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全國鮭鱒產量的30%的青海,如何為冷水魚產業鑄品牌

地處世界第三級的青海省,被譽為“中華水塔”,擁有豐富而充足的冷水資源。其中在黃河干流中,有一段300多公里長的水庫水域屬冷涼水體,水體潔淨、水質優良,80米的平均水深,10℃的年均水溫,常年不封凍,是國內外公認的養殖鮭鱒等冷水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龍羊峽、李家峽水庫平均水深80米,拉西瓦、蘇只、積石峽等水庫平均水深40米,適宜養殖面積達75萬多畝。

目前,全省沿黃水庫網箱養殖場發展到27家,網箱養殖面積達32萬平方米,鮭鱒養殖產量15000多噸,約佔全國鮭鱒產量的30%,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鮭鱒魚網箱養殖生產基地。

占全国鲑鳟产量的30%的青海,如何为冷水鱼产业铸品牌

現代化的捕撈

水清魚歡的綠色養殖模式

7月底的龍羊峽水庫,波光粼粼,一碧萬頃。

在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的操作監控室,工作人員正在觀測網箱的投餵情況,遠處的每個網箱都可以拉近近距離觀測,水面下網箱裡的一條條魚兒清晰可見。

“這是我們引進挪威的AKVA自動投餌平臺,投餵器投到哪裡就可以轉到哪裡,現在水面上看到的這個水花,就是投餌器在往外甩飼料,整個水面都可以監控到。平臺一天自動投餵兩次,一個網箱大約投餵20分鐘,可根據網箱大小,魚的大小和魚的攝入量,自動設置,一分鐘投餵10公斤,時間到了,就自動停止。”工作人員介紹。

2008年,盾安控股集團旗下的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成立,不僅引進了北歐智能化網箱技術、自動投餵駁船和水環境監測設備,同時也請來了國外冷水魚專家來這個小鎮解決養殖難題,為冷水魚行業的發展注入了一池新水,開啟了現代漁業發展的新篇章。

“到了龍羊峽,發現有這麼美麗的一片水域,它的面積足夠大,有383平方公里,常年不結冰。天是那麼藍,水是那麼綠,不可複製的綠色環境,真的就是養殖的天堂,當時看了以後就覺得特別振奮。”時隔多年,說起當年的發現和選擇,民澤公司董事長應米燕依然有些動容。

目前的民澤公司已擁有繁育場1個,苗種場1個,養殖場5個,現有的養殖面積達240畝,2019年產能達到15000噸,擁有亞洲智能化規模領先、品質卓越的鮭鱒魚養殖基地。

在這片不可複製的綠色寶地面前,如何解決好冷水魚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決策者和養殖企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為此,我省加快了相關規劃政策研究制定步伐,構建漁業養殖與水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產佈局,明確了全省水域、湖泊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空間區域,規定了黃河沿線水域佈局漁業網箱面積、養殖容量限制要求,成為指導我省冷水魚產業發展政策依據。

占全国鲑鳟产量的30%的青海,如何为冷水鱼产业铸品牌

網箱養殖

“我們一直將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生命線。目前我們主要養殖品種為虹鱒三倍體,不會就地繁殖,不影響庫區原物種。養殖密度低,網箱最高每立方水體不超過6公斤,而目前全球標準養殖密度按挪威的計量是每立方水體養殖25公斤。”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旭說。

從龍羊峽水電站往下游走,便是拉西瓦庫區,長達30多公里的拉西瓦庫區,從高處往下看,像是鑲嵌在峽谷中的碧玉。

依託拉西瓦庫區,青海凱特威德生態漁業有限公司,從2005年至今,已發展成為集虹鱒、白鮭等科研與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省級龍頭企業。網箱養殖面積14688平方米;養殖三倍體虹鱒52.5萬尾,養殖總產量達1000噸。

公司負責人朱仁強告訴記者,為了護好生態,公司嚴格按照一立方水體產6公斤魚的規定,從孵化到養殖,再到屠宰,每個環節都實現“零排放”。

“我們監測檢疫都很正規,水質一個月一檢,每個月的檢測報告,我們自己留一份,貴德縣環境監測站備案一份,已經連續做了三年。魚是按批次檢,魚苗相對更嚴格一些,程序也上更規範,每一批魚苗進場時我們要做一次檢測,出場時做一次檢測,中間還有不定期的抽檢。”朱仁強介紹。

守住好生態,才能養出高品質的魚。

7月,省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保廳、發改委等十廳局聯合出臺了《青海省加快漁業養殖綠色有機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以實現漁業綠色有機發展為目標的漁業發展任務、時間、路線圖和工作路徑。

為了更好對養殖容量控制,共和縣漁政站在龍羊峽派駐漁政專管員,對飼料、魚卵、藥品進行嚴格登記、准入管理,實現全流程管控。

2017年,在共和縣農牧和科技局資金扶持下,民澤漁業在環保裝備上共投入8000餘萬元,對網箱進行了升級改造,加裝了糞便收集系統,死魚收集系統;對孵化場進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改造。

“從2012年開始,對龍羊峽庫區水體,委託第三方監測機構開展了一年4次的水質監測工作,龍羊峽庫區水質始終保持在地表水二類水體、藻類及微生物指標,與開展網箱養殖之前對比無任何差異。”共和縣漁政管理站站長劉廷傑介紹。

