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是華人導演在世界舞臺上的一面旗幟,他在我心中是有光環的。
單看榮譽,他是唯一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而且拿了兩次(斷背山與少年Pi)。中國名導演有奧斯卡情節,陳凱歌、張藝謀、吳宇森都曾想在好萊塢立足,輪番衝鋒鎩羽而歸,只有儒雅的李安站穩了腳跟。
歐洲的三大電影節除了戛納金棕櫚他都得過。其中兩次柏林金熊(喜宴、理智與情感),兩次威尼斯金獅(色戒、斷背山),其他獎項更是不計其數。
這是成長背景、機遇與個人才情的綜合體現,說他是華人導演第一人,應該沒人會反對吧。
前幾天看文牧野的訪問,他說李安是燈塔。除了是無數人的榜樣,安叔自己也追星,曾經去瑞典拜訪暮年的伯格曼,抱著他大哭。
次年伯格曼去世,李安當時正在忙《色戒》的後期,聽到死訊後悲痛欲絕幾度停工。
這麼至情至性,同時又有佳作無數的安叔,怎能不讓人喜愛呢?
《父親三部曲》確立了李安在華語影壇的地位,《臥虎藏龍》讓他走向世界,但這部電影對西方觀眾來說更多是獵奇,國師的《英雄》也達到過這一層。
讓他真正打入好萊塢主流的,一是《冰風暴》,二是《斷背山》,第一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時,好萊塢完全接納了安叔,後來的《少年Pi》是水到渠成。
陳凱歌也曾拍過一部西語片《溫柔地殺我》,想衝一衝,但嚴重水土不服,李安卻神奇地用東方思維駕馭了西方套路,我會驚訝於他怎麼做到的。
在我心中安叔此前沒有敗筆,哪怕是2016年票房極為慘淡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是能看出李安式的細膩。
我當時是專程到上海影城去看的120幀版本,其實看完後有點懵,感覺在看超高清電視,回頭又看了一遍常規版,還是很喜歡。
可能是覺得重複自己沒什麼意思,從《少年Pi》開始安叔就從儒雅的文藝片導演變身技術先鋒 ,他看上了120幀技術。
現代電影工業是建立在24幀每秒的基礎上,靠著人眼的“視覺暫留”機制讓觀眾看到流暢畫面,120幀等於是提升到原來的5倍。
我看120幀的感覺就像是在熒幕上掏了個大窟窿,窟窿裡就是故事現場,由於太流暢太清晰,反而不像是在看電影了。
幾年前流行一種濾鏡App,把照片處理成膠片的效果,一下變得高大上,
電影的魅力其實就在於它的“不真實”,現實生活有太多的瑣碎,鏡頭就是個過濾器,導演告訴你該看哪兒以及看到什麼。《比利林恩》是120幀第一次實踐,本想引領業界風潮,但可以說一點兒水花也沒濺起來,沒什麼導演跟進,觀眾反響也很一般。其實這樣反而提升了觀影門檻,整個北美沒幾家影院可以播4K+3D+120幀格式,中國內地能播的也不過20幾家(主要是華夏的CINITY系統)。
這次《雙子殺手》繼續沿用120幀,安叔也真是夠執著的。
北美比內地早上映一週,首波口碑出來後心涼了半截,IMDB才拿到了5.7分....
