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爾伯特縣白族的來歷是什麼?

味道大理


民家,白族的異稱。始見於清康熙年間的《洱海叢談》,源於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的白族大姓“名家”之稱。其名因大姓奴隸主的地位而逐漸成為族稱。“名家”之稱到清初便訛寫為“民家”。至今,與白族雜居的漢族仍以此稱指代白族。



民家人,白族支系。與其他白族支系一樣, 民家人也自稱“白子”,“白尼”“白夥”,被當地漢族稱為民家人。

民家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內,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有108萬(2007年)白族民家人。



蒙自民家人:白族為唐、宋以來居住於鹿苑裡(城區)的主要民族。明清時期蒙自稱“民家”,1948年蒙自縣政府戶籍室的人口統計中有“民家”12000餘人,縣誌載2萬餘人,(1950年的人口統計中未見“民家”族,懷疑已自改為漢族其其他族稱。)

雲南以外的白族都屬於民家人。

貴州的白族有18萬左右人口(2000年),自稱“民家”,漢族稱其為“七姓民”,主要分佈在畢節地區威寧縣,據認為是公元1090年大理時代駐紮邊境白子軍人的後裔。貴州白族遲至1940年代還在大量使用白語,但解放後至今已經無人使用白語,貴州白族的民族身份於1982年獲得政府承認。

湖南桑植有白族人口11,4516人(1990年),自稱“白尼”,是700多年前由雲南遷移過去的,1258年蒙古軍滅了大理後,準備包抄攻打南宋。經過長途跋涉與戰爭後蒙軍兵源不足,於是在年在當地徵白族兵,史稱“寸白軍(或作“爨白軍”)”。1261年戰爭結束後寸白軍被遣返雲南,有部分白族軍人在這個過程中流散到洞庭湖沿岸。其中有姓谷、鍾、王、熊和李的幾個白族兵經江西最後流落到桑植,並定居下來,其後代繁衍至今。這些後裔一直到1984年才被識別為白族。湖南白族已經不再使用白語,但其語言裡保留了少量的白語詞彙。



此外,四川南部有少量白族村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也有自稱民家人的群體;另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站人”也是民家後裔,系清朝時從雲南徵兵(1682年)過去戍邊的滇籍白族兵後裔。


歐埋雷


黑龍江大慶市杜爾伯特縣巴彥查干鄉太和村

這裡白族居民的祖先長途跋涉,從風花雪月的大理來到這冰天雪地的北國,他們世代在這裡駐守,勞動創業,繁衍生息。

這裡還流傳著一首兒歌“蟲入鳳窩飛出鳥(風),七人頭上出棵草(花)。大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