“現在我們是直接去每個養殖場採樣,取完樣以後,馬上送到機場,機場空運,直接到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所以樣品都不會超過48個小時。我們規範的採樣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肯定。”省漁業環境監測站趙娟高級工程師趙娟說。

狠抓生物安全管理,採取最嚴格的管理措施,全省在鮭鱒養殖產業發展中,連續6年虹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和傳染性胰臟壞死病,陽性檢出均為零。

省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許海撫告訴記者,我省積極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創建,始終遵循“最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最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的生產管理原則,嚴守養殖不用藥的“鐵紀”,廣泛運用綠色環保飼料,基本實現了統一育種、統一供苗、統一飼料和統一養殖標準。

據悉,黃河沿線全部27家冷水魚養殖場都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和備案,24家獲得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稱號,22家通過綠色食品資格認證;所有的苗種繁育場完成了循環水養殖改造,60%的養殖網箱加裝了糞便、殘餌收集系統,實現了汙水、汙物的統一集中處理;自動投餌機、水質在線監測設備配套達到50%以上。

綠色科技的完整產業鏈

龍羊峽是我省冷水魚的重要產地之一,幾乎每天都有近30噸冷水魚被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國外。

民澤漁業是國內唯一全年穩定供貨的冷水魚供應商,也是國內唯一獲准出口的虹鱒魚企業,國產虹鱒魚市場佔有率超60%,產品已出口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我們是採用訂單捕撈的形式,今天客戶下單,晚上彙總,明天捕撈,明天下午加工,明天晚上到後天凌晨的時候送到西寧機場,然後從機場通過航空運輸送到客戶手上。從魚出水到送到我們一級批發商的手裡,不超過24個小時。我們的魚不輸於國外的品質,但遠遠高於他們的新鮮度。”楊旭很自豪。

在養殖基地的捕撈現場,智慧捕撈讓人印象深刻。公司引進的降溫宰殺平臺,在一個個網箱之間流動宰殺,快捷高效。

“把魚集中到一起後,利用吸魚的真空泵,把魚吸上來,魚和水就分開了,經過電擊後進行割腮,割完腮之後,進入冰水桶,之後就打包,運到加工廠。整個是最現代化的全冷鏈的宰殺流水線。這條流水線現在還需要人工,到明年就幾乎不用人工了,完全是自動化的。”基地工作人員介紹。

2019年6月17日,民澤漁業與飼料供應商拜歐瑪,在丹麥總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拜歐瑪的16家現代化工廠每年向80個國家提供超過45個品種的130多萬噸飼料。

目前,民澤漁業通過引進深水網箱養殖智能化控制監測系統、全自動冷水魚加工流水線,進行標準化、智能化養殖加工,實現了魚類生長全程信息化監控,自動化宰殺、降溫、分級、包裝和碼垛,保證產品冰鮮品質,確保了每一尾魚的新鮮和安全,漁業現代化、信息化水平領先於國內同類企業。

為了補齊冷水魚產業發展短板,我省近年在政策層面上,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對從事漁業養殖、加工、流通和物流服務的企業進行扶持與補貼。

占全国鲑鳟产量的30%的青海,如何为冷水鱼产业铸品牌

美味的生鮮魚片

作為青海第二大冷水魚生產和苗種生產企業,凱特威德公司的苗種場,供應著全省大部分冷水魚養殖企業的魚苗。

省漁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王國傑告訴我們,“其它養殖場從凱特威德買進魚苗,我們通過檢疫證確定之後,在每尾2.5元的銷售價格基礎上,一尾苗上補助一元錢,等於1.5元一尾苗。”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冷水魚產業化發展支撐體系初步建立,養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現代漁業設施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時,全省雖已形成以民澤龍羊峽漁業為龍頭的一大批養殖企業和養殖專業合作社,但除民澤龍羊峽公司現代養殖水平較高外,其他養殖企業標準低、規模小、同質化明顯、市場競爭力不強、品牌多、競爭無序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使全省冷水魚產業發展難以形成合力,無法佔據產業制高點。

占全国鲑鳟产量的30%的青海,如何为冷水鱼产业铸品牌

自動投餌平臺

針對這一現狀,青海省從傳統單打獨鬥模式,向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產業質量,做精產銷形式轉變。“三文魚”產業聯盟的成立為養殖戶建起一條橋樑紐帶,開啟了新一輪聯合和重組,促進了產業抱團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玉虎表示,要破解我省冷水魚發展的問題,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打亮品牌,在設施、裝備、品牌漁業上強化聯合,走“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合路子。通過聯盟讓青海“冷水魚”抱團發展,統一開展營銷推廣,打造聯合品牌,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

龍頭產業需要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撐,對此,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青海大學高原水生生物和生態團隊、青海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和冷水養殖企業,聯合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水生生態保護、苗種培育、營養調控和餌料加工、疫病防控、魚品加工等方面,通過技術引進、熟化和聯合攻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養殖規模、技術和質量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民澤漁業目前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育種和疫苗的研發合作項目,已經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楊旭認為,與歐洲的養殖條件相比,中國的水域資源有限,因此只有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才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展現代科技漁業,技術創新的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本文轉自【青海日報】。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青海冷水資源水產養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