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緊接上期《唐代邯鄲市區為什麼和今天大名、魏縣是兩個軍事戰略區?》或者《歷史上邯鄲市區為什麼和魏縣、大名縣地區是兩個軍事戰略區?》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如果從地圖看,昭義節度使的設立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他跨了山西和今天河北邯鄲地區的兩個省區。整個橫跨太行山,完全控制了當時的戰略要道滏口陘。從而在行政上和軍事上都保持了今天邯鄲地區和山西長治地區的統一,同時,形成強大的壓力對河北平原的魏博節度使等藩鎮保持戰略優勢。

昭義軍節度使,主要領有古山西澤、潞二州與河北相、衛、貝、邢、洺六州。但是完成這個戰略部署,卻是經歷了很長時間。

從時間看,最早,這裡是唐肅宗時期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叛將薛嵩以相、衛、邢、洺四州投降朝廷,唐肅宗封其為相衛六州節度使。治所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領有相州(今河南安陽)、衛州(今河南衛輝)、貝州(今河北清河)、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朝廷改相衛節度使為昭義軍節度使。這就是說到大曆元年,安史叛軍的勢力並沒有控制橫跨太行山到達今天長治地區。

之後大曆十年(775年),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在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引誘下,舉兵作亂,驅逐節度留後薛崿(又作薛萼),率部歸附魏博鎮。田承嗣佔領了相、衛、洺、貝四州。 這當然是要向西發展的意思。田承嗣當然知道今天邯鄲地區卡著他魏州的命門。之所以只能控制到洺州,看來就是因為當時山西長治的部分控制在朝廷手中。局面很快就有了變化。

大曆十二年(777年),朝廷以澤潞節度司馬李抱真兼領昭義軍事務。昭義軍節度使遂與澤潞節度使合為一鎮。唐德宗建中初年,昭義軍移治潞州。領有澤、潞、邢、洺、磁五州。這就將太行山兩側全都控制了起來了。

之所以必須控制這裡,之所以能控制這裡,就是因為我們知道從邯鄲去長治必須要經過滏口陘。這是一般人知道的。可以說邯鄲在歷史上,其命脈是在滏口陘,可是其根本卻是在太原。太原和邯鄲乃是一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彼此是伴生的關係,是孿生兄弟的關係,是大的戰略策應的關係,彼此必須成為戰略互援的關係,彼此才能共生。如果太原丟失,那麼邯鄲也就丟失。反之,亦然。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太原,長治,邯鄲位置交通圖

這點,由於秦趙的長平之戰的關係,人們過於將長治和邯鄲的關係看得過重,但是,長治地區對於邯鄲的戰略壓力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是最為近迫的,但是縱觀史冊,長治對於邯鄲的影響卻是戰術性的,而非戰略性的。

我們知道趙國的舊都本來是在晉陽,也就是今天太原地區,可是到了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之後對東方取得了一系列的擴張的勝利。我們只是見到了趙國對東方的一系列勝利,而忽略了此時的邯鄲是以晉陽舊都為根據地的。如果看看,之前的趙都中眸這點就更為清楚。中牟,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首都。歷經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國君,趙國於公元前423年由都城山西晉陽遷至河南中牟(今河南鶴壁山城區一帶),後於公元前386年遷至河北邯鄲。中牟曾為趙國首都達38年,是趙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重要轉折時期。為以後趙國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國、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後定鼎邯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魏國可是早就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魏縣舊魏縣村),並以鄴城(今臨漳)為陪都。這其實就是對趙國的一個巨大的戰略威脅。促使趙國不得不將都城搬遷到邯鄲從而與晉陽形成一個統一體。試想,如果魏國控制了邯鄲,那麼在今天鶴壁的趙國可就一分為二了。所以,從對中牟而言,邯鄲是戰略收縮,而正是引戰略收縮,才使趙國凝集力量,產生對外強大的戰鬥力,在中牟立都,明顯過於疏散趙國的力量了。因為和太原太遠了。

