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和他的“永徽之治”

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走進他治下的“永徽之治”

談及唐朝的幾位偉大的皇帝,大家所能想到的肯定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則天以及後來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毫無疑問,這三位帝王不僅將大唐帝國帶入了大唐盛世,他們也連續不斷地為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動力,讓歷史中的唐朝一次又一次的展現出其輝煌、強盛的一面。

然而,對於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來說,老子是“天可汗”李世民,老婆是一代女皇武曌,李治處在這樣一個無比尷尬的局面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略顯偏頗或不實的批評或評價。其實先不談李治其本身的才華以及治國理政的才能如何,單單是與其父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文治武功相比,李治的成績就很難超過其父。

不止於此,再看看李治的身邊人,政治天才、權謀高手武瞾,夾在這兩尊大佛的中間,李治就顯得那麼的平凡和碌碌無為,更有甚者,有些史書為李治扣上來昏庸的帽子,究其原因無疑是古代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罷了,女主稱帝,世人多對其冷嘲熱諷,而李治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嘲貶。

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和他的“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真實的李治又是怎樣一個君主呢?

1.看似不可能卻又是必然的上位之路

其實對於李治的評價和判斷,不能簡單的、片面的去對待,就像李治為什麼能夠順利的登上太子的寶座,難道真的是因為李治宅心仁厚,是一個守成之君,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嗎?那麼爭儲鬥爭的合理答案到底是什麼,我們也許要從李治背後的真正力量說起。

公元643年,在隱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黜後,“三王爭儲”的局面愈演愈烈,對於這三位皇子,可能大家最不看好的就是年級最小、性格偏柔弱的九子李治了,可最終李治卻能奪得太子之位,毫無疑問,他的背後離不開幾位股肱大臣的支持,其中最關鍵的要數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了。

作為大唐的權臣之一,長孫無忌既沒有支持勢頭最為強勁的李泰,也沒有支持“此兒類我”的李恪,他所支持的,正是看似毫無勝算的李治,其實長孫無忌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和他的“永徽之治”

長孫無忌

一方面,二十四歲的李泰,不管從執政能力還是政治經驗而言,都較為成熟和明確,而且還籠絡了以杜楚客、柴令武、房遺愛等一批元勳子弟為首的利益集團,可這些少壯派本身就對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元勳老臣心懷不滿,要是李泰最後繼承了太子之位,他們這些老臣就只能受到打壓,所以在長孫無忌的心裡是萬萬不能讓李泰登上皇位的;另一方面,從他後來輔佐李治的所作所為,我們就能明白長孫無忌的權力慾望還是很大的,他之所以要竭盡全力地堅決擁立李治為太子,無非就在於李治年紀尚小,易於掌控,這樣以來他就可以在日後掌握朝政大權,這才是長孫無忌的真實目的所在。

而在支持李治的陣營中,除了長孫無忌這個最大的實力派以外,更有褚遂良、李世勣等勢力的支持,這樣以來就加大了李治爭儲成功的穩妥性。

可以說將李泰的政治勢力與李治的政治勢力兩相比較,雖然李泰背後的勢力不乏勳貴、權門之後,可在李世民眼中卻毫無分量,這幫人就是一群無德無才、只會吃父兄老本的紈絝子弟。

就像李世民曾說的一樣:“功臣子弟多無才行,借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朕發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即家國之慶也。”

假如李泰登上皇位,這些道德品行惡劣,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功臣子弟必然會執掌朝政,到時候不但貞觀年間所建立的政治成果不保,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與穩定也很可能受到危及。

因此,李世民最終選擇了李治,也就選擇了李治背後的勢力集團。

其實就像我們之前所分析的一樣,李治之所以能夠當上皇位,一方面是李治身後的那些功勳老臣經驗、能力更加突出,只有他們的輔佐,自己所創立的貞觀盛景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李唐的大好局面才能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就如李世民所說的那樣: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李治的忠厚誠實,寬仁孝友,以及沉穩持重打動了唐太宗,只有李治繼承大統,才不會重蹈玄武門的覆轍罷了。