不過作為安叔的腦殘粉,撲也得知道具體咋撲的,這張票省不了。我對這個技術本身並不狂熱,青島也沒有能播120幀+4K的影院,所以選擇了60幀+杜比。
撇開技術元素,這次的《雙子殺手》我看完確實有些失望,頭一回覺得安叔拍了部無聊的電影。
這故事在預告片裡已經全劇透完了,下面我就毫無顧忌的聊了。
《雙子殺手》的劇本早在20多年前就寫好了,但因為當時的CG技術不成熟就一直停著,“流浪”多年輾轉到李安手上,這種“兩個自己”的克隆題材放到20多年前還挺新鮮,但現在已經是老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環形殺手》。
除了120幀,這次加上了史皇分飾相差30年的自己,難度更大,操作上如果是獨戲就史皇親自上。
如果同時入鏡用替身(中間那個)先拍,然後後期換臉上去。
換完的效果是這樣。
我找了張史皇二十四歲時的劇照,大家對比下,挺像,但細微處還是能感覺假,特別是大平光的時候。
李安是出了名的會講故事,但這次的故事實在是太老套,一眼看到瓶底,沒有任何一個情節轉折有Surprise。
51歲的國情局特工亨利剛乾完了生涯最後一票,在兩公里外準確的射中了高鐵上的目標,由於覺得自己殺人太多,良心備受煎熬,於是打算退休。
但他偶然得知殺掉的人並不是恐怖分子,有人故意把信息篡改了,於是他展開調查,牽扯出一個叫“雙子”(Gemini)的軍事組織,過程中碰到了年輕的女特工丹尼,同時針對二人的追殺開始了。
前面的都是小嘍囉,直到一個黑衣殺手出現,亨利發現他酷似年輕時的自己,電影中至少出現了5次“鏡子”元素,暗示著雙子主題。
摩托車遭遇戰拍的非常精彩,在高幀數下動作戲有種奇妙代入感,明明人物運動都很快,但視覺上卻顯得慢了些。我印象裡有兩個很長的鏡頭,技術上應該很難拍,可說是全片最刺激的一段。
應該說前40分鐘還是很吸引人的,但當雙子組織的大boss出現後,故事就開始變得無聊。
我覺得這整個的故事框架是不成立的。
大boss拿亨利的基因去克隆出了個年輕人,Boss的說法是年輕人比較好控制,而真人殺人如麻後容易得PTSD,還要心理關懷,特別麻煩。
但他造出的這個年輕人,並不是個單純的殺人機器,反而把他當親兒子養,危機時刻他通知小亨利趕緊跑,說明二人還是有感情。
那Boss為啥非得讓小亨利去刺殺本尊呢?這個重要的轉折點交代的非常不清楚,如此操作極有風險,讓他不知道自己是克隆的不是更好控制麼?非得與中年亨利見面,這不擺明了被策反麼.....
他們倆第一次對話算是影片的小高潮,老亨利把自己的心路簡歷唸了一遍,然後小亨利就被感化了,他們倆的掙扎我沒看到,也忒容易了點。
而且兩個人雖然基因相同,但成長環境並不一樣,後天塑造了人的社會性,但二人完全一樣(怕水、對蜜蜂過敏等),那還有什麼內心衝突可言?“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意涵也並不清晰。
李安很擅長講述父子糾葛,這次是有兩對“假父子”,大小亨利以及Boss與小亨利,但兩段感覺都沒做好,特別是反派那邊,
我沒明白Boss的心理動機是啥,缺愛想再造個兒子?後面那個大殺四方的小小亨利,才更像個殺人機器,老亨利的感化對象如果是他,我覺得還更有戲一點。
現在回想一下,故事的框架太簡單,想退休—>發現年輕自己—>感化—>一起打怪結束,我懷念《冰風暴》裡雖然不是動刀動槍,卻危機四伏的人物關係。
我以為到最後還會有個反轉,比如老亨利其實也是個克隆人,也是從年輕態走過來的,但這樣就存在一個記憶留存問題,雖然也老套,但總比現在一眼望到底要曲折些啊!
我不是個技術流觀眾,一切走感覺。其實我不太在乎電影是用什麼設備拍出來的,即使是家庭錄像畫質的作品,故事講得有趣我也照單收,你看忻鈺坤的《心迷宮》畫面整的跟《法治進行時》一樣,但照樣是部牛逼電影。
《雙子殺手》的拍攝無疑是艱難的,安叔這麼大年紀還能不斷跳出舒適區挑戰新領域值得敬佩,但未必“難”就是好,大道至簡,我聽說不少數學家都不會做奧數題。
我一直認為電影最核心的東西是鋪陳故事、傳遞情感,而不是堆技術參數。
但還是那句話:我對李安永遠有期待,勇於突破敢於嘗試的人,永遠值得尊敬。
不過安叔,咱該拍部華語電影了吧。
十年了,我等的頭都要禿了。
閱讀更多 電影最TOP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