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突襲蘇聯,引燃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德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根本未給蘇軍反應機會,很快就長驅直入劍指莫斯科。蘇聯統帥斯大林看著蘇軍一潰千里的慘敗,突然宣佈逮捕西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並以擅離職守等罪名處以槍決。

斯大林做事總是出人意料,戰場上臨陣斬將乃兵家大忌,那斯大林為何要殺死心腹愛將巴甫洛夫呢?

一,巴甫洛夫無實力擔重任,膽怯懦弱挫士氣。

巴甫洛夫出生於1897年,是蘇聯最早的布爾什維克。雖說他曾參加過幾次大戰有些勝績,又兼有伏芝龍軍事學院的名校背景,但他在蘇軍升職迅猛,主要還是得益於擅長平衡人際關係的高情商。其在上司與同僚之間能屈能伸左右逢源簡直就是人精,尤其是他在斯大林面前更是表現的畢恭畢敬忠誠有加。

巴甫洛夫的好人緣助其平步青雲亦成必然。當蘇軍圖恰切夫斯基元帥提出坦克戰理論並籌建兩個坦克實驗團時,巴甫洛夫就脫穎而出成了首任團長不二人選,並有幸獲得赴西班牙參戰的鍍金機遇。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可是鍍金歸來的巴甫洛夫,卻極力詬病坦克性能,直言坦克除了能支援步兵外,在戰場根本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此番言論直接導致了蘇聯已建成的機械化部隊解散,這亦為蘇聯在蘇德戰爭中開局失利打下伏筆。

其實巴甫洛夫之所以否定坦克威力,除了他在西班牙見到的輕型坦克防護性能有些差,以致其以偏概全目光短淺的全盤否定坦克戰外。更主要是因圖恰切夫斯基元帥以叛國罪被清洗,雖說圖帥對巴甫洛夫有知遇之恩,但他卻為洗清自己,極力貶低圖帥的坦克戰理論,以向斯大林表明心跡。

由此八面玲瓏脾氣好的巴甫洛夫,戰勝了脾氣直率暴躁的朱可夫將軍,被直接晉升為西方面軍司令,拱衛著莫斯科的大門明斯克。那可是蘇聯防禦戰線重中之重,可見斯大林確實把巴甫洛夫當成了心腹愛將。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要說蘇德兩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其實是兩國鬥智鬥勇各懷心思的權宜之計。德國暫時不想兩線作戰,蘇聯亦想拖延時間做好戰爭準備。希特勒眼見德國橫掃西歐戰事進展迅速,自覺已掃清障礙,就妄想趁蘇聯不備集中力量偷襲速戰速決。果不其然斯大林對此明顯估計不足,他不是相信德國會恪守條約,只是覺得德國還未結束對英作戰,起碼德國要等到1942年以後才有可能與蘇聯開戰。

因而斯大林接到間諜甚至丘吉爾發來的德國備戰蘇聯的預警,根本就不相信,他甚至懷疑這是英美聯合挑撥蘇德開戰的陰謀。直到開戰頭一天有位德國士兵叛逃蘇聯,緊急稟告了德國計劃,斯大林這才對此深信不疑。既使得知德國入侵的確切時間,也已錯失幾個月備戰良機,再臨時應急就有些慌亂了。

此刻的巴甫洛夫還在劇場看著喜劇,他聽到德國進攻消息搖著頭並不以為意,因為他只忠於斯大林,還傻傻的等著上司命令,根本就未部署將士進入戰爭狀態。因而巴甫洛夫對德國戰況沒有自己的預測判斷,對敵過於輕視毫無戒備之心,導致其在德國偷襲第一天就被打蒙了。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不只是輕敵,其對西方面軍的戰略部署亦是漏洞百出。其實昔日朱可夫與巴甫洛夫進行軍事演習時,朱可夫就用德軍類似策略將其打的潰不成軍,那次好脾氣的巴甫洛夫罕見的怒責朱可夫不按提前部署出牌,令其大失顏面卻未反思自己指揮失當之處。

