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門檻有多高,為何僅2個國傢俱備?

宙憒4LTn3495


“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不僅需要考驗一個國家的核技術,同時還是陸海空全系列技術裝備的綜合大比拼。包括陸基的加固地下發射井/一體化重型導彈發射車和洲際彈道導彈,海基的戰略核潛艇和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空基的戰略轟炸機和空射遠程巡航導彈/彈道導彈,代表了航天製造業、航空製造業、船舶製造業、車輛製造業等等領域的最高水平,堪稱是國之重器,只有擁有完整軍事工業體系的極少數國家才能掌握相關技術。

美國、俄羅斯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兩個超級核大國,自然是首當其衝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不二人選。美國由於自身地理環境優越,在陸基戰略核打擊力量方面,取消了機動發射的車載式洲際彈道導彈,只保留了固定發射的地井式洲際彈道導彈,相比之下俄羅斯的戰略核打擊體系還要更加健全一些。但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卻並非是美俄兩國所壟斷的專利,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中國也同樣具備了這個能力。

中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著手努力發展“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先後研製了陸基的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空基的轟6中程轟炸機,海基的092型戰略核潛艇和巨浪1型潛射中程彈道導彈。不過這樣的配置還算不上是戰略核打擊力量的範疇,因為除了東風5以外,其他裝備均沒有跨越洲際的打擊能力,轟6只能投擲自由落體的核炸彈,基本無法突防現代空防系統,實際上空基核炸彈也並沒有投入實際裝備。

巨浪1型導彈的射程僅為2000多公里,再加上092型戰略核潛艇的可靠性不高,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潛艇兩枚備彈用於測試,也不具備實戰能力,更無法對主要假想敵構成威脅。直到2000年以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軍事工業能力的突飛猛進,戰略核打擊能力也是鳥槍換炮、面目一新。首先攻克了陸基機動發射平臺的瓶頸,成為繼白俄羅斯以後第二個掌握一體化重型導彈發射車技術的國家,先後列裝了東風31系列、東風41系列洲際彈道導彈。

實現了無依託的越野機動發射,再配合縱深數千公里的地下長城,極大提升了生存能力和反擊能力,還有地井發射的東風5B多彈頭重型洲際彈道導彈,解決了液體燃料長期儲存問題,反應速度快、毀傷威力強,共同組成我國陸基戰略核打擊能力的中堅。空基方面,全新設計的轟6K轟炸機已經大批量服役列裝,數量接近百架規模,最大航程超過8000公里,達到了戰略轟炸機的標準,可以發射長劍系列遠程巡航導彈(最新改進型轟6N還能發射高超音速水漂彈頭的空射彈道導彈)。

中國空軍是繼火箭軍之後我軍第二支可靠的戰略核打擊力量。最後一個補齊的短板是海基方面,新一代的094型戰略核潛艇和巨浪2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超過8000公里,可以搭載分導多彈頭),經歷了十年磨一劍,終於在2014年成功實現了攜帶實彈的常態化戰備值班,並且在南海地區建立了可靠的海上堡壘基地,094型戰略核潛艇可以由此隱蔽待機,進入太平洋、印度洋的深海區域,提高核打擊效果。自此我國正式成為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第三個國家。


晨曦談兵


軍力發展,需要投入大把的金錢,所謂“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指的是海基、陸基和空基,也即指此國有能力從海洋中、陸地上和天空中投送戰略核力量。

據此判斷,目前全球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也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了;美國陸基有民兵洲際導彈,空基有B-1、B-2、B-52戰略轟炸機,海基有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潛艇以及三叉戟II D5潛射洲際導彈。

俄羅斯空基核力量有圖-95轟炸機、圖-160轟炸機,陸基核力量有白楊-M、亞爾斯等重型洲際導彈,海基核力有北風之神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SS-N-18潛射彈道導彈等。

在聯合國五常中,英國和法國,由於國力所限,以及歐洲就這麼點屁大的地方,因此就自廢了陸基核導彈,特別是自廢了戰略轟炸機。

目前,英國和法國,僅保留了少量的海基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以此來支撐大國的地位,已經不具備陸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投送工具和打擊能力。

