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恪公,不是林茂公。

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恪公,不是林茂公。

林氏族史記載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茂公,現在看了林鳳粦先生的 【莆田市林氏族譜】才清楚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恪公。【莆田市林氏族譜】列出的族史資料有:

(1) 恪公;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授郎中令,率兄弟、子侄入蒲口(現在的莆田) ,居瀝潯山瀝潯村(今霞林村 ) ,建宗廟立祠堂,建有凰門(入凰門、在霞林上林,),(出凰門、在下宅),建厝院(分頂宅、中霞堂、下宅),建上觀月亭、下觀月亭。金紫光祿大夫安葬的山峰叫金紫(公)峰;西向木蘭坡叫西山潯,西北叫鹼池潯;北叫潯裡;東南方近棠坡即原來的瀝潯溏,“舊時官道”建有勸亭,建有下馬亭,村口立碑禁止在霞林行乞,此碑現放原祠堂口。還建有景亭、寺廟(今景亭寺) 。西北有太子山(葬有闕下孝子公)、九龍山;西有蛇頭山、葫蘆山(葬有恪公及九代子孫:恪公、靖之公、遂之公、遁民公、玉珍公、原次公、既公、律公、文慎公,稱“九代墓”)。恪公祖祠在“文革”中被用於修建學校而拆毀,官道上的下馬亭、勸亭等均已被毀。

(2) 恪公入蒲口(現在的莆田)居瀝潯村世系:

1世:恪公,由福州大義村遷居蒲口(現在的莆田) 瀝潯村。

2世:初之公,恪公長子,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任功曹。子孫居瀝潯村。

2世:昌之公,恪公次子,南北朝宋時授吉安郡廬陵縣主薄。子孫居瀝潯村。

2世:根之公,恪公三子,南北朝宋時補功曹。遷居樟林村。

2世:靖之公,恪公四子,南北朝宋朝(423年)授雄戰將軍,終建陽令,居瀝潯村。

2世:充之公,恪公五子,南北朝宋時補泰州功曹。子孫分遷廣東潮州、淅江湖州。

3世:僉之公,靖公之長子,子孫遷居石步村。

3世:藹之公,靖公之次子,子孫居淅江台州。

3世:熙之公,靖公之三子,宋任侍郎。

3世:遂之公、靖公之四子,南北朝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任郡三禮主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349年) 晉太元十二年》遷東莞郡南海縣令。

3世:偉之公,靖公之五子,宋北朝齊時任定平將軍。子孫後代回居福州大義村。

3世:濤之公,靖公之六子,子孫後分居大加村、桃枝村、莫子村、石鼓村、延壽村。

4世:肖史公:遂之公長子,南北朝宋時授右殿將軍(居任上)。

4世:長賓公:遂之公次子,南北朝宋時授右殿將軍(居任上)。

4世: 安仁公:遂之公三子,南北朝宋時授象洲武令郎、武仙令(居任上)。

4世:權祚公:遂之公四子。

4世:兆真公:遂之公五子。

4世:國容公:遂之公六子。

4世:堪時公:遂之公七子。

4世:遁民公:遂公之八子,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任郡功曹,轉授給事郎中,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授兵科給事(回居瀝潯村)。

5世:玉童公:遁民公長子,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授安遠將軍。

5世:玉質公:遁民公次子,子孫居長樂,是長樂開基祖。

5世:玉琦公:遁民公三子,子孫居延壽,是延壽開基祖。

5世:玉象公:遁民公之四子,梁天監年間(502---519年)任西平將軍。

5世:玉容公:遁民公五子,梁武帝大通年間(527---529)為徵北將軍。

5世:玉珍公:遁民公六子,宋明帝太始元年(465年)為主薄,入梁大通間授兵曹郎中,傳梁建安令。

6世:原顯公:玉珍公長子,

6世:原周公:玉珍公次子,子孫由瀝潯村衍梨嶺烏石,(今埭頭鎮英田村)。

6世:原次公:玉珍公三子,南朝梁武天監十年(511年)補功曹,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480)任功曹,太清三年(549年)入梁任建安縣令,為金紫林、辜氏、九牧林、闕下林、錢塘林、龍溪林的共同始祖。