巴甫洛夫實地作戰依舊我行我素,戰略佈局未有改動。不但其空軍被集中於少數幾個機場,成了德軍轟炸的靶子,一天之內就被德軍全殲。而且他的兩個精銳集團軍竟然被部署於地形突出位置,前面既無預備部隊後面亦無後援隊,全無戰略縱深,幾天之內就被德軍如包餃子般分而圍之各個擊破。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當日朱可夫回懟巴甫洛夫的那句“如果我是真正的德軍,你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簡直一語成讖。德軍突襲巴甫洛夫之役簡直就是軍事演習中朱可夫的翻版。

蘇德開戰把巴甫洛夫打的暈頭轉向,其軍事思維根本跟不上科技進步速度。他自詡坦克專家竟然不熟悉坦克與航空兵協同作戰的威力,也許這皆是其昔日太過輕視坦克戰之過吧。

當巴甫洛夫面對威力四射的德軍坦克兵團時,他全無殺伐決斷的魄力拿不出有力反擊措施,卻嚇得棄明斯克而去,躲到其麾下的一個指揮所,驚魂未定中就連自己戰區戰況都一無所知,更別提有效指揮戰爭了。巴甫洛夫臨陣脫逃,就如同他放棄了整個西路軍的指揮,可想而知將士群龍無首,又怎會有高漲的士氣?

由此巴甫洛夫身為前線指揮官,其輕敵疏於防範心態,因循守舊戰略部署失當以及面對強敵時的膽怯懦弱,皆是其重大失職之處,真的有失前線將帥水準。

斯大林聞聽西路軍被全殲的消息,怎能忍受幾十萬裝備精良的蘇軍幾天之內就化為烏有?他立刻宣佈逮捕巴甫洛夫押解莫斯科接受審查。

二,鐵血斯大林振軍威怒殺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被捕後,雖然大肆渲染德軍威勢為自己辯解,同時還有蘇聯高層將領為其求情,可是這一切都未阻住斯大林下達槍決命令的決心。

曾有人說蘇聯開局潰敗不只巴甫洛夫一人,斯大林量刑有些過重了。有書君卻覺得斯大林如此做自有其為國家利益的考量。

蘇德大戰已經爆發,斯大林為何還要處決心腹愛將巴甫洛夫?

首先巴甫洛夫守衛的西部防線是蘇聯防禦重心,別的防線還允許有些小失利,但西部防線失守直接就將莫斯科暴露在德軍面前。因而巴甫洛夫失利之責重於其他將領。

其次,斯大林面對蘇聯潰敗戰況,他必須用鐵的意志鐵腕提振蘇軍士氣。巴甫洛夫作為一方將帥臨陣膽怯脫逃,在蘇軍中造成的不良影響不容低估。因而斯大林殺一儆百先拿巴甫洛夫開刀,然後下達未得命令後退者就地槍決的嚴格命令,明令決不允許蘇軍後退一步。自此後蘇軍確實打出了國威與軍威,頑強抵住德軍凌厲攻勢反敗為勝。

巴甫洛夫憑其高情商可以做個很好的辦公室將軍,但他並不是軍事天才,其臨陣指揮能力確實擔不起重任,更沒有臨危不懼的硬漢精神。斯大林一句“他升遷的太快了”,一語中的道出了巴甫洛夫弱點所在。

1956年,蘇聯為巴甫洛夫平反恢復其名譽。有人說巴甫洛夫就是斯大林蘇德戰爭開局失利的替罪羊。巴甫洛夫之死是其個人悲劇,可是因其膽怯失職犧牲的數十萬西路軍士兵,難道不是鮮活的生命嗎?巴甫洛夫之死也屬咎由自取吧。

斯人已逝,一切是非功過還是任由各人評說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