,讓更多的人先適應通過釘釘作為更多社會化協作的入口。試圖,先通過更多的辦公場景中的使用頻率來提高一部分的使用習慣。

簡單看,就是希望先通過和騰訊分享一小塊蛋糕,進而才有博弈的資本去討論大的蛋糕。

想通過這一波活動來顛覆微信的地位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從人群基數、應用場景還是使用的頻率習慣,微信早就根深蒂固了。我們可能會因為一部分工作去使用釘釘這個軟件,但我們同樣也可以使用QQ、微信等協助。

關鍵在於,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釘釘是不是一個需求,有沒有更多的使用場景。

補貼的方法,在外賣和打車界已經用過了,效果還是很好的,畢竟燒了不少錢。但這並不意味著釘釘這樣做就是好的方法,畢竟,外賣和打車都是生活中的需求,場景也多。

而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就不一樣了,在使用前,我們都需要衡量一下我們有沒有必要使用它。是有工作非要用到這個軟件嗎,還是暫時先用一下最後轉到微信?

其實,我們從這兩軟件對自己的定位就能知道:

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

我們是樂意享受生活還是工作?

所以,想要顛覆微信的一家獨大還是任重而道遠。



初始值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互聯網行業的僵硬成見:阿里希望能夠推出一款與微信或者QQ相抗衡的社交產品,但是總在社交領域屢戰屢敗。

其實從廣義的社交領域來講,阿里的佈局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比如在典型的具備社交屬性的產品中,陌陌和微博是兩個表現最好的阿里系產品,兩者都在美股完成了上市,並且表現出不錯的生命力。陌陌在3月份發佈的2016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淨營收同比增524%達2.461億美元,淨利潤9150萬美元,同比增長674%;而微博的市值早已超過前輩twitter,Q3財報顯示,其月活躍用戶數為2.97億,同比增長34%;總營收達11.8億元,同比增長49%;淨利潤同比增長156%。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具備典型“社交屬性”的產品在3年前就已經完成佈局,在微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悶聲發大財”。

所以本著“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原則,題幹中所描述的“微信一家獨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事實,最起碼也需要添加“即時通訊”的前置定語才能成立。

我們再來說說釘釘。很顯然釘釘和微信並不是競品關係。

一個必須承認的是,到了2017年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行業內已經沒有純粹的社交產品的生存空間,畢竟社交功能是互聯網上最早被填補的一塊需求空缺。市場上的產品已經滿足了各類社交需求,甚至社交需求已經有所溢出,增長放緩明顯,已經沒有了新入場者的機會。

因此釘釘的主要應用場景定位於職場,做垂直於單一領域的功能型“帶社交屬性”的軟件。而微信的應用場景主要針對生活中的大眾群體,雖然工作中可以使用,但B端用戶並不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釘釘看起來像是微信用戶的子集,但實際上用戶在需求選擇的過程中,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

如題中所述,這次釘釘宣告10億擴張計劃,相比於“挑戰微信”的權威,實際上更大的意義在於教育用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產品即場景,產品即運營”,通過補貼、獎勵機智策略培養用戶的習慣和粘性。這是任何產品都應該熟識的生存法則,尤其是社交場景下的產品更是如此。

釘釘想用過這一次大規模的補貼計劃,去讓更多社交用戶通過釘釘作為更多社會化協作的作用,嘗試通過更多的企業場景中的使用頻率來提供用戶的使用習慣。

同時從應用場景、使用頻率、人群基數、用戶習慣來看,其實微信早在用戶心中完成深耕。我們可以因為部分工作去使用釘釘,但我們也可以同時使用微信協同。

與其說釘釘在與微信對標,還不如說是跟企業微信對標(是的,微信也早已注意到了B端市場,並且自覺分化出了新的產品線)。釘釘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垂直服務b端市場,而不是廣泛服務的c端市場——就像“天貓雙11是否會改變阿里巴巴在電商行業內一家獨大的地位?”別逗了。


