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閬中農民辦起農耕“博物館”

“陳文君簡直不可思議,在文成鎮雲臺場鎮這麼偏僻的地方竟投資幾十萬元辦起了一個農耕博物館,曉得哪輩人才能夠收回資金利息啊!”農民投資辦農耕博物館的消息如同驚雷在文成雲臺場炸開,一時間人們十分好奇,正想去看個究竟。

四川阆中农民办起农耕“博物馆”

在四川省南充閬中市文成鎮雲臺場新華水庫旁邊一個依山傍水的角落,一個名為雲臺農耕博物館的小建築格外顯眼,門口就是石頭碾子,石磨和各種農具開門迎客,300多平方米的建築裡面按照農家風格進行佈局裝修,每間房間裡面都有古老的架子床和別具特色的農村用具,在狹小的空間裡,擺放了各種農耕用具、文化娛樂設施以及生產生活用具等上千件,而且很多東西市面上已經不曾見過了。

情懷:記住農村的模樣

今年55歲的陳文君,是閬中市土城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從小就對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感興趣,由於他的熱愛,村上將圖書管理員的重任交給他,他幹一行愛一行,把圖書管理弄得井井有條,深得農民喜愛,雲臺土城村的圖書管理工作成為全國先進。在工作中,陳文君還擔任新華水庫的簽單發航員,管理場鎮的清潔衛生等職責,每天都有時間看到美麗的雲臺新華水庫,所以他對自己的家鄉十分熱愛,隨時向外邊的朋友推介,希望有投資興趣和發展鄉村旅遊的認識能夠對此感興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人口大量在城市定居,導致很多農業生產已經無法再現,比如養牛耕田,人工打穀,比如很多的米麵加工已經被機械化取代,而且很多農村的後代已經不知道農業生產的過程,更不知農具的模樣,還有很多的農民居家外遷,農具和傢俱風雨飄搖,無人收拾,布為塵土。十多年前,他就暗下決心,要將農村生產生活用具收集展示,讓人們在記憶中尋找到已經消失的東西,讓這些實物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就是這樣的初衷,讓他在這條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來。週末節假日,別人都去喝茶玩耍,而他卻騎上摩托車到處走家串戶尋覓藏品,收集到很多用具背後的故事。

投入:省吃儉用為收藏

“我這些年來,在收藏和修建展覽室等方面,確實也花去了不少心血和資金,可能有幾十萬元,這些錢都是我省吃儉用來的,還有的就是向親戚朋友借貸的!”在陳文君的藏品中,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 有一張小方桌,十分不起眼,還有幾處火燒過的黑色深坑,陳文君摸著這些深坑說,這張桌子是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閬中的時候,被子彈頭燙燒過的痕跡,是幾年前從老觀土埡一個農民家裡收購發現的。還有一個木質馬鞍,是從閬中市水觀鎮發現的,這個馬鞍相傳是1933年紅軍首長留下的,被當作雜物扔在一邊,發現後,陳文君覺得十分有意義,因為當年紅四方面軍在閬中呆上好幾年,打過好幾次著名的戰鬥,但是沒有戰爭的物品,這件東西彌足珍貴,講好價錢後,以數百元成交,但是當他騎上摩托車離開的時候,主人又反悔追上來,加上一定價格後才收購成功。還有一件生產於1958年的水車,現在請匠人如果恢復做一件,起碼要好幾萬元。這些年來,陳文君的足跡遍佈了閬中城鄉,蒼溪、南部、巴中和旺蒼等地,收購的物品從農具向生活用具、文化娛樂用具等轉變,他從蒼溪收購的一種槽碾的石頭打製農具,大約有兩三噸重,光運費就用去了兩千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收購藏品,怎樣展示出來,讓陳文君也頗費腦筋,自己家的房屋不夠用,他在原來的食品站舊址上修建“農耕博物館”的房子,從2016年開始動工,一邊修建一邊籌資,到今年終於全部完工,展品也有了自己的地盤,各種設施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四川阆中农民办起农耕“博物馆”

攝影:張曉東

展示:期待搭上旅遊車

“現在我將把這些藏品按照用具類別和用途分門別類地展示出來,另外我還根據川北農村民居和生活方式, 打造了五間具有閬中風味的民宿,如果有人到我們這裡來旅遊和釣魚,也可以入駐和吃飯!”陳文君告訴記者說道,記者見到,除了藏品展示區和休閒區,陳文君還精心設計了自己心目中的鄉村民宿模樣,古樸的傢俱和老件的生活用品。在農耕博物館中央,還騰出空間擺放農副產品,以此推介雲臺這裡的農村土特產,比如雞鴨鵝蛋,米麵油,臘肉、花生、小豆、紅薯等農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當地老百姓致富增收。“我們這裡山水風光很好,而且還有十分著名的雲臺山,我相信通過我的示範引領,一定會有人看重我們這裡的旅遊資源的!”陳文君說道。現在與農耕博物館匹配的設施有,有農村民宿,還有農家食堂,為了讓本地鄉友和遊客可以近距離體驗水上游玩的樂趣,陳文君還購買有竹筏等休閒設施。今後還將有烏篷船,修建釣魚臺,打造一些小的自然奇觀,增加更多的亮點,吸引城裡人來玩耍。

“遵義會議”、“紅軍不怕遠征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陳文君的藏品中,還有不少的紅色文化藏品,他也經常用長征精神激勵自己,克服困難。“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即將來臨,我還將在農博館和雲臺場上展示當年紅軍長征的畫報和毛主席的詩詞等紅色物件,讓我們的老百姓感謝黨恩,共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日子!”雖然目前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自己的初心始終不會改變。(通訊員 張曉東 本報記者 戚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