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一、八府巡按的來歷

在影視戲劇作品中,八府巡按這個角色較為討喜,他的出場往往伴隨懲惡揚善、大快人心的劇情出現,令人大呼過癮。八府巡按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何受到人們這樣追捧?

實際上,歷史上沒有八府巡按這個官職,人們常說的八府巡按應該出自巡按御史,屬於古代監察官員的一種。八府巡按這個名字,源於明朝的行政建制,當時一個省通常管轄八個府,朝廷設立巡按御史負責監督各省的巡撫,管轄範圍同樣是一省,也就是八府,因此俗稱為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之所以為百姓所稱頌,是因為他作為皇帝的特別代表,專門針對地方官員進行巡查,使得地方官員的權力得到制約,不當行為得到懲治,一定程度上也為百姓伸張正義。

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在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就有八府巡按的角色,他的經典臺詞是“臣於世龍救駕來遲,罪該萬死”。其實不僅沒有來遲,往往來的剛剛好。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八府巡按的工作是負責救駕的嗎?

其實不然。在古代,皇帝可以親自到地方巡視,但是極少情況是微服私訪,即使皇帝想低調,可是實力不允許啊。康熙六次南巡,勘察水利,體察民情,沿途官員都是知曉的,後來乾隆也是六下江南,場面則更為宏大。

多數情況下,皇帝通過派遣官員代為巡察,有明察,也有暗訪。暗訪的形式,其實就是微服私訪,微服私訪的主體是巡按御史(在明朝通常由宦官來充當此任,被稱為行路御史)。因此,《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康熙實際上搶了八府巡按的戲份,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八府巡按通過微服私訪,將基層情況上報給皇帝,皇帝再對事件做出處理。

看似被搶了戲份的八府巡按於世龍,原型是名極一時的“清官第一”于成龍。于成龍不僅自己做過巡撫,而且的確“管”過巡撫,但不是以八府巡按的身份,而是位高權重的兩江總督,這是品級低微的巡按御史不能比的。巡按御史為什麼一定要位低權重,他會不會變成位高權重呢?這要從監察制度的演化過程中找到答案。

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二、監察制度的沿革

監察制度形成於秦漢,成熟於隋唐,強化於明清,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標配,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特徵,歷代傳承沿革,影響深遠。巡視制度是監察制度的一種,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巡視主要是針對地方官員的監察,而監察體現針對全體官僚的監督職責。

秦漢時期,是監察制度的形成時期。秦朝統一中國,設置御史大夫,作為三公之一,來監察百官,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漢朝廢除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與尚書令、司隸校尉朝會時可專席而坐,稱“三獨坐”。其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和京畿的官員。

漢武帝時,設立刺史制度,來監察地方,監察方式主要就是巡視,開啟了巡視制度的先河。漢武帝在每個州設立一名刺史,所轄監察區被成為某州刺史部,定期巡視所轄郡國,在郡一級設立督郵,巡視所轄各縣。後來,刺史逐漸成為郡級之上的行政長官,州從監察區變成了行政區。東漢末年,為了加強地方自主治理,在各州設立州牧,從形式上取代了刺史,實質上是給刺史正名,承認其行政地位,同時也意味著作為監察職能的刺史制度的瓦解。

隋唐時期是監察制度的成熟時期。隋朝開始設立監察御史,並在御史臺之外增設司隸、謁者二臺,分理監察。唐朝實行“一臺三院”制度,在御史臺內部分設三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唐朝還開始建立“分道巡按”制度,是一種常態化的不定期巡視制度,擔任巡按使的官員可以是監察御史,也可是其他御史,或者是行政官員臨時委派,巡按之名也始於此。

明清時期是監察制度的強化時期。明朝開始設立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從監察御史中選派,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在各省設立按察司,作為地方常設監察官職。清承明制,建立嚴密的、多層次的地方巡視制度,有御史系統、按察系統和督撫系統(地方督撫最初是作為巡視職責而設立,後來如同刺史一樣演變為行政官職),不同系統的監察官員可以相互監督。

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三、御史的權力怪圈

明清時期的監察御史品級較低,明代的監察御史為七品,他們以小監大,獨立行使監察職權,及時反映基層情況,對整頓吏治、懲治腐敗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

第一,監察制度職能的異化。監察制度設立的初衷是代天子管控四方,巡按御史實際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官,表面上歸屬臺院,實際上只聽命於皇帝,對地方官員的彈劾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皇帝的態度,對於這些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彈劾成功還好,彈劾失敗可能面臨性命不保。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監察官員將注意力從事件的客觀評價,逐漸轉移到皇帝的主觀意志,開始曲意逢迎、明哲保身。

第二,監察御史權力的擴張。雖然朝廷為了制約監察御史,僅賦予其較低品級,但地位從來是與權力相對等的,地方官員對待手持尚方寶劍的巡按御史,絕不敢當低品級的官員看待,而是極力討好、殷勤獻媚。手握重權的巡按御史,與這些坐鎮一方的地方大吏,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面對如何正確行使權力,他們同樣表現不一。

第三、監察制度對皇權的削弱。監察御史原本是為了強化皇權,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引發朋黨之爭,反而對於皇權是一種削弱。這其中有著物極必反的深刻道理,明清時期的皇帝常常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其實皇帝也不容易,當皇帝一人之力不足以掌控龐大而炙手的權力時,為皇帝分憂的幫手們便開始滋生、膨脹,繼而發展為朋黨,直到與皇權相背離。在這個過程中,御史發揮了他特殊的工具性作用。

四、歷史的經驗與啟示

前文講到,作為監察職能的地方督撫,逐漸演變成了行政職能的封疆大吏,實際上作為監察機構的都察院,也免不了要有相應的行政級別,比如,清朝以左都御史為都察院最高長官,而將右都御史作為虛銜,加授地方督撫,以便等級區分。監察制度終究沒有做到獨立行使職權,而落入行政系統的窠臼,甚至陷入黨爭的泥潭。

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為什麼古代皇帝精心設計的監察制度,最終還是陷入了權力的怪圈,手執反腐利劍的巡按御史也會反被腐蝕。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往往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權力具有自發膨脹性和天然的趨惡本質。

古代的皇帝,通過設立權力的監督機制,來延緩權力過快膨脹的勢頭;通過不斷更新權力的監督主體,來避免權力對監督主體的過快附著;通過消滅權力的個別載體,來剷除有趨惡表現的毒瘤。

古代的人們,對於青天大老爺,亦或八府巡按的尊崇,看似是對正義的期盼,實則仍然是訴諸於強權,行為邏輯與他們所忿恨的貪官汙吏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這是因為權力的背後有著深刻的人性假設,通過人的方式來解決權力的使用問題,必然要以人作為代價,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八府巡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監察制度的歷代沿革其實就是古人對權力邊界的探索,很長一段時間內,監察御史陷入了權力的擁有者和監督者之間的怪圈。令人欣慰的是,監察制度在明清登峰造極之後,終於迎來了新的變革,人們漸漸懂得,對權力的監督只有形成平衡的閉環,才能達到良性運行的穩態,從而從根本上走出權力的怪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