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岁四海为家,养蜂39年发明8项国家专利,500多人跟我一起赚钱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头条的网友,大家好,我叫刘加善,今年54岁了。我从15岁开始南下放蜂采蜜,先后三拜名师,到现在养蜂已经39年了,我先后发明了8项国家专利,带领200多个养蜂户走上了致富道路,我们的合作社现在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

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刘家南山村,这里是一个具有原始风貌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前村后的山上就载满了樱桃树,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开满樱桃花,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花香,是不可多得的好蜜源。

加上我们村地处大山深处,樱桃花、槐花、荆条花等野生花源丰富,政府就开始倡导农民养殖蜜蜂发家致富。我的家庭比较贫困,为了生活,还没有初中毕业,我就跟着启蒙师傅学习养蜂,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就基本掌握了这门技术。

1980年,刚刚15岁的我,为了开创“甜蜜”的事业,我带上十几个蜂箱,坐上火车,从山东南下,远赴广东曲江、英德县等地开始了游牧般的生活。当时由于我的养蜂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采的蜜少,质量也不好,当时几乎挣不到钱,有时连吃饭也是问题。

我虽然没多大文化,但是我是一个不服输,喜欢自学,不断挑战自我的人。1981年,我遇到了上海一个经验丰富的养蜂老师傅,我就拜师学艺,这一学就是四年。当时我只学了生产蜂蜜,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眼界的开阔,我感觉到只生产蜂蜜,产品还是比较为单一,利润也比较薄。

1984年,在放蜂采蜜过程中,我又认识了浙江的一名老师傅,跟着他学习蜂王浆生产技术。经过两年的学习,我很快掌握了蜂王浆生产技术、花粉采集等全部的养蜂技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钻研,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一边放蜂采蜜,一边研究不断改进技术。


1986年,我联合了全国各地的养蜂人,开始承包火车皮,南下云南、四川、河南,北上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等省市,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没有专用车,每一次转场都十分的辛苦,搬运蜂箱,装火车,费时费力又费心。

我们中国养蜂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我发现养蜂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在运输方式、蜂蜜采集、蜜蜂饲养、蜜蜂包装等环节上,还有着很大的技术改进空间。

为了改变运输方式,我开始研究专用养蜂车,经过近百次的试验,终于发明出了专用养蜂车,不仅减少了搬运次数,也减轻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这种专用养蜂车,可以不用搬运蜂箱,到达目的地后,车箱自动打开,蜂箱就在车上,十分的方便。

我喜欢研究和发明,近40年来,我根据实际养蜂情况,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先后发明了“蜜蜂自动饲养器”、“养蜂车”、“养蜂专用集装箱”、“移动式保温养蜂棚”等8项国家专利技术,目前仍有两项与养蜂有关的专利技术正在办理之中。

我的家乡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生态旅游之乡,随着我们不发地旅游业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不再外出采蜂蜜了,把养蜂场固定在了五莲县境内的大山里,现在有6个规模化养蜂场,蜂群达到1500余箱,被评为省级规模规范化示范养蜂场。

10年前,我们整个县城仅有几家养殖蜜蜂的,而都是“单打独斗”,不仅形成不了规模,蜂蜜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我发现这问题后,就主动找他们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共享,得到蜂农的一致同意。

后来我组织成立了丰盛养蜂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十几家,已经发展到了现在206户,带动500多人就业。目前,我们的合作社还吸引了潍坊、临沂、江苏等地的养蜂户加入,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使他们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提高蜂蜜的质量,我不断的改进技术,我研究的“纯天然无蔗糖蜂蜜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还获得了五莲县2017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研究的“现代蜂业养殖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了日照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合作社有了规模后,我开始注重品牌的建立。我注册了“金红樱牌”槐花蜜、樱桃花蜜、杂花蜜、荆花蜜、枣花蜜、栗花蜜等,为因蜂蜜纯正,无任何添加成份,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认可。

养蜂近40年,我喜欢上了发明创造。我感觉,社会上如果没有发明和创造,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社会不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虽然每次的发明都只是一次次很小的改进,但是我认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微小改进,推动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向前发展。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