6世:鷹 公:玉容公子,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官彭州貴平縣令

6世:延堅公:玉象公長子,子孫衍百棕村、百梭村。

6世:延翼公:玉象公次子。

6世:延欣公:玉象公三子;補郡功曹

6世:楷 公:玉童公次子。

6世:彬 公:玉質公長子。

6世:佛進公:玉質公次子。

6世:邁 公:玉童公長子,南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授安遠將軍。

7世:惠朗公:邁公長子,南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7年)為郡功曹。

7世:惠朝公:邁公次子。

7世:惠期公:邁公三子。

7世:林英公:子孫自瀝潯村遷居洪州。

7世:道誘公:原顯公長子。

7世:道梁公:原顯公次子。

7世:道明公:原周公長子。

7世:道高公:原周公次子。

7世:道宏公:原周公三子。

7世:既公:原次公長子:官梁彭州主薄,子孫官金紫光祿大夫,稱辜氏、金紫林氏。

7世:茂公,原次公次子:茂公官隋右中丞,其後裔部分遷居莆田北螺村。九牧闕下林氏始祖。

7世:詵公,原次公三子,其後裔部分遷居錢塘,為錢塘之祖,後再遷尤溪及龍溪。

8世:林辜,既公長子,後裔於唐初改辜姓,開族於閩,後子孫遷居莒溪。

8世:林律:既公次子;官朝列大夫,知化州事。

8世:國深公:惠期公長子。

8世:國寧公:惠期公次子。

8世:林辜,既公長子

8世:德在公:惠朗公之子。

8世:孝寶公:茂公子,官泉州刺史。

9世:文強公:孝寶公長子。

9世:文濟公:孝寶公次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官除侍御史,奉命安撫廣州、洛州等地

9世:文幹公:孝寶公三子。

9世:廣公,辜公之長子。

9世:孝公,辜公之次子。

9世:士弘公:惠朗公長子,士弘公、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士弘攻陷豫章郡(虔州“今贛州”)(今江西省南昌),建立楚國,稱太平皇帝(楚皇帝),歷時7年,聲勢日盛,曾控制北起九江、南達番禹(今廣州)的廣大地區。武德五年(622年)戰敗。士弘的十三世孫柴守禮胞妹嫁於後周太祖郭威,被立為皇后,柴守禮之子柴榮被後周太祖郭威收為義子,封晉王,立為太子,後周顯德元年(954年)繼位,為周世宗,周世宗病故後兒子宗訓繼位,稱周恭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恭帝禪,建立宋朝。

9世:士成公:惠朗公次子。

9世:文慎公:律公子,陳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官義曹長史。

10世:大材公:士弘公長子,隨叔父林士成(威),隱匿淅江武林山中,改林姓為柴姓。

10世:大棟公:士弘公次子,隨叔父林士成(威),隱匿淅江武林山中,改林姓為柴姓。

10世:國都公,文濟公四子,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為建安郡,官常侍參軍,遷河北省獻縣。

