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武器裝備對於一支軍隊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軍隊戰鬥力的輸出主要依靠武器裝備,所以武器裝備是否精良,直接決定了軍隊的生死存亡與戰爭的勝負。而武器的質量則是以社會工業生產力為基礎,社會工業與製造技術的先進,決定了武器裝備是否能夠滿足軍隊作戰的需要。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武器裝備技術與社會的工業生產力都比清軍更為先進,尤其是以大炮最為突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等武器裝備的落後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清軍火器裝備落後的原因

清軍火器的落後,主要還是朝廷對於火器裝備的不重視。清朝初期平定天下的時候,八旗騎兵就曾吃過明軍火器的虧,所以多爾袞就曾下令仿製明軍的“紅夷大炮”。但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清政府開始了自我封閉的政策,沒有正視外國的先進武器製造技術,無法取長補短,以至於在之後的十多年間,清朝的武器製造並沒有多大的進步。還有就是對於武器製造的人才,清朝也沒有足夠的去重視,導致武器製造的專業型人才沒有受到重用,所以在此期間的清朝的武器研發也處於停滯狀態。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虎門威遠炮臺

御史吳焯因“廣省人買置外洋炮,兼能製造”,所以曾上書清廷“募廣省人抵津鑄炮”,但是得到的回覆卻是:

現在京師炮位,足敷應用,鑄造亦不乏人。若自粵運津,所用費用既多,招募亦非易易。

清朝朝廷對於自己的制炮技術相當自信,就將吳焯的建議置之不理,這樣就將利用外來技術改造清軍武器的機會給扼殺了。

清朝在製造大炮技術方面的落後

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19世紀之前,清朝的火炮技術並未落後於西方,直到18世紀末期,歐洲國家在爆炸彈方面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所以,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火炮技術才落後於西方。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清軍的洋槍隊

即使是在鴉片戰爭的初期,清朝與英國雙方在造炮這一方面,也是相差不大,雙方火炮實力的差距只是在於炮彈的威力大小不同而已。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這一情況就開始有所改變,直到19世紀中,清朝的造炮技術不升反降。重型火炮只是在重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質量上卻處於倒退的地步。很多新造的火炮,外觀良好,但是一發射炮彈,炮管就會發生開裂的現象,並且火藥過於粗糙,有的炮彈剛發射出去,就會掉落在前方不遠的地上。

火炮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就是炮管,而清軍炮管的製造卻是相當落後

早期的火炮最重要的零部件就是炮管,但是清朝後期製造的大炮質量卻非常令人擔憂,用來發射炮彈的炮管,難以抵擋住炮彈發射時的壓力,所以清軍火炮就會經常發生炮管炸裂的現象。1858年的9月,身為漢軍都統的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炮臺試放由“都運到京局”鑄造的一萬兩千斤大炮時,試射過後,發現其中的一架火炮:

“因藥力過足,炮子稍緊,出有裂紋情形。”

像這種一發射炮彈,連炮身都會出現裂紋的大炮,在戰場上使用,很有可能會產生炸膛的現象,這樣的大炮還沒有殺傷敵人,就會先把自己人給誤傷了。在第二次大沽口戰役後,這些大炮也有“亦有震裂”,雖然這次戰鬥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贏得了勝利,但是若這些震裂的大炮繼續使用,後果可想而知。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紅夷大炮

還有就是大炮的膛線。槍與火炮可以根據裝填火藥的前後,分為前裝槍炮與後裝槍炮。而前裝槍炮又可因有無膛線,可以分為前裝滑膛槍炮與前裝線膛槍炮。膛線,就是指槍械的“來復線”,它的作用就是可以使得槍炮的子彈,在擊發的時候能夠高速旋轉,使得射擊精度提升,彈子的威力加大。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幾乎全部使用的都是較為落後的滑膛火炮,1849年的7月,僧格林沁奏報朝廷說:

其京、通炮局趕鑄炮位,京局鑄成一萬兩千斤大銅炮三尊,尚須淨膛磋光,至京局鑄成炮位,現委瑞禧前往,會同明泰趕緊督促掏膛。

由此可見,清軍的火炮仍然是以滑膛前裝火炮為主。而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的製造大炮的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後膛線裝炮的火炮開始出現,並開始應用於實際的戰爭中。1845年,意大利人卡瓦利就發明出了後堂裝彈的來復線試火炮。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阿姆斯特朗炮