2.高宗的政治突圍

公元649年,二十二歲的李治即位,年號永徽,就像這個年號所希冀的一樣,永徽初年,唐高宗李治在兩位股肱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盡心輔佐之下,使得大唐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四海昇平的盛世景象,猶如史書所記載的那樣:

“同心輔政,上(李治)亦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按道理說,君臣同心,一起將太宗皇帝的貞觀之治發揚光大,創出另一個大唐盛世,可謂是一件幸事,可隨著李治的成長,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長孫無忌日漸增強的權力慾望,讓高宗李治的心頭始終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對於朝中漸漸樹立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朋黨,高宗也曾問詢過自己的舅舅,可舅舅的回答讓李治的心頭湧起了一股強烈的悲涼和義憤。

無忌曰:“顏面阿私,自古不免,然聖化所漸,人皆向公,至於肆情枉法,實謂必無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況臣下私其親戚,豈敢頓言絕無?”

能在皇帝面前,將“收取人情”描繪的如此冠冕堂皇,且有理有據的估計也就是長孫無忌一人了,面對著當朝宰相的嘲弄和揶揄,李治也明白了長孫無忌的野心和陰謀,自己的舅舅從一開始就在架空並竊取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而自己始終都是一個沒有資格獨立秉政的小皇帝,也是從那一刻,李治的心裡燃起了熊熊的火焰,他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再也不做那個虛有其表的影子皇帝,他要成為當今天下真正的無冕之王!

從永徽三年一直到永徽五年,李治通過數次的抗爭,不斷反抗著長孫無忌的意志,也在增強著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而發生在永徽六年的皇后廢立事件,則徹底地拉開了李治反擊的帷幕。

公元655年,武則天控告王皇后和她母親柳氏在暗中施行巫術,由此在後宮之中掀起了一場政治風暴,最後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王皇后徹底失寵,而站在其背後的長孫無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

可當我們事後來看,對於李治來說,他其實並不關心武則天的控告是否屬實,他要做的便是颳起一場權利風暴,特別是要對大唐的政壇造成了強烈的衝擊,使得長孫無忌的所主導的政黨集團逐漸瓦解,最終形成君權與相權勢均力敵的博弈局面。

在局面逐漸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李治也在調整著自己的反擊計劃,一方面,李治招攬了像李義府、許敬宗、崔義玄、王德儉、袁公瑜等人,組成了“保皇黨人”,這些人始終聚集在李治和武昭儀的周圍,隨時準備與長孫無忌及其宰相團一決雌雄。

另一方面,公元655年9月,李治以廢后為由與元老們展開了最後的對決,可這場歷時長久、難捨難分的廢后風波,就在李勣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中徹底的確定了結果。同年十月,一道廢后詔書頒佈下來:“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隨之而來的還有褚遂良以及長孫無忌的貶官詔書。

在之後的幾年裡,從這場君臣博弈中敗下陣來的長孫集團,逐漸被高宗貶逐殆盡,直到公元659年,已經成為孤家寡人的長孫無忌於黔州被逼自殺,至此,長孫集團徹底被清洗,李治則成為這場權力鬥爭中最後的贏家。

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和他的“永徽之治”

李治和武曌

對於這場廢后風暴,傳統的史學家總是將勝利的果實歸功於武曌的政治才能和權謀之術,而將李治描述成一個性格軟弱、被人利用的昏庸帝王,實際上,這是一種單一且不合理的眼光,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人都是複雜多變的,當我們以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段由廢后引出的政治博弈,李治的政治功力和權謀之術是不容我們所忽視的。

其實博弈主要由兩個方面所構成,一方面就是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的君權和相權的鬥爭。李治作為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君王,他渴望成功,同樣也渴望建立屬於自己的時代,可舅舅長孫無忌的強勢表現和說一不二的權威,不僅架空了自己的君權,而且也牢牢束縛著自己創立功業的手腳,所以說藉著武曌與王皇后的後宮之戰,李治要藉機消解長孫無忌的權威,並且在此過程中扶植自己的親信,進而鞏固自己岌岌可危的皇權。

