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記得最早的一個抑鬱症的學生個案,諮詢了大半年時間,家長到後面不再像剛開始一樣不停地問“我的孩子怎麼了”“我該怎麼做”,好像已經不抱希望一樣,諮詢師也比較佛性了,學生還是隔斷時間就過來,我們彷彿老朋友。

就這樣沒多久,學生就基本恢復,回去學校上學,狀態不錯,偶爾會跟我講他的情況,評估已經康復。

有一些諮詢就是會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展。家長又非常焦慮,雖然內心大體上清楚自己的工作沒有問題,但難免會有無力感,嗯,要是進展再順利些就好了。

我挺能理解到家長的焦慮,實際上,在諮詢的過程中,我自己也難免有懷疑和困擾,為什麼還是這樣呢?

當諮詢做得越來越多,我知道,有些情況,除了認真工作+靜心等待,別無他法。

寫這篇文章,也是想給家長一個方向,減少焦慮。

因為家庭的狀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孩子診斷了抑鬱症、焦慮症、雙向障礙,或者有其他情況,如網絡成癮,家庭要經歷這四個階段。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第一階段:否認期。

有些家長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鬱症,我的孩子原來那麼優秀,學習認真,乖巧聽話,怎麼可能得抑鬱症?!

這時候,哪怕醫院出了診斷書,他們也不肯承認,孩子是真的病了,需要看醫生。

焦慮、抑鬱這些類型的個案都是對比較自律,要求很高,對外界很敏感的優秀學生,正因為這樣的個性特點,才容易得神經症。平凡普通得過且過的孩子成績一般,他們通常不會成為心理諮詢的來訪者。

我所接觸的學生,80%來自深圳各大名高中,深中、深實驗、深國交……還有一些來自美國、英國、澳洲的學生,他們成績優異,所讀都是名校……職業高中的學生基本沒有,他們的衝突相對較少,本我滿足得比較好,不容易糾結,變通能力高。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一直自我要求高,學習成績很好……他們有神經症高敏因子,風險相對高。

如果發現孩子不對勁,儘早面對才是。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第二階段:焦慮期。

孩子得了神經症,無疑晴天霹靂,家長用盡各種方法,想孩子儘快好起來,他們擔心孩子的學習,這怎麼才好!

他們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功課,孩子的未來——這孩子不就毀了嗎?!

家長吃不香睡不好,坐立不安,上班沒精神,整天想的就是怎麼讓孩子好起來,有些帶著孩子四處尋名醫,想著是不是有個神奇的醫生,可以讓孩子明天就好起來。

這個階段諮詢師除了處理孩子的問題,還需要花很多精力來安撫家長的情緒,他們的焦慮程度高於孩子,但他們往往不願意接受諮詢,他們覺得都是孩子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生病要我來治療!?

這個階段家長的情緒管理是重要的一環,因為家長的狀態直接影響孩子的治療效果。孩子來諮詢後感覺還可以,一回到家就像重回深淵,家長覺得孩子還沒好轉,就更焦慮,形成死循環。

這種情況,我都建議家長自己做諮詢。有助於孩子康復。

有些個案,家長不願意諮詢,導致治療變得特別漫長,也是無奈。有個案告訴我,孩子一直在醫院開藥,沒有什麼效果,後來轉為住院,最後醫生不收了,讓他們做家庭治療。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陷入“我有問題”“誰更有問題”的自我回避與互相指責的爭辯當中,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第三階段:疲憊期。

經過第一第二階段的消耗,孩子的治療效果還沒達到理想的要求,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甚至很消極地想孩子可能治不好了,就這樣吧,死馬當活馬醫。

這時候家長還會繼續送孩子去做心理諮詢,也有些家長不再像起初那樣積極配合。

這也是個難熬的階段,孩子已經有些好轉,但沒有達到家長想要的目標,而且神經症基本上都要經歷復發階段,家長在拉鋸戰中感覺到很無奈無助。

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黎明前的黑暗,孩子的康復不明顯,特別是在父母的眼裡,這簡直就沒有任何好轉——家長看見的只是孩子的不好,看不見孩子的進步。

孩子需要得到家長真正的接納——無論我是什麼樣的,你都會愛我。

這很困難。但不接納真實樣子的家長,帶著一股子濃重的拒絕的能量,對於家庭中的每個人來講,都是巨大的壓力。

更難做到的是真正的欣賞。

欣賞孩子的善良、正直,而不是隻有“你怎麼這麼懶”“你可以再努力些”“你怎麼還不去上學”。

要知道,神經症的學生不是自己不想學習,而是已經無法學習。是能力問題,不是主觀意願問題。

家長在這個問題是完全搞錯了。

孩子因為抑鬱症,能力退回了嬰兒狀態(能力),康復要從走路開始,家長要求他們跑步。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第四階段:佛性期。

反正能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這樣,我也不能怎麼樣。

孩子在好轉-復發之間不斷地切換,看著快好起來了,孩子已經去上學了,突然又請假,就是好得不徹底,把家長給折磨得快失去信心。

就這樣再磨一段時間,在大家都沒有明顯的感覺的時候,孩子就完全康復了。

我有一部分個案就是這樣的情況,拉鋸好久,非常磨練人的耐心,有時候結案一段時間突然接到學生的諮詢預約,心裡一咯噔,咋的?又復發了?

再見到學生,不是因為復發,而是因為想念,過來告訴我,我很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