清軍火炮技術落後的影響

  • 清軍大炮射程距離不同的影響

在大炮的射擊距離來看,清軍前裝滑膛大炮的射程並不遠,並且無法進行靈活地調整。而英法聯軍所裝備的阿姆斯特朗炮與拿破崙炮都可以很容易地調整射擊距離。清軍的火炮技術從18世紀以來並沒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射程也都是差不多的。1681年製造的“神威將軍”大炮,其最大射程為900步,按照清朝的尺寸,每步為5尺,大炮的射程也就是1500米遠,也就是3裡。

而英法聯軍的火炮射程則遠的多。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大沽村與炮臺的距離為3裡遠,但聯軍的炮彈任然可以“飛至村莊”。據記載,英法聯軍的炮艇距離炮臺大約為700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聯軍火炮的有效射程至少為4裡。

因為兩者火炮射程的不同,英法聯軍利用清軍大炮的漏洞,就可以攻擊到清軍,而清軍卻無法瞄準敵軍。

“十三日早,敵船四五艘齊至,迭互開炮,我炮力不能及遠,敵炮中臺上,欄石皆碎飛起,守兵受傷甚眾。”

因為清軍的大炮時固定在木頭架子上的,無法調整炮身來達到瞄準敵方,只能通過增減火藥的量,來控制火炮的射程,但是如此一來減少了火藥量的炮彈就會降低殺傷力,而增大藥量就會使得大炮承受不住過多的彈藥壓力,導致炮管開裂,最後無法使用。這樣清軍的大炮就會進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大炮的射程也就很難進行調整。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在第三次大沽之戰中,英法聯軍與清軍在一公里的距離內進行炮戰,清軍與聯軍互相發射炮彈,但是清軍大炮的命中率實在是太低了。參加此次戰鬥的法國士兵夏爾就曾在日記中描述了清軍的火炮:

炮彈打的一點也不準,只是在我們的大炮上空上掠過,並且落在遠達五百公尺之遙的參謀部和還要更遠的我軍步兵之間。

為什麼清軍的炮彈只能落在聯軍參謀部與步兵之間呢?主要就是聯軍利用了清軍大炮無法及時進行調整的缺點,進行部署兵力,使得清軍的大炮無法瞄準敵軍,失去了本來的作用。之後,英法聯軍趁著清軍炮火減慢,將火炮陣地前移了四百尺,在加倍的炮火下,清軍毫無還手之力。清軍的大炮無法靈活地進行調整射程,對敵人進行打擊,這也正是塘沽之戰中,清軍失敗的主要因素。

  • 炮彈製造差異的影響

清軍明知道“炸彈子”的威力更為強大,但是因為不善於製造,經常處於短缺的地步。清軍主要還是使用實心炮彈,但是殺傷力也沒辦法同炸彈子比了。在記載中,清軍大炮“萬斤及數千斤之炮,轟及其船板,僅止一二空。”

清軍威力最大的萬斤大炮,所發射的炮彈對聯軍軍艦傷害是非常小的,這點有點像後來甲午戰爭,實心的炮彈無法炸燬軍艦。法國士兵夏爾對清軍的炮彈評價是“打水漂”,他在日記中敘述道:

炮彈大多數是掠水而過的,所以彈丸像是打水漂那樣在水面上蹦跳。

清軍炮彈的威力成為了“打水漂”的主要因素就是射程的因素,炮彈打出去的射程距離越遠,它的威力就會慢慢降低,到最後就算是擊中目標,也不會產生較大的破壞力。

而聯軍的炮彈則有了明顯的改進,出現了較為現代化的榴彈與散彈。在此次戰鬥中,英法聯軍就是使用榴彈摧毀了清軍堅固的防禦工事,聯軍的榴彈重量很大,重的有“六七十斤,空心鐵子約厚寸許,計眾六十餘斤”。這種較重的榴彈炮對於清軍的工事簡直就是一種“無敵”的存在,據記載:

北炮臺三合土頂被轟揭去,南炮臺大石鑲砌塌卸小半,炮牆無不碎裂。

在先進武器榴彈炮的面前,清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就如同被割的韭菜一般,支離破碎。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大炮技術的落後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被轟碎的清軍陣地

總結:

火炮等武器裝備的落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及之後幾十年間,對外作戰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重武器的發展,清朝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承平日久之後止步不前,最終導致軍隊的實力大為減弱,無法抵禦外來先進武器的進攻。

參考:《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前的中西火炮技術比較研究》《中國軍事史》《西洋世界軍事史》《清史稿》《夏爾日記》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