此外,中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的國家,儘管有了巨浪-3彈道導彈,與之相配套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東風-31/41等遠程洲核際導彈,都是妥妥的大殺器,即便在國外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儘管轟-6K被國內部分網民稱為“戰神”,但實際上轟-6K轟炸機的航程和載彈量,不足以支撐起“戰神”的美譽,因此,轟-6K只能是中程轟炸機,“戰神”的桂冠還是留給即將橫空出世的某型隱形戰略轟炸機機吧。

因為轟-6K的航程達不到載彈量20噸、無空中加油狀態時飛行距離達到1萬公里以上-關於“戰略轟炸機”的硬性指標,轟-6K的最大航程在輕載狀態下即外掛2枚射程2500公里的長劍-20巡航導彈時,尙不足8000公里。

因此,轟-6K距離戰略轟炸機的硬性指標還相差很遠的距離,所以有待軍工的努力,讓某型載彈量20噸、航程1萬公里以上的隱形戰略轟炸機儘快入役,我軍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打擊”的戰略核打擊能力。


國平軍史


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確實很難具備,世界上有此能力的也不過3家,除了美俄之外,我國從2017年開始也具備了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標誌性事件就是轟6K戰略轟炸機的大規模服役。

上圖為俄羅斯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他是俄羅斯空基核打擊力量的核心。

下圖為俄羅斯在末日演習中,用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連續試射核彈,當時他一共齊射了4枚核導彈,時間在20秒之內。


最大難點:戰略轟炸機

世界上有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國家不少,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七個國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只有陸基核打擊能力,英國和法國只有海基核打擊能力,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從核打擊能力的構成和建設難度來看,空基核打擊能力是最難的一環,而空基核打擊能力的載體就是戰略轟炸機。

圖為掛滿6枚長劍10巡航導彈的轟6K戰略轟炸機,他的最大作戰半徑為3500公里,掛載的長劍10導彈射程最大2500公里,具備核打擊能力,總共加起來,最遠可以對5000-6000公里外的目標發動核打擊,性能已經邁入了戰略轟炸機行列,在我國也專門隸屬於戰略轟炸機部隊。

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有戰略轟炸機,美國有B52、B1B、B2,俄羅斯有圖160、圖95、圖22M3,我國只有轟6K剛剛夠到了戰略轟炸機的門檻,在朱日和閱兵中以官方報道明牌了其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戰略轟炸機為什麼難?因為他是系統性工程非常複雜的大飛機,只有大飛機才能確保大載油量和大航程、大掛載,而大飛機就對一個國家的航空產業總體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圖為轟6K戰略轟炸機在殲11B戰鬥機的護航下在我國海域上空巡航。

在世界上能夠完全獨立製造大飛機的國家,恰好只有中美俄三大國,英法雖然有一定技術水平,但是卻沒有獨立製造大飛機能力,都需要依靠歐洲其他國家的聯合設計研發才能生產大飛機,因此本來就沒有辦法獨立研發戰略轟炸機,偏偏戰略轟炸機又地位特殊,沒有國家願意去聯合研發,怕技術洩露,於是就這個環節讓大部分國家無法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圖為英法聯合研發的協和式客機,他其實具備成為戰略轟炸機的基本條件。


最根本的問題:沒有需求

不過,除了英法等國沒有技術外,他們其實也對戰略轟炸機沒有需求。法國曾經牽頭研發過協和式客機,這款大客機是人類及時上唯一的超音速客機,他的氣動佈局較為複雜,設計為馬赫錐型機體,尖銳的機頭刺開氣流,主翼設計為三角翼形態,基本上看,協和式客機和超音速的戰略轟炸機已經非常接近,當然這不是法國一個國家的技術成果,是法國、德國、英國聯合開發的結果。

圖為協和式客機,他有馬赫錐的基本機體外形和三角翼主翼,和美國打算研發的女武神轟炸機有些相似。

應該說,如果法國有心思把協和式客機改造為轟炸機,把載人空間更換為彈倉,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從需求上來看,法國、英國都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必要性,不值得為其投資太多經費。從戰略核打擊的爆發樣式來看,法國和英國絕不會在遭到大規模核打擊的情況下,繼續擁有完整的空軍基地的可能性,俄羅斯會在第一波次攻擊中就摧毀這些有可能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機場。