趙國邯鄲和太原的關係,前面說過因為長平之戰被我們忽略了,其實,長平之戰的真正的戰略效果就是將趙國一分為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立刻吞併趙國,而是讓趙國元氣大傷,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是讓趙國的人口減少,而忽略了長平之戰後秦國控制這裡造成了就山西來說,已經將趙國分割了。達到了既分割韓國,又分割趙國的目的。公元前二六零年,秦趙長平之戰,而第二年,公元前二五九年:

十月,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齕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資治通鑑卷五》)

秦因為控制 了上黨地區,對於太原的攻佔,史家只是一筆帶過,說明沒有發生太大的戰鬥。幾乎等於半個趙國真真切切讓秦國人給端了去,趙國何以不元氣大傷?如果看看當年趙簡子對晉陽的重視,就知道這裡是多麼重要了。

然而,長平之戰,震絕千古,讓人們忽略了太原對於邯鄲的意義。

那麼為什麼不是長治呢?

如果提長治,我們就得介紹下滏口陘。其實這也是介紹太原的必要部分。

滏口陘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之一,橫亙太行山,東頭通邯鄲,西部則是通到今天的長治,是跨越太行山的大通道。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與井陘不同,滏口陘,不是斷在太行山腹地之內,而是在太行山系的邊緣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北有鼓山,南有神麇山(俗稱元寶山)之間的一個小缺口,系滏陽河上橫切山地形成的峽谷。因緊臨“泉源沸騰,滾滾如湯”的滏陽河上源而得名。

如果我們沿著滏陽河上溯到峰峰鼓山之下,到達邯鄲古昭關,古昭關遺址,位於滏口陘東側(今邯鄲市峰峰礦區東紙坊村東,緊鄰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江北第一閣”玉皇閣),當地百姓喜歡把它和“伍子胥過昭關”的傳奇故事聯繫在一起,其實它是古代昭義縣城的關口。大唐永泰元年(705年),廉察使薛嵩於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宋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名為昭德縣。後縣城幾度興廢,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仲夏重建。高約15米,閣樓式,今上部已毀,僅存拱券式建築。西門上側書“文昌閣”,東門額書“古昭關” 。(新浪博客,張華的博客《滏口陘上古昭關》)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而後到達西紙坊村。當旅行者向西遠望時,出現在他眼前的不是狹窄而冗長的山道,而是山前的一片沖積扇平原。沖積扇平原並不寬闊,但他需要迎著山前的小道向西,在彭城折向西北,經義井、和村,行程四十餘公里,最終在武安的磁山鎮歇腳算是一個段落。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到磁山鎮後,又有兩個選擇:

他是應該沿著連接而起的山間盆地,經涉縣向西越過東陽關,到山西長治呢,還是沿著南洺河故道,向西北經武安越過黃澤關,到達山西左權?這兩條路都可以從河北邯鄲到達山西太原。不同的是,前者平坦但距離稍遠,後者艱險距離稍近。

先看走武安市這條。從盤根村西,距武安市區42公里(這應該是當代的公路計算數據)的黃澤嶺上。因有道路從盤根村始,盤旋而達山頂,故名。主峰海拔1200米。山頂有建於明代的黃澤關遺址,關為入晉要口。黃澤關建在黃澤嶺上, 唐置關,元、明、清俱設巡檢司。

黃澤關今為山西省左權羊角鄉之羊角村的東閣,過撒金橋,往東南方向不遠處,便來到古代山西東部邊境重要關隘“黃澤關”——現在的盤堖村東北,該村今只有七戶人家,居住在關城東側。該關據考建於唐朝,為山西之東大門。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黃澤關所在村子盤堖村

據考,黃澤關原有關城,建在一條狹長的山樑上,長有300多米,寬有數十米,關口南北兩側俱為對峙懸崖,關即建於狹窄的樑上。關西地勢平緩,出關東去為河北省武安市,一路山勢急轉直下。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十八盤黃澤關