互聯網指北


先表面下我的觀點,釘釘很難和微信抗衡,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可能性。

說釘釘時不得不說一個人——陳航,釘釘的創始人,陳航是阿里的元老級人物,是18羅漢時期的實習生,在日本呆了11年回到國內,剛開始做淘寶沒有一點成績,後來做來往,再後來...,他一直在失敗的邊緣,當他做釘釘時已經是阿里邊緣人物,在這裡我可以肯定的是,阿里是一個能力說話的地方,他這麼多年沒有被踢走,說明和馬雲私下關係還是很不錯,換句話來說他很擅長和老闆打交道,但是不代表懂用戶。

釘釘定位是企業,微信定位是熟人社交,兩個不一樣的東西

很多人用釘釘都是為了完成工作,甚至是被老闆監控,所以釘釘的用是企業,不如說是老闆,那釘釘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的成功呢?

中小企業互聯網化,在如今的中國存在著數千萬的中小企業,他們沒有大企業那樣可以買的起OA系統,以前人力成本不高,招個人就搞得了,但是現在10個人的小公司哪裡有人力,哪裡有行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釘釘抓住了機會。

企業文化決定了釘釘和微信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微信的張小龍性格內向,但是確有一直想被人理解的內心,所以他用微信這個產品傳遞了價值,簡單和極致,不打擾用戶是他產品的原則,微信在很多人性上都選擇了保護用戶,讓熟人之間有一個沒有壓力的社交環境,彼此能通過朋友圈瞭解對方現在的情況,當然現在的微信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釘釘呢?陳航一定是一個老闆們酒桌上的高手,他理解不了社交的壓力,也理解不要用戶對呀隱藏的敏感,好比當年雷軍做不成米聊,而張小龍可以。

未來可以抗衡微信的社交產品,一定不是在這些BAT手裡,也不在目前市面上的其他產品,未來社交是一個新物種,他會迴歸的以前電話方式一樣簡單和純碎,或許是基於新技術下產生的社交方式——VR社交,也或許是其他的方式。我們來回顧過去,從書信到電報,在到電話,再到郵件,到QQ,到微信,改變的是時間,兩個人建立聯繫的時間變短了,當時間這個維度無法再短時,會是什麼?面對面麼?我們現在誰也沒有辦法肯定。

未來打倒微信的不是當下的對手,而是新技術下的新物種

夜已深,對未來新物種的探討下次說。


哲思去創業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TMT頻道記者宗旭認為:

首先得了解這兩個產品的是什麼,是不是同一類產品,只有同一類產品,才能拿來作比較。微信是一款社交軟件,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釘釘卻算不上是社交軟件。

釘釘起初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內部的溝通、協作,特色就是“DING釘一下”的功能。後來釘釘的功能不斷拓展,包括簽到、釘盤、釘郵、考勤、審批等。再後來,釘釘推出了ISV應用平臺,除了第三方應用可以接入,企業自己也可以直接將原先的辦公應用通過Api接口接入。所以,現在釘釘在官網上稱自己是工作商務溝通協同平臺。

而微信是一款即時通訊軟件,之所以也給人一種屬於工作溝通軟件的感覺是因為大家習慣使然,就像大家同樣利用社交軟件QQ在工作中溝通一樣。但是,釘釘是提供給企業使用的產品,而微信是提供給個人使用的產品,它們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所以這兩個壓根不是同一個東西,沒有可比性。

真正應該拿來和微信對比的應該是阿里推出的即時通訊社交軟件“點點蟲”,也就是原來的“來往”。當初阿里為了推“來往”和微信一較高下,動用了不少資源,外部拉明星、內部要求所有員工使用,可惜並沒有什麼用,現在依舊不認為“點點蟲”有抗衡微信的資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釘釘正是由原來的“來往”團隊開發的。

而和釘釘對標的應該是騰訊推出的企業級應用產品企業微信,不過企業微信在推出之後也動靜不大。2017年騰訊又推出了移動辦公版QQ“TIM”,希望藉助 QQ 在社交領域的強大影響力在企業級服務市場有所作為,這個還有待觀察。


