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茶之起源與黑茶貢茶


安化茶之起源與黑茶貢茶


現今可查的關於安化茶葉最早的記載,見諸唐代楊曄的《膳夫經手錄》(公元816年成書),其中說潭州茶中有(益)陽團茶和渠江薄片,銷往湖北江陵、襄陽一帶,產量較大。五代毛文錫的《茶譜》更進一步說,渠江薄片“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渣也。”《茶譜》成書於公元935年左右,由此可見,歷史上渠江薄片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渠江薄片是安化茶葉的一個重要歷史源頭,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指明:“鐵色茶,即安化縣茶也。”在明代的茶葉著作中,“長沙鐵色”就是全國96種名茶之一。

 渠江薄片是蒸青團茶

近年來,省內、市內茶葉界一些茶書著者把渠江薄片當作安化黑茶的源起,甚至直指其為安化黑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不正確的。

從中國茶類歷史的演變和六大茶類的產生大致年代來看,黑茶是出現較晚的一種茶類。因為茶類的形成取決於加工技術,決定黑茶形成機理的加工手段相對複雜,可以說是歷史上其他茶類生產技術之集成。我們今天稱呼的黑茶,最早是四川一帶的“烏茶”,出現在距今約1000年前後。當時的加工技術,蜀茶和漢中茶為全國之最先進。

著述者把渠江薄片作為黑茶的依據,大約是因為《茶譜》中有“其色如鐵”的描述。而實際上,渠江薄片應該是一種珍貴而精緻的蒸青餅茶,這與歷史上那個時期的茶葉加工方法相符,蒸青茶“其色如鐵”是完全可能的。我們注意《茶譜》關於渠江薄片的另兩個描寫:“芳香異常”“一斤重八十枚”。一方面,經過後發酵的安化黑茶不大可能有“芳香異常”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茶以“枚”計,更多是小餅茶、小團茶的稱呼,宋朝的團茶和餅茶,都是蒸青茶。

從黑茶主要用於邊銷的歷史事實來看,它的功用在於滿足以肉類為主食的遊牧民族,而非以五穀為主食的內地人民。顯然,史籍所記載的渠江薄片是內銷產品。

至於把安化黑茶推向更早的起源,則有待更多的史實和資料發現,目前沒有證據支持。

 安化貢茶演變之淺說

在封建王朝,凡一方之土特產,要將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納,供皇族使用,稱之為貢賦。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規定全國各地貢茶4022斤,其中湖南貢茶140斤,由長沙府安化縣貢芽茶22斤、益陽和寧鄉各貢20斤。安化貢茶為大橋、仙溪、龍溪、九渡水四保所產,史稱“四保貢茶”。

明代初期,益陽和安化茶葉加工技術得到發展,從蒸青向烘(炒)青轉變,並一直沿襲至今,成為綠茶生產的基本技術。“四保貢茶”應該是原料細嫩、品質上乘的烘青茶。安化貢茶歷史由明及清,持續不斷,朝廷每年清明時派人至龍陽(今漢壽)收取益陽、安化、寧鄉三地的貢茶。三縣貢茶至民國元年廢止,安化茶納貢共五百二十年。

安化黑茶出現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安化黑茶生產始於十六世紀初。《明史》裡《食貨志·茶法》記載,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稱:“商茶低劣,悉徵黑茶。”“黑茶”一詞首次出現於史籍,這裡講的黑茶專指安化黑茶。

歷史上黑茶是安化的特產。地方向朝廷貢獻方物,是為貢品,安化黑茶中品質優良的產品也就成為貢賦之物。黑茶產品品種較多,其中以天尖、貢尖為上品,花捲和引包為大宗。天尖、貢尖和千兩茶(大的花捲)都有入貢。天尖、貢尖以“天”“貢”命名,反映的正是其作為地方特產向天子入貢的性質。一般來說,大宗黑茶用於茶馬互市;納貢黑茶更多用於清朝皇帝對西北少數民族首領和宗教領袖的特殊賞賜。道光年間,經營黑茶的南幫商號幹瑞升奉旨採辦天、貢尖,供應皇室,為黑茶入貢之始,持續到民國初年。據稱,前幾年在故宮發現的遺存茶葉貢品中,跟普洱茶在一起的,就有安化千兩茶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