圖為美國的B2和B21兩款隱身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核打擊中一個關鍵門檻。

因此,英法都不約而同的只發展了海基核力量,因為所有的核反擊中,只有海基核力量最為安全,也最為有效,其餘部分的核力量都會在第一次打擊中損失掉,所以英法都沒有發展陸基和空基的核力量。

圖為我國海軍的094和094A線圖,他們是我國海基核力量的基礎。


最缺的東西:錢

英法等國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研發戰略轟炸機、陸基核力量,目前,兩國每年的軍費也就500億美元剛出頭,維持本來就不斷裁剪、岌岌可危的常規軍力尚且力所不逮,如果還要從頭開始發展一整個領域的武器,建設相關的部隊、機關、保障體系,研究相關的戰役戰法,那麼恐怕兩國的財政就要面臨崩潰局面了。

上圖為我國的東風31A戰略導彈,下圖為俄羅斯的白楊M戰略導彈,英法兩國不僅沒有空基核力量,他們也缺乏陸基核力量,核力量結構非常不完整。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國傢俱備了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這個能力的門檻是非常高的,甚至是世界上最高的。


海事先鋒


首先要分清“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與“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區別,所謂“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就是能過空射、潛射、導彈發射核武器,加上“戰略”兩個字標準就不一樣了,戰略指的意思就是核武器的三種投射方式都能全球達到,符合這個標準的只有俄美兩家。

核彈頭並不算大

“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標準相對低一點。五常與以色列、印度都具備,巴基斯坦少一個潛射能力。冷戰時期,英國裝備過勇士、勝利者與火神中程轟炸機,法國使用過幻影IV 中程轟炸機,作戰半徑大概都在3000公里左右,蘇聯解體後中程轟炸機失去了目標,英法也把它們都退役了。英法也有陸基中程彈道導彈,英國把潛射三叉戟導彈上了岸,法國裝備了S3D中程彈道導彈,隨著“中導條約”簽訂,英法隨即銷燬了中程彈道導彈。不過,英法仍然具備使用巡航導彈與戰鬥機投入核彈的能力,加上先進的核潛艇,英法在“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上勉強及格。

英國火神轟炸機

法國幻影轟炸機

印度與以色列也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印度“烈火-5”導彈,射程超過5000公里;以色列竟然比英法厲害,他們有“傑里科”-2中程彈道導彈,並且能夠運載核彈。空射方面,以色列用F-16戰機,印度用蘇-30戰機。潛射方面,以色列用海豚級潛艇發射巡航核彈,印度的殲敵者號核潛艇的可以發射射程700公里的彈道導彈。

加“戰略”兩個字就不一樣了,三種投射方式必須全部能夠全球打擊,單種投射方式能夠徹底摧毀對手。英法沒有陸基彈道導彈、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不合格;以色列、印度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沒有洲際導彈,不合格。印度的殲敵者號核潛艇配置的彈道導彈短腿,並不能對國土大國全覆蓋,不過近幾年印度航空工業發展迅猛,裝備洲際彈道導彈可期,但是印度暫時還不是全球玩家,研發洲際導彈的願望不強烈。我國的轟六K作戰半徑4000公里,配備的長劍20射程2500公里,一次起飛達不到12000公里的洲際火力覆蓋能力,也不合格。

俄羅斯T-圖-160轟炸機

那麼,到底“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門檻在哪裡呢?這是各國根據自身處境綜合權衡的結果,制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戰略上不需要,比如英法二戰後就放棄了全球爭霸的慾望,又有美國老大哥保護,只有保持最低限度核反擊能力就行了,核潛艇完全能夠勝任,再說了第一波核打擊可以對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無死角覆蓋,彈道導彈與轟炸機也將難以保存。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更是如此,最遠5000公里投射核彈的能力就夠用了。二是錢的問題,全部搞戰略武器,不是一般的燒錢,從經濟能力來看也就我們和美國能夠玩得起;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量遺產,改改弄弄,在戰略投送能力上排在了世界第二位。