每日經濟新聞


有句話叫 老二和老大打架,結果老三被打傷了。

阿里重金補貼釘釘,未必會打傷微信,但卻極有可能打傷qq,尤其是1990年前生的用戶們。

眾所周知,現在騰訊qq的使用群體更多是95後,以及部分以工作需求為導向的90前的人,因為微信還是相對比較私人的東西,大家習慣用qq來交流工作以及傳輸文件。

但自從阿里釘釘出來以後,qq在工作場景上的性能弊端就展露無疑了。qq只能做簡單的工作交流,建群以及文件傳輸,並不能滿足工作場景下更深層次的需求。


所以釘釘替代的是 騰訊社交能力裡的 工作能力,而並不是生活溝通能力


諶基平


悟空啊,為師的來啦!用了釘釘,你就逃不出單位的“如來掌心”了,因為週末也會提醒你打卡。釘釘會有機會嗎,從目前的使用體驗來看,離社交功能還差很遠。

說到這裡不免想說一個比較尷尬的故事。有一次參加螞蟻金服組織的活動,正式會議開過之後,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全國各地來的陌生人不免要互相加一下好友,大家打開的都是微信,經過主辦方的提醒之後,很多人才恍然明白這裡是螞蟻金服的主場,於是很多人開始打開支付寶,主辦方為了活躍氣氛,說要在支付寶群裡發紅包,這時候才有幾個人說還沒有安裝支付寶,要求主辦方等一下,原來剛才說的打開支付寶還有幾位是敷衍的,場面何其尷尬,請各位看官腦補場景。

說到釘釘有沒有機會,也有一個故事。同樣是在上述場合,知道了釘釘這個產品,也部分知道了它的功能,不過後來並沒有應用到工作中。

後來,人力資源部要求用釘釘進行考勤,才逐漸地用起來。但是很快大家都發現了釘釘的一個弱智功能,那就是它週末也會提醒打卡考勤,如果沒有考勤還會在統計功能裡計入曠工,這樣變態的考勤是誰想出來的,富凱財經建議馬雲趕緊開掉他。僅僅從這一個體驗來講,真是非常糟糕,悟空的親們,說說釘釘有沒有機會呢?


富凱財經


釘釘的PR在阿里是比較弱的,因為沒人願意幫他們,因為阿里都被要求用釘釘,所以他們都恨釘釘。

開玩笑啦。現在大家說的最多的,都是釘釘怎麼怎麼不人性,釘釘的廣告做得再雞血,還是被罵,因為這個社會的人,喜歡的是雞湯。

我要來說說的是,釘釘這個產品為什麼做不好,不是說工程師技術不行,產品經理設計有問題,而是產品的屬性決定了這不會是一款討喜的產品,畢竟工作狂不是大多數。

講一個小的案例,大概10年前,杭州有一個企業老總,在浙江也算是有名氣的,當年轉型開發了一款針對B端的商旅ERP,通過和航空公司、酒店的談判,在ERP系統中,能幫助企業節省很多的差旅經費,甚至資金結算也更加方便,這個項目,老闆都說好,確實牛逼,解決了企業經營中的痛點,但是這個項目卻推不下去,為什麼?公司裡用的人都反對,總是有各種各種的問題,事實上,這個都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這款軟件讓很多員工失去了佔公司便宜的機會,比如出差,去一家酒店,500的標準,但是入住酒店可能只要380,那剩下的額度怎麼辦?有的人就會說,那我就在酒店洗衣吧,或者吃飯吧,都掛房費上,有的(當年)還會和酒店商量,你給我開500的票,差價的稅費我出,通過這樣,還能套錢出來,比如買票,告訴老闆,買不到經濟艙了,只好買商務的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如果通過ERP,所有的費用和細節,員工都沒辦法控制了,所以他們都會反對。

後來這個項目很正常地倒了。

釘釘也一樣,釘釘很多時候在設計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為員工提供便利的功能,但更多的是釘釘想做一個幫助老闆管理員工的軟件,這樣的想法,自然得不到員工的支持。你想釘釘裡,有可能會設置一個你工作了一個小時,跳出一個小遊戲給放鬆10分鐘的功能嗎?不可能,但微信卻可以。

就像任何一個員工都不會喜歡擺在前臺的那臺打卡機一樣,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打卡機無罪,但你會喜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