10世:世饒公:文慎公子,隋大業二年(606年)任功曹刺史。

11世:君融公:世饒公長子。

11世:仕融公:世饒公次子,唐內教博士。

11世:玄泰公,官瀛州刺史,國都公子,居河間郡。

12世:萬寵公:玄泰公子,官唐饒州刺史,遷山西省晉城市。

12世:仁待公:仕融公子,唐高宗永隆九年(680年)補太寧監、有功授騎都尉。

13世:韜公:萬寵公長子,韜之後稱闕下孝子林。

13世:披公:萬寵公次子,披生九子俱為州牧,稱九牧林。

13世:昌公:萬寵公三子。

13世:大諶公:仕待公三子:任漳州錄事參軍,由北螺村遷呂溪,大諶之後稱金紫林。

14世:法幔公:大諶公子:唐末宋初明經登第,官戶部尚書,安史之亂後隱居五候山。

14世:尊公:韜公之子。

14世:葦公:披公長子,任端州刺史,支派分佈莆田、惠安、南安、長樂、永泰、明溪、東山及廣東饒平、蕉嶺、海南瓊州等地。

14世:藻公:披公次子,任殿中御史、容州刺史、居嶺南(今廣州市),終江陵陵府史,

14世:著公:披公三子,任橫州(廣西橫縣)刺史。

14世:薦公:披公四子,任韶州刺史,後裔居莆田石亭、沙縣、永安、浦城和龍巖等地。

14世:曄公:披公五子,任通州刺史。

14世:蘊公:披公六子,任邵州刺史。

14世:蒙公:披公七子,任循州刺史,其裔居閩縣、永泰、長樂。

14世:邁公:披公八子,任雷州刺史,後裔居閩縣、古田、寧德、安溪、同安、龍海和廣東、臺灣等省。

14世:既公:披公九子;任福唐刺史,後裔分佈閩南安溪、長泰、廣東海豐、潮陽、潮州、惠來、饒平以及新加坡等地。

15世:松公:尊公長子,嗣九牧著公遷橫州。

15世:栩公:尊公次子,遷淅江永嘉。

15世:攢公:尊公三子,以孝至白烏甘露,稱孝子公,貞元中,詔立雙闕以旌之故稱闕下林家,葬瀝潯山,稱孝子公墓。

15世:恕公:葦公長子。

15世:應公:葦公次子。

15世:惠公:葦公三子,過繼弟藻。

15世:愨公:曄公長子。

15世:志公:曄公次子。

15世:願公:蘊公長子。

15世:同公:蘊公次子。同之裔五郎徒居永安,其四世孫千一外出居皖鄂,今湖北黃岡、安徽省金寨林氏皆千一公之後裔。

15世:圉公:蘊公三子,居莆田忠門,子孫居賢良港,為祖姑林默出生地。林默即媽祖,累封天妃、天后,在當代被譽為海峽女神。

15世:遜公:蒙公子,其裔居閩縣、永泰、長樂,九傳至林從世,宋治平年間傾家財於莆田修築木蘭陂,遂由長樂遷居莆田瑤臺。

15世:逾公:邁公子。

15世:思公:既公子,官晉安縣令,為仙遊林氏祖。

15世:林沙公:法幔公子:舉省元,任台州,知州,宣州同知。

16世:昌公:法幔公長子,遷居黃石國清塘上。

16世:寶公:法幔公次子,居長城。

16世:林昱公:林沙公三子:官承事朗泉州通判、秉義郎,建寧節度推官。

16世:羽公:惠長子,官大理寺評事。

16世:王羽公:惠次子,任攝巡官。

16世:翹公:惠三子,任晉安令。

16世:翊公:惠四子,授校書郎。

16世:翱公:惠五子,大理寺丞。

16世:翔公:惠六子。

16世:延魯公:攢公長子。

16世:延吉公:攢公次子。

16世:延賓公:攢公三子。

16世:林昱公:林沙公三子:官承事朗泉州通判、秉義郎,建寧節度推官。

17世:憲孫公:昱公長子。

17世:貴孫公:昱公次子。

17世:德孫公:昱公三子:唐進士,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刑部尚書。

17世:彝諫公:延魯公之子。(錄事房)

17世:彝注公:延吉公長子。(員外房)

17世:彝訓公:延吉公次子。(朗中房)

17世:彝贊公:延吉公三子。(御史房)

17世:彝評公:延賓公之子。(校書房)

18世:惟正公:彝諫公長子。

18世:惟肅公:彝諫公次子。

18世:弼公:德孫公長子,位十三,進士,官宣令郎。

18世:輔公:德孫公次子,位十六,唐天覆二年戊戍(902年)明徑進士,官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妣夫人郭氏:生子,徽。德公為梨嶺開基祖。

18世:林暉公:貴孫公子:唐末仕朝議郎,遷湖州長史,贈金紫光祿大夫。

19世:徽:輔公長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齊榜進士,官承事郎大理寺評事。

19世:誼公:暉公長子,官將士郎,刑部尚書檢覆官。

19世:讜公:暉公次子,官檢校水部員外郎,充殿中待御史。

19世:讀公:暉公三子,官宣德郎工部員外。

19世:智吉公:惟正公之子。

20世:渥公:智吉公子,遷安溪、安溪金子祖。

20世:琨公:讜公長子;官漳州龍溪縣尉。

20世:瓏公:讜公次子;官通直郎,知州太事。

20世:英(悅)公:金紫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

21世:慎微公:琨公長子;官將士郎恩州助教。

21世:慎福公:琨公次子。

21世;先公:渥公長子,其後遷居安溪。

21世:及公:渥公次子。

22世:杞公:及公長子,九子: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大、景元、景貞、景享、景瑞(稱宋九牧)。

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恪公,不是林茂公。

資料證明,晉安林四世孫林恪公於晉寧康元年(373)就率兄弟、子侄入蒲口(現在的莆田) ,居瀝潯山瀝潯村(今霞林村) ,比晉安林十世孫林茂公遷居莆田尊賢裡北累村早約180年,林恪公入蒲口(現在的莆田)後,建宗廟,立祠堂,建厝院,還建有凰門、景亭、觀月亭、勸亭,下馬亭等建築,這宗廟、祠堂在“文革”中因用於修建學校才拆毀,凰門、景亭、觀月亭、勸亭,下馬亭等建築才被破壞,所以林鳳粦先生的【莆田市林氏族譜】尊晉安林四世孫林恪公為莆田林氏一世袓是正確的,林鳳粦先生據族史資料把莆田林氏開基時間上推了約180年,莆田林氏世系也由韜、披、昌、名下的”闕下”、”九牧”、 ”漳浦”三個基本世系擴大到恪公二世孫充之公後裔的廣東潮州林氏、淅江湖州林氏。五世孫玉質公開基的長樂林氏。五世孫玉琦公開基的延壽林氏。六世孫原周公衍裔的梨嶺林氏(今埭頭鎮英田村林氏)。七世孫詵公為始祖的錢塘林氏和龍溪林氏。七世孫既公後裔林英(悅) 的金紫林氏。八世孫林辜公後裔林正公於唐初由唐帝賜辜姓遷居莒溪的辜氏。九世孫士弘公改林姓為柴姓的柴林及復林姓的済南林氏。十三世孫大諶公由北螺村遷居莒溪的莒溪林氏。十六世孫昌公開基的黃石國清塘林氏。十六世孫寶公開基的長城林氏。這樣,莆田林氏恢復了他的真實面貌,莆田林氏第一次有了自已的世系譜,林鳳粦先生為莆田林氏作出了重大貢獻。

莆田林氏開基袓是林恪公,不是林茂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