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歷史長河中將家國喪在小人之手的管理者不勝枚舉。無論治國還是管理一個組織,用人都是關鍵,公道正派、一心為公的人可以促國運昌盛,事業發達;奸詐陰險、自私自利的人,必然使江山易主,國破家亡。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此言可謂至理,一語中的,令人深思。

且看: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袁紹四世三公,虎踞冀、青、幽、並諸郡,擁兵百萬,官渡之戰前統領最大的軍事集團。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袁紹是官渡戰敗後一蹶不振進而滅亡的。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三國演義》劇照

官渡之戰初期,曹操的實力完全不能與袁紹相比,在袁紹十萬精兵的打擊下處境十分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三國演義》劇照

但曹操卻打贏了這場戰役,原因何在?

是袁紹手下的兩個小人許攸和郭圖幫了他,這兩位小人不但讓袁紹一敗塗地,也使三國的歷史重新書寫。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三國演義》劇照

許攸和郭圖在《三國志》中沒有專傳,只被提過幾次,作者甚至連他們的長相、年齡、文化程度、簡歷什麼的也沒多費筆墨。

也是,在群雄並起的動盪年代,他們充其量只能是個“小角色”,這哥倆千古留名的一筆,就是在官渡之戰中的“突出表現”。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曹操赤腳迎許攸(圖片源自網絡)

許攸的表現是陣前倒戈,為原本的敵人曹操獻上關鍵一計。他為何要倒戈?《三國志》稱“許攸貪財,紹不能足”,於是投奔了曹操。

今《三國史》說,當時許攸家人犯法被收治,“攸既因此懷恨,又嫌紹無能”,才倒向曹操。不論何種原因,許攸都背叛了自己的主人,在戰爭進行的關鍵時期幹下了買主求榮的勾當,不能說是一個忠誠厚道之人,當歸小人之數。

再看郭圖的表現。

官渡戰場上,小人許攸獻了火燒烏巢屯糧之計後使原本曹操負多勝少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本來袁紹是可以挽回點局面的,但小人郭圖又將他從刀山推入火海。

當夜,袁紹望見烏巢起火,急聚文武商計對策。大將張郃說:“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說:“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再三請劫曹營。

如果說這時的郭圖還在履行一個謀士的職責不算太小人的話,後面的表現就小人至極了。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官渡之戰(圖片源自網絡)

當袁紹用郭圖計,遣張郃、高覽引軍擊曹營時,曹操早有防備,袁軍猝不及防被擊潰。

郭圖得知後慌了神,恐張郃、高覽回營證對是非,自己失計被袁紹問罪,竟然卑鄙的對袁紹說:“張郃、高覽見主公兵敗,心中必喜。”

紹問:“何出此言?”郭圖說:“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擊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損折士卒。”

袁紹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歸寨問罪。卑鄙的郭圖又使人先報張郃、高覽:“主公將殺汝矣。”張郃、高覽大驚,為保性命,遂領本部兵馬降了曹操。

郭圖這一小人之舉使袁紹的景遇雪上加霜。袁紹在官渡損兵折將退回河北,連病帶氣,吐血數鬥,一命嗚呼。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袁紹兵敗《三國演義》劇照

話又說回來,小人的下場一般是好不到那裡去的。

先看許攸,其實許小人在自己下決心當小人之前就應想到曹操是何等人,想到人家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的名言而加以防備。

《曹瞞傳》說:“公聞攸來,跣出迎之。”以曹操當時的身份衣衫不整鞋子不穿去接待一位臨陣倒戈的“叛徒”,這本身就有悖於正常的邏輯。

按照曹操的身份和當時的規矩,一個敵營且身份不高的叛徒來投,或許會被衛士擋在門外,或許報告後領導說:“等有時間研究一下”,或許會更加直接:“不就來個叛徒嗎?架出去砍頭算了。”

而奸詐的曹操不這樣,因為他知道這個人或許有用,又適逢困境,裝一下“求賢若渴”赤腳走幾步路又不花什麼本錢。

受到感動的小人許攸沒有負曹操的一番苦心,將舊主徹底害了一把。而打敗了袁紹這隻“狡兔”後,許攸這條“走狗”也面臨被“烹”。

《曹瞞傳》說:“攸自恃有勳勞,時與太祖相戲”。甚至“阿瞞,阿瞞”地亂稱呼,曹操聽了自然不舒服,最後找個茬兒把他腦袋給割了。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曹操殺許攸(圖片源自網絡)

郭圖也是死於非命,袁紹死後幾年,他隨紹之子袁譚被操軍圍在南皮城內。

袁譚無法退曹時,郭圖慫恿袁譚:“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次日天明,大開四門,驅百姓在前,軍隊在後,一齊擁出,直抵曹寨。

兩軍混戰,自辰至午,百姓被殺者無數。郭圖見勢不妙要逃,被曹將樂進一箭射下跌入城壕。這個死有餘辜的郭圖,臨死還害了南皮無數百姓,著實可恨。

當初要知道兩個部下會如此,袁紹恐怕早就毫不猶豫的把許攸與郭圖“咔嚓”了。

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叫你命苦用了兩個小人呢?

事實上,歷史長河中將家國喪在小人之手的管理者不勝枚舉。無論治國還是管理一個組織,用人都是關鍵,公道正派、一心為公的人可以促國運昌盛,事業發達;奸詐陰險、自私自利的人,必然使江山易主,國破家亡。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此言可謂至理,一語中的,令人深思。(完)

主要人物: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袁紹 (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讓袁紹失敗的兩個小人

曹操 (曹魏政權奠基人 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3] ,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