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祕: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中國是一個行政管理制度源遠流長的國家,而官員的俸祿制度則是行政管理制度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中國官員的俸祿從上古時期的“分田定祿”開始,經歷了世官世祿制,秩石俸祿制,品級俸祿制的發展,到了明朝已經進入了十分成熟的階段,而明朝的俸祿制度相較於前代也出現了新的形式和內容。

01

對於明代的俸祿,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低”,俸祿低到什麼程度呢?低到清修《明史》忍不住直接開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明史》的這句話也讓現在不少網絡上不了解明代俸祿制度的網友奉為圭臬,認為明代官員俸祿一開始就是特別低,甚至衍生出了朱元璋本人是農民出身,所以特別仇視官員,因此當上皇帝之後故意苛待官員之類的神論。那麼明代的俸祿究竟是不是一開始就很低呢?明代的官員俸祿收入又有那些呢?

歷史揭秘: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02

明代的俸祿分為三種,文官俸祿,武官俸祿以及宗藩俸祿,而文官則是官僚體系中的主要官員,我們在這裡就僅僅討論文官的俸祿體系,武官和宗藩不做論述。

明代的官吏層級森嚴,文官官職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為了九品十八級,人員密佈於中央地方之間,有鑑於元朝“百官未給俸,多貪暴”的情況,為了確保天下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十分注意對於官員俸祿制度的建設,文官的俸祿制度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變動最終才形成定製。

03

洪武四年,當時國家初定,百廢待興,朱元璋首次命令中書省和戶部官員制定百官第一份正式的俸祿制度,第一份的官俸制度按照官員的品級給俸,並自上而下逐漸遞減,最高的正一品官員一年俸祿達到九百石,而最低的從九品官員一年也有五十石,相關部門按月發放。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再次提升了一品官員的俸祿,正一品九百石和從一品七百五十石均提升到了二千五百石。

洪武十三年,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為此朱元璋對明代官制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先是中書省和丞相被廢除,然後再對六部百官的品秩進行了更定,這也使得明代的官員俸祿需要重新制定。

歷史揭秘: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04

同年戶部制定了新的內外文武百官的俸祿制度,將正一品俸祿提升到一千石,同時從四品以上皆給俸鈔三百貫,最低從九品的俸祿也從五十石提升到六十石,並給俸鈔三十貫,這一次的改革普遍的提升了文武百官的官俸,同時將單一的米俸變成了米俸鈔俸兩者混合發放的形式。

而明代官員俸祿制度的最終確定,並被明朝奉為“定製”的,還是洪武二十五年的最後一次官俸改革。

05

洪武二十五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發生了許多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標在這一年去世,靖寧侯葉升牽連進胡惟庸案被殺,次年就爆發了胡惟庸案的延續大案——藍玉案。

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官俸改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收了開國軍事勳貴的“賜田”,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此事已經對開國功臣們有了一定的動作和想法,其次就是將官員們的俸祿進行了微調,去掉了俸鈔,並且降低了文武官員的祿米,不過降低的幅度並不大,從五品以上的官員大致是在四十到五十石祿米的範圍內進行了下調,從五品以下的官員基本沒有變動。

歷史揭秘: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06

那麼這個俸祿算是很低的嗎?並不是,明代中期的重臣王瓊就曾說道:“國初定製,百官俸給……足勾養廉用度。”可見明初的俸祿並不低,哪怕是最低一級的官員,日常花銷也是沒有問題的。

並且除了正俸之外,文官還有不少特殊待遇,其中最為網友們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所謂的“免稅”特權了,那麼明代文官真的有所謂的“免稅”特權嗎?

07

實際上並非如此,明代並沒有所謂的“免稅”權,官員們的確有特權,不過是“免役”的特權,明初時期為了照顧基層官員,朱元璋特地在洪武十年發佈詔令:“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著為令。”

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再次大手一揮,免去了朝官和功臣家的雜役,不過此時對於官員的“免役”特權只是一種皇帝的恩寵,並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直到正統年間才把“免役”特權的制度正式確立下來,按照法令規定“在京文武各官, 除裡甲正役外,一應均徭、 雜役俱免,外官半之。”

所謂“徭役”,指的是封建時代中央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民眾參與政府所需進行的公共事務或工程,分為兩類,一類是“裡甲正役”,另一類是“雜泛差役”,而明代的官員可以不受“雜泛差役”的徵召,免去部分辛苦的體力勞動。“雜泛差役”一般就是地方政府上進行的雜差,比如疏通河渠,修建倉庫,運送工料這些工程項目需要抽調人手,就稱為“雜役”。

08

那麼為何“免役”會被人謠傳成為明代官員有“免稅”特權呢?因為在明代的賦稅制度發展中,隨著貨幣白銀化,越來越多的徭役被併入了田賦之中,因此徭役和田賦越來越難以區分,於是就將免除的對象從“丁”轉化為了“田”,在免除徭役之時就順帶這免去了部分田賦,實現了“江南差役,以田為役”的結果。

在嘉靖時期就直接頒佈了相關的“優免則例”,折丁為糧,在免除徭役的名義下免除了官員部分的田賦,這就是網民所說的明代官員擁有“免稅”特權的實際情況。後來清朝時期雍正所謂的德政“攤丁入畝”將賦役合一增加了國家收入,實際上早在明朝就已經開創相關的制度了。

歷史揭秘: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09

從我們論證的上述內容來看,明代的官員俸祿似乎並不低啊,不僅有俸祿保底,還有免役特權,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明代官員俸祿很低呢?

原因就在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定下的百官俸祿“永為定製”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明初之時國家初定,物價和消費水平都不高,因此朱元璋當時定下俸祿是符合當時官員的生活水平的。

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奢侈之風興起,物價飛漲,消費水平也大幅提升,明初的那點俸祿就完全不夠用了。

10

其次就是永樂時期,因為國家進行了四年的內戰,國庫虧空,國家財政花費巨大,為此戶部官員秉承朱棣“天下倉糧,宜撙節以備國用”的旨意,將天下百官的俸祿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本色,分為支米、折銀、折絹三項;另一部分是折色,分為折布和折鈔兩項,於是俸米折色遂成定製。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貨幣硬通貨有兩種,一種是米,另一種是金銀銅這類貴金屬,而絹布紙鈔這些東西的購買力是遠遠不如米和貴金屬的,但是為了儲備倉糧,撙節國用,百官的俸祿就不能全部發大米了,於是摻和進了紙鈔絹布這些東西,變相降低了文武百官的工資。

粗略估計的話,高品官的俸祿相較於原來的俸祿低了兩百石到四百石左右,中品官的俸祿相比原來的俸祿則低了五十石到一百石,低品官的俸祿和原來的俸祿相比基本相等,沒有明顯的下降。

歷史揭秘:明代官員“官俸之薄,未若如此”的鍋真該朱元璋背嗎?

11

由此可見,明代官員的俸祿並不是一開始就特別低,實際上明初定下的官俸是符合明初的現實情況的,並且還有免除“雜役”的特權。然而因為明初定下的官俸成為“永制”,並且再經過明成祖的“微調”,導致官員們工資的購買力越來越低,於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明代官員的工資就變相的“降低”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