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血糖控制得好,仍發生併發症?

用戶歷史天空WZH


糖尿病本應多見於在中老年人,但近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40歲以下的青年患病人群正逐年增多。診斷糖尿病以後,為了減少併發症的出現,應嚴格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雖然將血糖控制在了合理範圍,但還是避免不了併發症的出現,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長期升高對靶器官造成的慢性損害,隨著損害時間的延長,以及損害的加重,會增加靶器官臨床併發疾病的發生率,包括心血管系統併發症,會增加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風險;腦血管疾病,會增加腦出血、腦梗死、腦萎縮等風險;糖尿病腎病,會導致腎功能減退、蛋白尿,甚至慢性腎衰竭;以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糖尿病患者通過控制血糖,可降低上述併發疾病的風險,但卻無法完全避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糖尿病對靶器官的損害發生較早,在診斷糖尿病時,或診斷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出現靶器官損害,只不過此時損傷程度較輕,不會出現心累、胸痛、頭暈、少尿、感覺異常、視力障礙等症狀。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注意到,空腹血糖正常上限為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的正常上限為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的正常上限為6.0%,但多數患者的這些指標均未控制在正常範圍,而是稍高於正常範圍,此時高血糖對靶器官的損害雖然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因此,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合理控糖可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或降低相應風險,但不一定完全避免。

二是糖尿病對靶器官的損害,除開與血糖水平升高有關,還與血糖波動有關。如果血糖出現了大幅波動,即使已經將血糖控制在了合理範圍,依然會對微血管、腎臟、神經、視網膜等靶器官造成損害。長期攝入高血糖指數食物、進食過多、飲食作息不規律、酗酒、運動不合理等,均會增加血糖波動幅度,不利於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其次,糖尿病患者胰島β功能的衰退,會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本身也會增加血糖波動;此外,降糖藥應用不規範,如誘發低血糖等不良反應,也會導致血糖波動。這些因素均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發病風險。

綜上,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所以依然發生了併發症,是因為多數患者在診斷糖尿病前或診斷之時就已經出現了靶器官損害,降血糖只能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或降低相應風險,很難完全避免;此外,血糖波動也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現代醫學最大漏洞之一就是一切憑指標和你輔助檢查的報告來診斷治療疾病。凡化驗指標在“正常”範圍內醫生會說沒問題。患者更是用指標來判斷自己是否有問題。

正常的空腹血糖血糖值從3.9mmoI/L一一6.1mmoI/L。這個數值怎麼來的,是幾千人的大樣本,人為的去頭去尾取得絕大部份無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區域值。試問6.0和6.1有多大差別,拿到報告血糖6.0mmoI/L的人也許會慶幸自己血糖是正常的,其實真正正常的應該落在3.9-6.1的中位數以下。

原來糖尿病的診斷是血糖大於110mg/dl,相當6.1mmoI/L,國際上由於按這個診斷標準那糖尿病的發病率更高了,因此糖尿病診斷標準也提高了,於是把空腹血糖超過7.0mmoI/L相當126mg/dl定為糖尿病,哪麼血糖在6.1-7.0mmoI/L算什麼呢?於題出來一個空腹血糖受損,字面上根本不能理解。而餐後二小時血糖6.7-11mmoI/L又稱作糖耐量異常。

其實廿五年前美國已把空腹血糖達到5.6mmoI/L就應當作糖尿病來對待了。因為英國人搞的全世界最大型持續時間最長的糖尿病前展性研究UKPDS在卅年前就提出了:在確診為糖尿病前的11年,血糖對㣲動脈的損害已經開始了!確要等到11年後達到夠糖尿病的䚲斷時才治療它。

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導致血流減少,而神經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極差,缺血導致末梢神經病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你儘管血糖控制得很好,但高血糖造成供應神經細胞微血管損害導致的末梢神經病變不可能恢復。就像心肺復甦顯然成功了,心跳停止4-10分鐘大腦的神經細胞己不可逆死亡,搶救回來也是植物人一樣。而且因為個體差異的問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病史與末梢神經病變並不一致。我遇到過二個因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痛苦不忍而自殺的,雖然都搶救回來了。最好的止痛辦法不是維生素B1,B12而是環類或SSRI+小劑量奧氮平。

沒病防病比什麼都強,從兒童、青少年抓起,管住孩子的嘴和不讓胃容量變大,多運動。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此外糖尿病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密切有關。

2019.8.11




我想說點真話


我是醫者良言,是一名住院醫師,專為普及醫學知識造福人類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必回應!

為什麼血糖控制的好,仍舊發生併發症?

根據最新的統計,我國的糖尿病人數已經超過了1億人,這麼大的群體使糖尿病成為了一個大家關心的熱點。很多人雖然得了糖尿病,但是仍然對糖尿病不甚瞭解,今天我來分析一下為何血糖控制的好,仍然會有併發症。

1.確診糖尿病之前已經有了靶器官的損傷: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主要症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但是實際上典型糖尿病症狀的患者相對還是不多見;有很多人是因為併發症而去醫院就診而發現糖尿病的;我之前在內分泌科實習的時候,有個老爺子糖尿病十年了還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因為視力減退去眼科就診而發現了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可以損傷血管,造成腎臟、眼睛、心臟等相關臟器的損害;如果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已經有了相關併發症的產生,即使以後血糖控制再好,併發症依然是存在的;

2.你所謂的血糖控制良好並不一定是真正的血糖控制良好:

現在權威部門認定正常人的血糖是在3.9~6.1mmol/L,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吧,它是經過大數據的統計,然後尋找出大多數人的血糖在這個範圍內,所以就把大多數人的血糖水平規定為正常的血糖;但是這樣的話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它只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正常的血糖水平,卻無法代表所有人的正常血糖水平;有的人雖然血糖低於6.1mmol/L,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他血糖控制的還不錯,但是實際上這對於他來說已經算是高血糖了,長期處於這種狀態,肯定會有併發症。

最後小結:有的人血糖控制良好卻發生了併發症,可能的原因如上所述,這裡不再贅述。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讚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不過是控制,根本沒有治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