由黃澤關沿山脈繼續向南伸,約二十華里即為左權將軍犧牲之地十字嶺。

建在山頂的黃澤關關口的殘牆。此關為明代所建,文革被毀,明洪武《遼州志》曰:黃澤關,在州城東南一百二十里,乃太行絕頂,山勢險岐,東西一徑,往來難通車馬,下山則盤踞曲折,故名十八盤。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十八盤所在地

為通往山西和河北省之要隘。十八盤顧名思義就是有十八個轉彎,其地勢十分險惡。以前的十八盤都是石砌小路,漫山都是棘刺,山上的小路凹凸不平,坑坑窪窪,非常難走,所以以前人們常說“九九十八盤,越走越心寒”,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山勢太險峻。儘管十八盤的地勢十分險惡,但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商路。它溝通了山西和河北的經濟往來,也為兩地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當然到了左權之後,再去太原就好辦了。從下圖我們看到,可以走從邯鄲開始,過武安,經山西左權黃澤關,而後經過榆社,再到晉中太原的路線。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這是從邯鄲開始,過武安,經山西左權黃澤關,而後經過榆社,再到晉中太原的路線)

(這是從邯鄲開始,過武安,經山西左權黃澤關,而後經過榆社,再到晉中太原的路線)

因為從武安過黃澤關十八盤地形陡峭險峻,路非常不好走,所以我想,大規模部隊通過可能不容易,步兵可以。關鍵是給養不好不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黨領導的當年的八路軍在這一帶戰鬥的原因。

由於不好走,特別是大部隊的給養功應成問題,所以史書中記載的大規模的戰事,其實我們都應該不把這條線計算在內,比如當年的馬服君趙奢的閼與之戰的路線我想也不會走這條線路。

這條線我們就簡單介紹完了。按照邏輯,這條線已經不是滏口陘了。這都走到人家太行山的山頭了。陘就是兩山夾一溝。

再來看另外一條線路,就是滏口陘了。

艱險的路途所耗費的時間並不比平坦的小道少,加上艱險的路危險係數大,因而經長治去太原,便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商人也是如此,軍隊的統領如此。這就形成了現如今一般意義上的滏口古道——從山西長治到河北峰峰。這條線的圖我們上面已經給過了。

途經磁山、響堂、神頭嶺、黎城、潞城。涉縣、黎城、潞城都是滏口陘上的要塞。尤其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師部設在涉縣,使這裡成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劉鄧指揮129師堅持在太行山上,成為敵後抗日鬥爭的模範區。涉縣有129師司令部舊址。具體的我們就不再一一標註了。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滏口陘節點圖

我圈中的是滏口陘的路上的一些節點。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響堂風景區所在地位置圖)

到達潞城之後,就可以有兩條線路,一條是經過襄垣到榆社而後經過社城鎮到太谷,這就到了晉中太原邊上了。另外就是從潞城繞道屯留區到沁縣然後過來遠鎮到祁縣,到太谷,進太原。最有意思的是從潞城開始到沁縣和到榆社這裡的都是盆地,比起經過黃澤關的那條可都是在大山裡爬,完全不同。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邯鄲到太原節點圖

相對於榆社,沁縣去太原的路線更值得關注。

沁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嶽兩山之間,東經112°41′,北緯36°45′,東接襄垣縣、武鄉縣,南鄰屯留區,西部與沁源縣毗鄰,北部與武鄉縣及晉中市平遙縣接壤,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沁縣歷史悠久。晉人消滅赤狄部落後,把地跨數縣的地區,封給晉大夫羊舌氏為食邑,名曰銅鞮邑。晉頃公十二年,晉六卿滅掉羊舌氏族,將原地析為銅鞮、平陽、楊氏。秦滅趙後,又將銅鞮析為涅氏、襄垣、谷遠四縣。北魏時銅鞮屬幷州鄉郡。元初稱沁州(遷現城址),隸晉寧路,領銅銅鞮、沁源、武鄉三縣。明初改銅鞮入州,直隸山西布政司,領沁源、武鄉兩縣。清沿明制,仍稱沁州。民國初年,始稱沁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沁東部分地區劃歸武東縣,同時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縣,復歸沁縣。建國後,縣名未變,屬長治專員公署(後稱晉東南地區)。1985年,沁縣屬長治市。