飛翼佈局隱形轟炸機

重點講一下第三的制約因素,技術問題。關鍵就是遠程戰略轟炸機,首先是大推力發動機一直制約著我們的大飛機的研發,2013年運-20首飛,理應有能力開發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可是我們又看不上了,要搞隱形戰略轟炸機。搞隱形戰略轟炸機,必須走飛翼佈局技術路線。要知道,B-2隱形戰略轟炸機是經過數十年技術積累的產物,飛翼佈局的量產型號僅此B-2轟炸機一款,其他國家折騰了好多年也未見起色,足見飛翼佈局技術壁壘之高。所以,我們還需要耐心等待,應該就在不久後的幾年內吧。


紅龍軍團長


所謂“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是指同時擁有從陸基、海基和空基遂行核打擊/反擊的核能力。這三種能力的直接載體,分別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以及遠程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圖160遠程戰略轟炸機地面展示圖


值得一提的是,這世界上擁有能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的國家並不少。除了五大流氓,印度、巴基斯坦等都可算在內。但要說到核潛艇,則可以把印、巴排除。至於遠程戰略轟炸機,則只有中美俄才擁有。要是較真起來,中國當家主力轟6k也不算遠程戰略轟炸機。所以說當今世界僅有美俄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一點也不誇張。

圖為俄羅斯最新“薩馬蘭特”洲際彈道導彈



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是中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很多人說中國軍力已經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但從國際很多權威軍力排行榜單依然將中國排在第3,落後於美俄中,就說明中國跟世界頭兩號軍事強國,依然擁有一些實質性的差距。在筆者看來,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欠缺。
圖為中國當家主力轟6k“戰神”轟炸機

中國三位一體核打擊組成的欠缺,一方面表現在載體的欠缺,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的落後。前者最典型的,是中國在遠程戰略轟炸機上的空白,後者則表現在同類裝備上相比美俄存在性能不足的缺陷。

轟6k在國內被稱為戰略轟炸機,可真要是放在國際上,只能算是一款中程轟炸機。轟6k改自於蘇聯的圖16,首架原型機於1968年試飛。轟6基本型號性能相對有限,最大起飛重量只有76噸,最大航程約5600公里,載彈量更是僅有3噸,離傳統意義上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有非常大的差距。

幾經改進,到了轟6k,換裝了新型d30-kb-2發動機,航程、載油載彈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最大起飛重量超過90噸,能攜帶40噸的燃油,最大航程也突破6500公里。另外,再加上安裝了新型航電系統,並可掛載6枚長劍20遠程巡航導彈(射程可達1500~2000公里),轟6k整體作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當然,這種提升畢竟是有上限的。由於轟6的前身圖16是一款半個世紀前的機型,機體結構已經嚴重老化。轟6雖然幾經改進,但基礎設計是改不了的。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到了轟6k、轟6N,其整體作戰性能依然相比圖160、B-2、B1b差距甚遠的根本所在。因此,正如筆者多次強調的那樣,中國要想在空基核打擊能力方面實現質的突破,必須等到傳說中的轟20服役才有可能。
飛翔的白天鵝依然帥氣無比

另外,即使在中國已經具備的路基和海基核打擊手段方面,中國相比美俄也仍存在差距。比如,中國目前尚沒有能與白楊-M、薩爾瑪特以及民兵lll相提並論的洲際彈道導彈。也許很多人會說,中國擁有東風41,但東風41是否已經服役還是個未知數,所以尚且不談。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想象圖

核潛艇方面,中國現有最先進的是094“晉級”戰略核潛艇,該潛艇是中國第2代戰略導彈核潛艇。但美俄同類核潛艇已經到達了第3甚至第4代。核潛艇技術儲備最雄厚的是美國,無論是“弗吉尼亞”級還是“俄亥俄”級,採用的都是最先進的單殼體技術,連俄羅斯都尚未完全攻克該項技術。


中國094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中部看到高高隆起的“龜背”,這是技術不成熟的表現

多為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並沒有特別的隆起之處,艦體光滑簡潔

“北風之神”級是俄羅斯最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其整體性能略遜於美國同類核潛艇,但無論在攜彈、潛深還是噪音控制方面,都優於094。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差距,也是為什麼很多軍迷網友如此盼望看到傳說中的096型核潛艇早日下水的原因。
圖為最新的“北風之神”級
“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戰略核潛艇,可見俄羅斯最新核潛艇的龜背已經不明顯,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

