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林成偉 攝

古雷半島,三面環海。早年間,僅一沙路逶迤二十餘公里,貫穿狹島之南北。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林成偉 攝

島之南,有個古城村。村之東北,有座古雷城。

兩三年前,尚有幾個老人還住在城內。他們受社眾委託,在此看廟。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劉俊池 攝

廟是真武大帝廟,建在城北錦鯉寶地處。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遠望高甍凌虛,近觀滄桑古樸,屋脊的雙龍戲珠等剪瓷雕,於厚重中增添了幾分閩南特色的生機與靈動。

廟門正對城門,城門面朝一片無際的大海,地圖上說那是太平洋。

舊時過節。廟前數百平米大的方形演馬場,桌子緊靠桌子,腳尖緊挨腳跟,鑼鼓喧天。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劉俊池 攝

鞭炮釋放的硝煙味濃烈、嗆鼻。這時的城像大土灶,用木麻黃鬚起火,將燃不燃要滅不滅。海風吹過來,城上黃煙扶搖……

後來城內古厝人丁興旺,城外村部辦公樓前的寬闊空地在過節時亦被用於集體拜神,演馬場的空間壓力稍緩。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劉俊池 攝

古雷城背靠筆架山,山上有烽火臺遺址。

八十多歲的老外公說,城內最靠西面的那間舊瓦房就住過看守烽火臺的士兵。

嘉靖年間,戚繼光、俞大猷領兵入閩抗擊倭寇。古雷城與海岸線上的其它四座海防古城(鎮海、六鰲、銅山、懸鐘)連成一條堅固防線。城與城之間靠烽煙互通訊號。

明末清初,鄭成功的兵亦曾在此駐紮。書上說他們進行的是反清復明活動,“踞此時進時退”。鬧革命哩!是把古城當做一個根據點,進退有餘。

至今,年久失修的城牆上仍依稀可見箭垛和槍眼。

史料載,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古雷設巡檢司(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修築古雷城。換言之,海風吹過了五百零三年,此城尚在!

進城門的右手邊立有兩塊石碑:一塊朝北,一塊朝西。

朝西的這塊僅剩最上頭幾個繁體字碑文可辨,上書“古雷社永記公葉”。據考證,此碑立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朝北的那塊就僅滿面坑窪了,像極人青春期留在臉上的嚴重痤瘡痕印。

有人說,他們小的時候還能看到兩塊石碑上更多有限的幾個模糊字跡。甚至,石碑基座下也刻有字;更藏著寶貝,不過早被人摸走了。

最叫人尋味的大概還要屬古城的門洞。門洞深足以放下頭尾相接的兩條舊時飯桌長凳,高可騎馬低頭而過,寬則不足開進一輛現代小轎車。

門是早沒了。抬頭看,拱形門洞由打磨過的條石從下到上,一根接一根,並列拼合,石頭縫隙間盡不過黃土泥巴。造型之樸重恰似此地民風。

你總忍不住要仔細端詳,嘖嘖稱奇:這黃土和粗石粘成的破牆體怎麼就能經受得住五百多年的地震、颱風、烈日、暴雨、蟲鼠……的無情侵襲而巋然不動?!

你真擔心頭上的石頭隨時會落下。

只是,這擔心或許五百年前就有了。五百年後?一定還會有,我始終相信。

縱使多年以後,古雷城殘破到只剩一堆碎石瓦礫,所有人都忘卻它曾有過熱血與榮光,但腳下永是古雷的土,頭上永是古雷的天,總有人再回首古城五百年花開,總有人熱淚盈眶。

那是因為,走出去的人,走多遠都會記得自己的“根”——就像這片海感念細流,就像這座城緬懷歲月。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