沁縣境西靠太嶽餘脈伏牛山,東南依太行餘脈檀山、老爺山,兩山相夾,縣境由北向南呈條帶狀,中部相對平緩。自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全境有四大要塞,西為聖佛嶺隘口,是秦漢以前平陽、晉陽跨越上黨的主要通道,《後漢書》載“上黨有閼與陘”即此。北為牛寺——走馬嶺隘口。唐宋開通太行道後,此隘口為晉陽通往上黨之咽喉要塞,是宋太祖親征北漢王的前沿重陣。東有大西溝(位虒亭驛西,故名)隘口,為歷代軍兵北進太原、南圖上黨的必經之地。南部松交要塞,隋唐為松交城,是銅鞮境南重要門戶。大自然巧奪天工,使沁縣具有“北控晉陽,南襟潞澤”的優越位置,古往今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萬聖嶺隘口)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沁縣三隘口位置圖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松交關隘口圖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松交關隘地形圖

保邯鄲必先保太原——淺探兩地榮辱與共的伴生軍事地理關係

沁縣四關圖(1是牛寺隘口,2是虒亭隘口。3是松交隘口,4是萬聖嶺隘口)

總之從交通看,沁縣的交通線更為重要,是聯繫太原經過長治潞城到邯鄲的最為主要的交通線。

換言之,滏口陘必須上接沁縣到太原的交通線,才對邯鄲更有意義。

當然有人會說,秦趙長平之戰,走的不是太原的線路,其實這點並沒有什麼,因為在這之前,秦國已經先拿下上黨了。換言之也就是拿下了當今沁縣這個地方了。

當然史書沒有說,但是是可以想見的,如果當時太原方面沒有被切斷,晉陽的趙軍何以不南下增援呢?特別是我們要清楚的是,長平之戰其實打的就是一個後勤補給之戰。白起將趙軍圍起來就是斷了趙軍的糧道。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正義詳音羊。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正義趙壁今名趙東壘,亦名趙東長壘,在澤州高平縣北五里,即趙括築壁敗處。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秦國這邊最終能夠取得勝利,人們都忽略了秦王親自押糧運草了。白起圍趙括固然有功勞,可是後續的力量卻都是秦王送糧草的功勞。所以,秦趙長平之戰,根本還是兩個國家的經濟的對抗,是後勤的對比。長期以來,將軍功都算在白起頭上是不公平的。要給秦王算一大功勞。可見,如果沒有秦王的糧草,白起打不贏趙國,這是肯定的。而從得到趙括被圍的消息後再從咸陽出發,在今天的河南的焦作、濟源、山西長治地區調動人力運輸糧食,這得需要一定的時間。可想,白起在前線對趙括的包圍,或者說趙括的軍糧情況不一定如史書記載的那麼慘,關鍵是趙軍後續跟不上了。那麼這種情況下,我想從北方太原方向能夠支援趙括的糧道絕對是被封鎖上了的。所以,長平之戰不是否定了太原對於邯鄲的戰略意義,而是從反面肯定了太原對於邯鄲的軍事戰略作用。

太原對於邯鄲的根本作用,在後代高齊時期是最為明顯的,就是高齊實行的是兩都制,高齊帝王在邯鄲和太原兩頭跑,兩頭辦公。而且也正是因為高齊丟失了晉陽之後,高齊才被西方的宇文周所吞併。

那麼太原何以就成為邯鄲的根本所在呢?