另一方面,自唐初以來,從魏晉時期所積累下來的世族觀念,成為了影響社會平衡、威脅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就像“五姓七望”的子弟總能佔據國家的上層階級,而出身低微的寒門子弟他們的上升之路就會變得異常狹窄,而武曌與王皇后的後宮之爭,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名門世族官僚與沒落庶族地主之間的直接對決,李治所要做的便是徹底打破世族天下的局面,為天下的低微子弟表明一種態度。

所以說李治的突圍是極其成功的,從只能默默地接受到可以放開手腳地大幹一場,李治用自己的政治謀略,開拓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3.“永徽之治”下的文治武功

一個開國君主之所以能夠得到後人的注目,那是因為江山的打拼必須要有極大的勇氣和非凡的智慧,而古人常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可見,如何將打下的江山,管理好,守護好,做一名守成之君也是不容易的。

對於李治來說,只要能夠將祖父唐高祖,老子唐太宗所打下的且治理的蒸蒸日上的江山社稷,守護好,管理好,就是李世民給予李治的最大任務。就這點而言,所需要的,除了君主具有極高的素質修養,還要有一定的治國理政的才能和手段,而就這兩點來說,李治都充分具備了。

就李治而言,他沒有其父唐太宗所具有的遠大理想和野心勃勃,也沒有其妻武曌那麼地痴迷權術,李治所想的只是將貞觀盛景能夠更好的延續下去,可事實也是如此,在高宗執政時期,他始終秉承著自己父親的執政傳統,將大唐帝國的文治和武功都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並且還將大唐的版圖開拓得更加廣闊,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永徽之治”下的文治武功,進一步瞭解李治的治國才能。

李治——善於納諫。自唐太宗開始,舉賢納諫就成了唐朝的一個傳統,貞觀時期,在其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積極推動下,魏徵、馬周等一大批治世能臣盡入朝中。而在唐太宗的影響下,李治執政期間,同樣多次發佈求賢令,就連立志遠離朝堂的百歲名醫孫思邈,也在李治的勸說下,多次出仕,而除此以外,李治也是出了名的虛心納諫,其寬厚、大度的性格,使得群臣能夠積極建言獻策,在李治的積極努力之下,最終使得朝廷上下面折直諫蔚然成風。

李治——愛民如子。公元669年,四川遭遇了罕見的天災,百姓流離失所,而李治則迅速派遣官員進行救助安撫,面對天災人禍,李治的施善之舉,實實在在的讓百姓的生活有了著落,也給滿朝文武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最終讓百姓得到了及時的救助。可除了讓百姓得到看得見的利益,李治還編成了一整套全面系統的法律行政體系——《永徽律令》和《唐律疏議》,這兩部法典的完成,不僅成為當時唐代影響最大的法典之一,而且也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的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治——維護主權。有人說李治太軟弱,可真實情況並不如此,根據史料記載的李治其實是一個殺伐果決的熱血君王,在唐高宗李治執政時期,他不僅解決了西突厥的叛亂,將突厥的所有勢力分而治之,併入了大唐的版圖,而且李治還徹底征服了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完成了這些太宗貞觀年間所不曾解決的難題,大大維護了唐帝國周邊的穩定局面,而經過這幾場大戰也重新確定了大唐帝國的東亞霸主地位。

李治是真的昏庸嗎?讓我們走入真實的李治和他的“永徽之治”

高宗時期大唐疆域圖

當我們通過一段段史料和一件件生動的故事,去走近,去了解一個完整的唐高宗李治,我們就能發現,真實的李治是遠遠不同於大家以往所認識的唐高宗,他的身上處處閃耀著賢主的光環。

他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君王,他寬厚待人,謙虛謹慎,殺伐果決,對待普通百姓他能夠做到愛民如子,不勞民傷財,懂得愛惜民力;對待外侵之敵,面對有威脅的敵人,他殺伐果斷,敢於出兵,最終大大擴大了大唐版圖,奠定大唐霸主地位。而正是由於李治繼承和開拓了唐太宗的事業,並把它不斷地向前推進,才有了後面的“永徽之治”,也為“武唐霸業”和“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