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愛憎分明,為原則犧牲仕途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無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出身官宦家庭,祖父陳洎(jì),官至三司鹽鐵副使,退休的時候獲贈工部侍郎,享受副部長的待遇;父親陳琪,官至國子博士通判絳州,大致相當於副市長。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陳師道形象

父親死後,家境衰落,陳師道把可憐的一點兒家資留給弟弟們,自己"淨身出戶",日子過得非常拮据。朝請郎郭概將大女兒嫁給他,他卻無力養家,經常需要岳父接濟,有時妻子孩子吃住都在岳父家裡。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曾鞏畫像

但這個窮書生卻固執、清高、愛憎分明。元豐四年(1081),曾鞏負責編纂五代史,舉薦陳師道為屬官。陳師道沒有功名,需要通過吏部舉辦的資格考試。當時朝廷以王安石經學取士,而陳師道在政治上牴觸王安石變法,就不去參加考試,錯過了這次走入仕途,從而改善生活的機會。

閉門覓句,無力照顧妻子兒女

陳師道跟唐朝詩人賈島一樣,愛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坊間流傳,陳師道每每有了靈感,就馬上跑回家,臥在榻上,細細構思,謂之"吟榻"。他還怕受打擾,討厭聽見聲音,緊緊地用被子矇住頭,方能入靜。家人知道他這個習慣,就把雞啊狗啊都攆出去,把嬰孩抱到鄰居家,直到他慢慢將詩吟成,才敢恢復平常狀態。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苦吟圖

元豐七年(1084),郭概提點成都府路刑獄,陳師道不得不讓妻子帶著三個孩子隨從岳父入川。因為家裡還有老母和妹妹,他本人不能同行,只能眼巴巴地望著他們離開。小兒子尚在襁褓中,被母親抱在懷裡;女兒剛剛束髮成兒童,已懂得生離死別,知道要長久離開父親,便賴在他懷裡,不肯起來;大兒子咿咿呀呀剛學會說話,叫一聲"爹呀,我要走啦!"陳師道聽得心如刀絞,只能感嘆老天為何這樣不仁慈,讓他落到這等悲慘的田地!

不計後果,只為主張胸中正義

元祐二年(1087),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與秘書少監傅堯俞等人推薦陳師道擔任徐州教授,掌管學校課試等事。有了這份固定的工作,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陳師道才把老婆孩子從岳父家接到徐州,全家人得以團聚。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蘇軾形象

兩年後,蘇軾因黨禍被貶,出知杭州,路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陳師道無限感激蘇軾的薦引之情,也無限仰慕蘇軾的才華,有一種強烈的追隨心態。別人仰慕蘇軾,是精神上的仰慕,當蘇軾失勢,都避之不及。唯獨陳師道將仰慕轉化為實際行動,不顧上司阻攔,託病請假,到南京為蘇軾送行。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傅堯俞形象

行為很悲壯,後果很嚴重,陳師道因為擅離職守,被免去官職,重新回到無業狀態。傅堯俞來看望他,跟他談古人,談文章,談得高興,過了午時,不見午飯端出來。傅堯俞環伺陳家,屋裡除了一床一桌,別無它物,當真是一貧如洗,連頓午飯也招待不起。他本來揣了十兩金子,準備送給陳師道,又怕被陳師道看俗,幾次把手伸進懷裡,始終沒敢把金子掏出來。

矢志問學,提煉讀書心得

儘管生活窘困,吃了上頓沒下頓,陳師道仍然矢志問學,每日讀書吟詩,筆耕不輟。一天,他一口氣將一本書讀完,渴望同朋友一起交流讀書心得。而他的知心朋友卻都遠在別處,音信難通。悵惘之餘,寫下了四首絕句,其中第四首為: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喜歡讀書的人都有一種體驗,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讀到結尾,往往會有一種意猶未盡、害怕讀完的感覺;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非常盼望這樣的知心朋友多多前來交談,分享讀書得到的啟示和快樂。陳師道準確地捕捉到了這種共同的心理狀態,並精煉概括成兩句滿含哲理的詩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然而,希望和現實總是發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好書不知不覺就讀完了,知心朋友偏偏不見蹤影。陳師道只能自我安慰:人生本來就難得有舒暢愉快之時,何必自尋煩惱呢?

受教蘇軾,亦被蘇軾連累

元祐六年(1091)八月,蘇軾出知潁州,陳師道也調任潁州教授,二人時常見面,互為唱和。蘇軾希望收他為弟子,他卻說:"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陳師道15歲時,曾拿著文章前去拜謁曾鞏,被曾鞏收入門下,傳授學業。"曾南豐"就是曾鞏,陳師道的意思是既然當初拜了曾鞏為師,就不再拜別人為師了,委婉地拒絕了蘇軾。但蘇軾並不以為忤,反而感於他的忠義,繼續對他加以指導。陳師道盡管沒有學生的名分,也被後人視為"蘇門六君子"之一。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蘇門六君子

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官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陳師道作為蘇軾餘黨,被罷職回家。此後六年,沒有一文錢的收入。脾上的毛病和風疾輪番發作,有時也同時發作,極其痛苦。陳師道曾向好朋友黃庭堅寫信說,如果不被餓死、凍死,也會被疾病折磨死。

物極必反,死於固執的持守

中國古代對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如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士大夫進行一些適當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但過於強化道德操守,提高標準,可能會物極必反。比如儒家提倡"不食嗟來之食",強調骨氣高於臉面,道德高於生存,就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真的按照這個原則行事,可能會丟掉自己的性命。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不受嗟來之食故事圖

建中靖國元年(1101),陳師道終獲起用,除秘書省正字。第二年冬天,天降大雪,極其寒冷,陳師道要在深夜到郊外參加祭祀。正要出門,妻子見其衣衫單薄,便拿來一件棉襖讓他穿上。陳師道問:"這是誰的棉襖?"妻子說:"妹夫見你衣衫單薄,今天又是郊祭,才送件棉襖過來。"妻子嘴裡的妹夫叫趙挺之,娶了郭概的小女兒,是陳師道的連襟。趙挺之擁護王安石變法,與蘇軾、黃庭堅等人結怨甚深。早在擔任監察御史時,就曾數次彈劾蘇軾,或者羅織罪名,說他起草的詔書"民以蘇止"是"誹謗先帝";或者牽強附會,說他的"辯試館職策問"大成問題。而蘇軾及其追隨者亦不甘示弱,對趙挺之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陳師道也鄙薄趙挺之的人品,從不與他來往。聽妻子說是趙挺之送來的棉襖,陳師道馬上感到受了侮辱,大發雷霆道:"你難道不知道我不穿那家人的衣服嗎!"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陳師道形象

一夜風寒,陳師道回家就病倒了,不久即死於家中,年僅49歲。家人無錢置辦棺材,朝廷特賜絹二百匹,讓往來者買下,才得以將其安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