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5種諾貝爾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中,德國有106位。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鑑!

德國幼兒園學什麼?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裡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年中,孩子們參觀了警察局,學習瞭如何報警,如何處理遇到壞人的情形,瞭解警察是用來做什麼的。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們參觀了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了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去自由市場,拿著錢,學習怎樣買東西,區別自由市場跟商店的不同。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去花圃,參觀花圃的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去看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每週都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選擇貨物。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櫻桃收穫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去採摘櫻桃。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南瓜收穫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聖誕節,這是最激動的日子,他們焦急地等待聖誕老人的來臨以及那份神秘的禮物。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聖馬丁節,要跟老師一起糊紙燈,遊街來紀念這位騎士聖人……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德國的法律還嚴禁父母嘮叨

在德國,愛惜兒童、維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經被納入法律條款。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敬或者遭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另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力。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 1. 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 2. 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 3. 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象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德國幼兒教育強調什麼?

1、是事實與環境教育

這是一種喚起幼兒環境保護的初步意識的教育,通過觀察周圍環境,訪問不同的機構,增強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體驗自然過程。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接觸自然,是促進兒童成為環境保護主人的前提條件。比如讓幼兒認識能量與水的意義,避免製造多餘垃圾的意義,或讓孩子們直接參與分揀垃圾等。

2、是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

就是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擬練習。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裡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德國提出千萬不要把幼兒園變成學校的理念。

如何運用這4000個小時,是幼兒園面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要快樂地成長,要學會遊戲,要學會和小夥伴相處,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他們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因為在幼兒園裡,輕鬆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去呢。

最後,忽米要和大家分享兩個具體的故事案例。

德國前總理科爾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科爾小時候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顯得比別的孩子慢一拍。小夥伴給他冠以笨蟲的稱呼。他曾經哭著問父親:我笨嗎?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嗎?父親大聲回答他:昂起頭來,別的孩子能做好的事,你一定也能做好,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

第二天,父親帶著科爾去看海,指著一群正在海灘爭食的鳥兒說:你看那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時,小灰雀總能迅速地離開,它們拍打兩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的還是它們。

年幼的科爾雖然沒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話,但是他從父親那裡獲得了不少的信心和鼓勵。他開始試著去做以前認為自己無法做好的事情,試著在課堂上勇敢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見解,試著在集體活動時站在隊伍的前面。每天晚上,父親總會把科爾叫到面前,詢問他一天的情況。每每科爾彙報完畢,父親總是說“太棒了”,“孩子,你怎麼做得這麼好!”這樣鼓舞人心的話。

回憶起往事,科爾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的自信心首先應該從父母那裡獲得,父母的肯定總是讓我感覺非常美妙”。

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自信心最初的最重要的來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抓著那些一點一滴的小事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剛學洗衣服,儘管洗得不乾淨,也要對他說:“你真棒”,孩子上次考試是59分,這次考了60分,也應該為孩子這1分的進步而感到高興……一點一滴的肯定,最終將累積成孩子強大的自信心。

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講過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他十四歲那年的一天,母親問他:你願不願意跟我學美術?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對學美術沒有興趣,可是他擔心一旦拒絕母親,母親會不高興。他只好低頭不語。母親笑著說:“你的沉默已經給了我答案,但是如果你響亮地對我說‘不’,我會更高興。為什麼不說呢,即使我是你的母親,也沒有權利勉強你去做你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德國人認為,敢於流露自己的情感,勇於表達自己的主張是孩子個性發展中的重要內容。而壓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讓孩子服從大人的意見,將會導致孩子喪失自我精神,逐步發展成為那種依賴他人、社會、成為一個一味服從、軟弱、逆來順受的人。

在德國,父母們一向尊重孩子的自己的選擇,不會強迫孩子根據大人的意願來做事。即使為孩子買一件衣服這樣的小事,也會讓孩子自己來做主。當孩子嘴裡說不、我不想……這樣帶有拒絕性的話時,父母不是感到生氣,而是感到欣喜。因為他們明白,孩子的自我精神在增強,孩子開始自己在思考,在做選擇,在捍衛自己的利益。

儘管,孩子經常說不會給他們帶來許多麻煩,他們卻毫不在意。這一點與我們中國的父母恰恰相反,想想我們一些中國的父母,有多少人在勉強甚至威逼孩子去做事呢看孩子不喜歡參加學習班,逼著孩子去學;孩子明明對書法不感興趣,卻逼著孩子整天練習……這樣不尊重孩子意願的事情比比皆是。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八千萬德國人拿了一半諾獎:因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