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瓦罐嶺泉水

瓦罐嶺泉水

攝影/趙曉雁

扶風——瓦罐嶺泉水

我的老家在陝西省扶風縣北部喬山腳下,在佛教聖地法門寺以北二十華里的北山畔,祖祖輩輩以山而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這裡的民風淳樸,人們習慣於老天爺安排饋贈的簡單安逸、與世無掙的生活。

喬山腳下,曾經是西周王朝生活聚居地,這裡曾挖掘出重要的西周重器,周原遺址赫然然注目,吸引著好多喜歡西周文化的中外遊客前來這裡學習瞻仰,這當然是後話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泉則靈。“瓦罐嶺”就是北山的最高峰,海拔為1579.80米,在半山腰有四十年前人工鑿渠的傑作,長達兩公里,渠上有水泥板遮蓋著,水取之山洞裂縫的水,這個神泉曾經發揮著作用,只因年久失修,但水一直未斷過,一年四季水長流。這裡的北山屬千山一部分,雖荒涼偏僻,卻位於西周早期都城外圍,它是見證了中國西周的歷史長河,它給這裡帶來巨大榮耀和威名。

周原的風吹開了沉睡的大地,古老的西周文化在這裡傳承,這裡的黃天厚土孕育出一代代勤勞善良、樸實勇敢、好學上進的後人,他們踐行著厚德載物的祖訓,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把這片土地建設的美麗豐饒,人們住上了寬敞亮堂的房子,不愁吃來不愁穿,過上了踏實安穩的生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吃水問題依舊還未徹底解決。

扶風——瓦罐嶺泉水

吃水問題老生常談,在七十年代政府就著手解決,一直斷斷續續,時好時壞。我們住在北山腳下,見證了比我們靠北一點鄉親的缺水實情。那時鄉親的生活飲水非常困難,全靠老天爺賞臉,在自家院子籀窯,引天上雨水到窯裡沉澱然後在用。我們村子靠南一點,還能打出一百米深的水井,村子建有水塔抽水可供鄉親們生活引用,鄉親常排隊擔水,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家務事,我記得我十來歲就能擔滿滿的兩大鐵桶水,來來回回為家中大甕裡倒下十幾桶水。

扶風——瓦罐嶺泉水

我們村子西頭老街有幾家有深達上百米的老水井,我家就有一口,那個裝有轆轤的水井,是比較先進的裝備,學汲水要先學會用特殊裝置套桶,然後兩人配合,一個負責搖轆轤,一個負責運轉井繩,那牛皮井繩很結實,經歷歲月的打磨仍然耐用,那轆轤留下道道滄桑的痕跡,感謝祖先的恩德,讓我們一生都有水喝,停電的時候,也給眾多鄉親汲水用。但遇上乾旱的季節,靠山更近的鄉親吃水就成了棘手問題,他們只有每隔幾天到能打下水井的村子去買水,我記得我們村子水塔旁,總有鄰村大叔大媽排隊賣水,但抽的水有限,要供應自己村的也不夠用,他們就耐心等待,眼巴巴等著機會,有時等了一天也會未必能等到水。

幸好政府在二十世紀初幫助離山更近一點的農林村鄉親,在西韓坡小組打下特大深井,地下深井水水質好,色澤明亮,口感清洌。農林村所有鄉親在家裡壓水管,從此不愁水用了,由於水質好,引起其它村子鄉親的羨慕,雖然我們村子能打下井,安上水泵能抽水,但水質較差,碳酸鈣多,水鏽尤其厲害,現代人對水要求很高,有的家裡裝淨化器,淨化器成了新寵,但淨化器也有好多侷限性。經過我們村委會和農林村委會協調,我們村子也鋪上管道接上農林村的深井水,能飲用優質水來。

扶風——瓦罐嶺泉水

前年農林村深水井突然坍塌,給村民飲用水帶來諸多不便,當政府得知情況後,隨後就組織人力,物力,斥資,幫助村民重新打井,聽說打了一眼枯井,隨後又請專家實地考察,還是未找到解決方案,想一想沒有水,將是什麼概念。如果你是城裡人,你可以想象如果一時沒有水,你都會瘋掉的。

後來聽說瓦罐嶺泉水工程又被政府提上日程,扶風縣水利局郭軍良局長親自帶領鄉上,村上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十數人,開車到瓦罐嶺,然後徒步兩個多小時,爬上半山腰去實際考察,想給北鄉村民找出解決吃水的好辦法。

其實瓦罐嶺泉水工程這是一個不斷開拓的工程,四十年前限於各種技術難題,這個被稱為扶風“紅旗渠”的工程就擱置了下來,現在又成了改善北鄉村民飲水的有效途徑。現在政府下氣力已把水泥路鋪到瓦罐嶺腳下。隨著現代技術的突破創新,我想在不久的將來,它會建成扶風真正的“紅旗渠”,將為扶風北鄉人民源源不斷地提供水源,這是一件利國利民,最切實際的惠民偉業。

瓦罐嶺泉水清又清,讓我們憧憬著飲水工程能早日勝利實施,能讓北山畔鄉親喝上清冽的泉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