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兔常見5個誤區,規模化養兔應避免

我國養兔業相對落後,不少養殖戶仍按照老方法、土方法去養兔,其產能低效益不理想,今天小編便詳細介紹一下養兔常見的5個誤區,規模化養兔一定要避免。

養兔常見5個誤區,規模化養兔應避免

1、近親繁殖

我國農村養兔近親繁殖問題較為嚴重,很多人開始只引進一隻公兔數只母兔,且後期不再繼續引進種兔,這樣便會造成嚴重的近親繁殖,例如父代與子代進行交配繁殖、同窩之間進行交配繁殖等,進而會使兔群繁殖率下降、母兔易出現流產或早產、弱仔增多、畸形兔增多、仔兔生長緩慢及抵抗力下降等。養兔應儘可能避免近親繁殖,養殖初期至少引進3~5組無血緣關係的種兔,或者後期引進新的種兔與所繁殖、預留的種兔進行交配,所繁殖仔兔若進行留種的情況下必須做好信息記錄,詳細記錄父母代、祖父母代的信息,以免配種時出現近親繁殖的問題。

2、一月一窩

不少養兔戶為了追求繁殖率,常在母兔產仔後1~2天立馬配種(這種配種方式稱為“血配”),這樣便可以達到一月一窩了,然而這樣做卻嚴重損害了母兔的正常繁殖機能,母兔連續血配幾次後便會出現空懷的現象,同時也會影響仔兔的體質,例如仔兔出生體質差、出生後生長速度慢、抗病力差等。母兔應合理安排配種繁殖,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年可產6~7窩仔兔便可以達到生產要求,母兔繁殖主要集中在秋、冬、春三季,一般在仔兔15~25天時給母兔進行配種,若母兔產仔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偶爾血配一次亦可。

養兔常見5個誤區,規模化養兔應避免

3、散放飼養

一些養兔新手認為散放飼養會比較省事,而且還可以節省兔舍、兔籠等成本開支,然而兔子卻不太適合散放飼養,第一散放飼養兔子之間會相互打鬥,第二散放飼養母兔繁殖和仔兔成活率較低,第三散放飼養兔子容易發生球蟲病,因此規模化養兔不太適合散放飼養,應採用籠養的模式進行飼養。當然並不是說散放飼養完全行不通,其應遵循五點要求才可以,第一場地足夠大而且需要做好相應的防逃措施,第二當地氣候環境必須乾燥(例如西北地區兔子便比較適合散放飼養),第三必須選擇適合散放的兔子品種(例如比利時兔、塞北兔等),第四散放密度不能過大且需要做好產窩,第五需要補充一定的草料和顆粒飼料以滿足兔子的營養需求。

4、公母混養

許多養兔新手並不懂母兔發情鑑定,於是便把公兔與母兔放到一個籠內飼養一段時間進行配種,而這樣進行配種,一來會影響公兔工作效率和使用年限,二來不能準確預算母兔生產日期進而不能做好仔兔的護理。養兔戶一定要學會母兔發情鑑定,可通過母兔水門顏色進行觀察,蒼白色為未發情,粉紅色為發情初期,大紅色為發情中期,紫紅色為發情末期,一般發情中期配種母兔受孕率最高。配種時只需要將母兔放入公兔舍內即可,配種完成後便可將母兔拿出,拿出的同時倒提母兔拍一下臀部可增加受孕率,為了保證良好的受孕率可在第一次配種後6~8小時再次復配一次。

養兔常見5個誤區,規模化養兔應避免

5、不做防疫

不少養兔新手因為種種原因不給兔群做防疫,例如不會打針、怕麻煩或抱有僥倖心理等,而不做防疫一旦發情疫情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養兔必須按照防疫要求進行免疫才可以。小編所在的兔場一般在仔兔30日齡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殺性巴氏桿菌二聯蜂膠滅活疫苗,60日齡再次注射加強免疫一次,成年兔間隔5~6個月注射一次疫苗。而至於其他疫苗,例如大腸桿菌疫苗、魏氏梭菌疫苗等則可以視情況進行免疫,如果處於疫區或兔場曾經發生過該病則最好免疫,如果之前沒有發生過該病則不用免疫,這兩種疾病即便發生也不會和兔病毒性出血症那麼嚴重。此外,仔兔還需要定期預防球蟲病,可以購買含有抗球蟲藥物的飼料,或採用球蟲藥物進行定期飲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