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規模萎縮之謎

文 | 京畿部長

美國製造業規模萎縮之謎

▲圖源/Pexels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富士康工廠規模縮小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據外媒報道,早在2017年美國威斯康辛州曾向富士康提供了一筆補貼,這筆資金主要是用在富士康在該州建設的一家液晶顯示器工廠。然而最近大家發現,這家承諾的工廠建設工作落後於計劃且其規模還在逐漸縮小。對此,威斯康辛州行政部門將對這座工廠給該州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展開重新評估。

美國人對於富士康的建廠方案曾抱有巨大期待,畢竟按照特朗普和郭臺銘當時的計劃,隨著富士康到來,將會為美國解決至少13000名工人的就業問題,而這些工人們的平均年薪將會達到5.3萬美元。作為對富士康這麼大手筆投資的回應,特朗普還出現在了2018年該工廠的動工儀式上,並進行祝賀,而威斯康辛州更是自掏腰包慷慨的開出了每個職位23萬美元的補貼條件。理想是豐滿的 ,現實是骨感的,就在動工儀式結束後,富士康又表示:計劃有變,原計劃興建的10.5代線廠變成了6代線廠。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縮減了投資規模,以前承諾的會投資100億美元計劃不算數了,現在只願意花25億美元建造6代線工廠,投資規模一下子砍掉了整整3/4。

而這還不算完,今年8月,富士康又宣佈了一個讓特朗普驚掉下巴的消息:該工廠大部分工作將實現自動化。言下之意就是,原來承諾的1.3萬個就業崗位現在估計全部打水漂了。不過雖然富士康一坑再坑,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建廠是真的,提供就業和以後的回報,就真的不好說了。

富士康在美投資規模的一減再減並非孤例,現在美國製造業依舊處於不斷萎縮的階段,雖然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一直要求製造業迴流美國,但截止目前效果依舊差強人意,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在不斷下降,工廠的規模也在不停的縮小。事實上,不僅是在這幾年,美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工廠的規模一直在縮小,現在大多數美國工廠的規模用作坊這個詞來形容則顯得更為貼切,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自動化設備的發展導致人們失去了本屬於自己的工作,但這個觀點是有點狹隘的,因為不論是富士康在美投資建廠使用現代化設備,還是美國本土這些企業規模的縮小,本質上都是現代工業發展至今的唯一結果,而這個結果美國已經走到頭了,其他國家還在路上。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邊際效應遞減,所謂遞減的含義就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維持同樣比例的規模繼續投資,收益總會在達到最高值之後回落。這個理念的前提就在於假定技術不進步的情況,但技術發生變化後,具體情況也會隨之改變。不要看現在美國本土工廠規模小,但他們在海外的投資可不少,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蘋果在美國本土甚至都沒有生產線,但多少中國人在給它打工,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的生產線在中國很熱鬧,在美國就行不通了呢?特朗普重振製造業的口號喊到現在為什麼依舊沒有動靜呢?

其實問題從來不是出現在人身上,本土和海外投資規模的此消彼長,並不是由一個人或企業決定的。在美國製造業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需要很多的工人,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工人們的技術水平低,導致生產線上產品的良品率也低,而隨著工作時間變長,工人們經驗豐富了,單位時間裡的效率就開始變高,這時候生產的平均成本就會變低,這對於工廠是好事,但是工人們生產效率提高了,工廠的收益卻沒有提高,而且為了留住工人,企業還需要和工人簽訂長期合同,提高工資,工人甚至還組織了工會,這些都讓資本家很頭疼。

就在他們放眼國外之後,發現東南亞及中國的產業工人並不需要高工資,如果使用他們就會減少很多的用工成本,權衡利弊之後,產業轉移就這樣發生了,畢竟在技術沒有發展的情況下,中國工廠要比美國工廠更具備優勢。換句話說,如果效率不提高,工人也不會有這些訴求,效率提升意味著他們的利益受損。所以在沒有創新和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如果資源有限,那麼只會有一種情況發生,那就是大多數人會失業,畢竟分配給大家的資源是恆定的,有人得到,就會有人失去,在這種零和遊戲之下,失去的人就會被逐出市場。

所以面對利潤的誘惑,裁員和小工廠規模就會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富士康這樣做的原因也有了依據可循。如果一家工廠太過於高效,且技術可以隨意擴散的時候,規模變小是他們的必經之路,而在宏觀層面來看,就是製造業萎縮的結果,所以在很多時候,錯的不是你,而是這個時代已經走到了這裡。用強摁牛頭的辦法想回流製造業,口號喊得再響亮,終究是無濟於事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