我想第一個原因是經濟。太原控制著汾河流域的兩岸,是山西最大的平原農作物經濟區。第二個原因就是太原聯繫代北,也就是大同,進而可以聯繫內蒙草原上的部落勢力。李淵在太原起兵,之所以成功其實就是因為藉助了當時北方突厥的勢力,向突厥稱臣了。這樣,就使太原成為在山西最為重要的地區,力量最為強大。因為它可以內因外聯。這裡也一定是趙武靈王在內蒙地區開拓雲中的北方戰略基地。

太原的強大,如果按照我們前面說的經過沁縣的交通線,進而轉到邯鄲的滏口陘,就會形成巨大的戰略壓力。這是山西太原往晉東南走最順的路線。此外的白陘和太行陘的路線都沒有滏口陘好走。滏口陘是太行八陘最為平緩的通道。

而且這裡也是連借邯鄲水運系統的最好的通道。滏口陘的發源地叫彭城在古代滏陽河水源旺盛的時候,便有條件成為運輸瓷器的水運碼頭。與滏口陘相連,便形成了一個連貫的交通系統。來往於此地的晉商,通過滏口陘來到彭城,或把彭城的瓷器運往山西以及西北,或通過滏陽河順流而下,在京杭運河運往北京或者江南,或直接到達海河流域,通過渤海灣把彭城的瓷器運往世界各地。

晉商的興盛,有紙坊村的晉祠佐證。紙坊村位於鼓山之下,這裡流傳著一句諺語:“住不完的臨水店、吃不完的紙坊飯”。晉祠原為在這裡開闢響堂山石窟的山西工人所建,明清時代,成為來往於此地晉商的會館。可見當年來往於此地的晉商之多。

商旅的歷史記錄也是最好的證明,從太原到邯鄲的路線是多麼重要。

邯鄲地區在鄴城興起之前,邯鄲是整個冀南的中心,滏口陘的防守重點在於磁山以西。真正讓滏口陘延伸到峰峰鼓山腳下那個小缺口的,是鄴城作為政治中心興起的時候。

從純粹的軍事角度講,從山西沿滏口古道進軍邯鄲腹地,在軍隊出磁山鎮之後,即使碰到有守軍把守鼓山,也可向北、向南,繞過阻擋在前面的山系,威脅邯鄲腹地。元寶山與鼓山之間的那個小缺口,軍事上的作用只在於拖延敵軍的進攻時間。這就使得滏口成為可有可無的地方。

如果不是鄴城的興起,或許滏口陘只能成為一個單薄的概念,不會有資格成為統攝一條古道的地理名詞,從而具有如此豐厚的歷史意義。

正因為有了鄴城的存在,出磁山直取滏口,便有了虎視鄴城的最近路途。兵貴神速,軍隊的統帥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而鄴城最輝煌的其實就是高齊時代,在這裡定都。曹魏,還不是,畢竟曹操的時代還有個許都,而到了曹丕時代,還有洛陽都城。

我們介紹的故事是唐代,此時太原的鎮守的是李唐名將馬燧。唐代的太原作為龍興之地,還是所謂的李唐的北都。具有政治意義。

馬燧(726年-795年9月4日 ),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祖籍右扶風(今陝西興平)。唐代中期名將。

馬燧少時博覽群書,又攻兵書戰策,多謀略。安史之亂爆發時,曾勸范陽留守賈循倒戈,事洩逃脫。歷官趙城尉、左武衛兵曹參軍等職。大曆十年(775年),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大曆十四年(779年),遷河東節度使。建中二年(781年),奉詔討魏博叛將田悅。

最為關鍵的是他的起家也是從李抱真的哥哥李抱玉那裡開始的。這樣,二人就有了交集和默契,這是朝廷四鎮之亂取得重大勝利的重要原因。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邯鄲丟失,對於太原也等於打開了大門,這點,趙宋攻克北方的劉漢是最為典型的戰例此處就不再多說了。顧祖禹也提到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