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星鏈”發推特,開啟衛星上網時代?

本報特約記者 武 彥 本報記者 馬 俊

當地時間22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首次通過該公司發射的“星鏈”衛星星座,成功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兩條消息。此舉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的熱議,號稱“無縫隙覆蓋全球”的天基衛星互聯網已經可以使用了嗎?

美聯社稱,馬斯克在社交網站上發文稱,“通過星鏈衛星發送了這條推文。”隨後,他又發佈了一條稱,“哇,它成功了。”報道稱,今年5月,SpaceX公司將首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經過漫長的測試後,“星鏈”衛星已能提供天基互聯網服務,馬斯克的兩條推文就是通過“星鏈”衛星提供的數據傳輸進行發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有36 億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使用互聯網。而根據SpaceX公司的計劃,到2024年將在太空搭建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這一衛星互聯網項目建成後將從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從而保障全球網絡“無縫隙覆蓋”。美國“太空”網站23日提到,馬斯克還有一個更為野心勃勃的計劃,準備再增加3萬顆互聯網衛星,使衛星總量達到4.2萬顆。

中國航天專家、“小火箭”公號創始人邢強博士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馬斯克通過“星鏈”衛星成功發送推文,的確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它驗證了當前“星鏈”天基互聯網項目的數據上傳、轉發、下行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但另一方面,外界歡呼“衛星上網時代來臨”還為時過早,此舉距離天基互聯網的真正商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邢強解釋說,目前在軌的“星鏈”衛星星座運行高度約550公里,每顆衛星覆蓋面積相對有限,過頂時間也僅有12分鐘,想要實現“無縫隙覆蓋全球”,至少需要1600顆衛星組網。

根據馬斯克的說法,未來“星鏈”用戶可以享受到最高1Gbps的寬帶服務,那麼天基互聯網會淘汰地面的5G基站嗎?邢強認為,天基互聯網與地基互聯網不存在競爭,而是互補的關係。他表示,地面5G基站的優勢在於可以為大量用戶提供穩定、高速、可靠的網絡服務,而天基互聯網受衛星通信帶寬的限制,難以同時為大都市密集人群提供高速上網體驗,它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可以為極地、沙漠、大洋島嶼等偏遠地區提供相對可靠的網絡保障。因此美國空軍特別看重這種全球全天候覆蓋的特性,率先成為“星鏈”項目的頭號客戶。

外界還非常關注4.2萬顆“星鏈”衛星星座可能對外太空安全帶來的巨大影響。相比之下,目前全球在軌活躍衛星的總數才2000餘顆,天文學家們擔心數量龐大的互聯網衛星可能影響天文觀測,增加航天器碰撞風險。今年9月,歐航局“風神”氣象衛星就險些與“星鏈44”衛星發生碰撞。邢強表示,根據相關監測數據,目前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後,在5個月內已經有至少4顆嚴重偏離預定軌道。SpaceX公司從運營成本考慮,降低每顆衛星的可靠性要求,能大幅減少衛星的製造成本,讓“星鏈”項目在經濟上具備可行性,但這的確對全人類的航天事業帶來很大風險。一旦大量報廢衛星未能及時撤離軌道,很可能發生碰撞事故,進而產生太空碎片危及軌道上的所有航天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