只有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國才能真正成長為跟美俄相提並論的世界級軍事強國。才能真正在軍力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兵者詭道也


縱觀現在世界政局,經濟政治全球化,早已深入人心,全球各大經濟體叱吒風雲,現在的世界早已不是之前那個唯美國獨大的國家了,隨著中國的崛起,亞太地區的新興,全球的焦點由小變大,可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核能力才是王道,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硬核標準!而要區別開“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和“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二者雖兩字只差,可實際意義不近相同,“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是指一個國家只要同時具備從陸地、海洋以及空中發射核武器的能力,那這個國家就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目前世界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還有中國。而“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就比前者提上一個檔次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只差一點點。而“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門檻有多高,為何全球僅2個國傢俱備?不要著急,馬上揭曉原因。

原因一:資金不足,資金鍊短缺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軍事武器和裝備可謂是花重金打造的,更不用說戰略核能力了,可想而知,它需要的金錢,應該不是一般的國家沒夠輕易消化的掉的,舉個例子來看,歐洲的經濟在全球上發展的還算不錯的,領先的數英國和法國了,這兩個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可為什麼卻沒有資金投到最重要的軍事上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如果他們把大筆資金投到軍事設備上,那麼他們國家其他的方面就會受損,受到影響,這對於他們來講損失才是最大,以至於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這些軍事武器設備的研造,是大多數國家不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首要原因。


原因二:技術問題,技術不成熟

要知道,在當今時代,技術永遠是一個國家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於軍事來說,那簡直起著神一般的作用,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突破不了技術的難關,無法“更上一層樓”而我國已經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了,沒有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就是因為我國在空基方面轟炸機的總體性還沒能達到戰略核打擊級別。可想而知這得突破多大的技術難關啊。


原因三:真正的需求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句話,供與求是相對的,這句在雖說是經濟市場的一句話,但拿到這來說,也剛好適合,上面一點我們談到了技術問題,從這衍生開來就是供求問題,供求出問題了,一般都會想辦法彌補,而這麼國家都不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難道他們沒意識到自己的技術問題嗎?當然不是,他們沒有想辦法攻克技術難關,而是放任不管,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需求,對於他們來說一般的核艇就足夠保衛他們的領土了,再說了第一波核打擊可以對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無死角覆蓋,這早已足夠滿足他們的軍事需求了!他們也不必消耗過多的資力全都消耗在軍事上面,顧此失彼的道理,他們想必還是懂得的。


小鎮月明


我想題主對“三位一體”的概念理解有些誤會了吧!核打擊的“三位一體”指的是陸基、空基、海基核打擊力量,並不是導彈非要打到8000公里距離以上,戰略轟炸機也得飛8000公里以上才算數,如果以這個標準評判嚴格來說確實只有美俄能到達到,中國算是勉強達到(升級後的轟6K也有了8000公里航程,但載彈量太小了)

對於戰略核導彈的8000公里距離,指的是國際上默認的洲際導彈的範疇;而轟炸機飛8000公里航程則是戰略轟炸機的門檻,並非三位一體的標準,我們總不能將搭載著“匕首”的米格31排除在空基核打擊範圍之外吧!我們也不能將那些搭載500~5500公里的核彈道導彈排除在核打擊之外吧,只要能夠搭載核彈實施攻擊的平臺,那都是“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

以這個門檻來說,其實印度雖然只試射了700公里的海基核導彈,但其實也已經具備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


狼煙火燎


所謂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就是能夠通過陸基,空基,潛艇等三種不同的載具發射核武器,實現全球投送的目的。

  這種能力門檻相當高,放眼當代,全球只有兩個國家擁有這種體系。

  近年來,我國的軍事工業有了極大的發展,一大批新銳武器紛紛亮相,其中,不少填補了我國此前的空白,轟6k戰略轟炸機的大規模服役,使得我們初步具備了理論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要實現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有一個極為嚴苛的前提條件,這個國家必須是核武器俱樂部的成員,這個前提條件可謂是相當的苛刻,整個世界200來號國家中,號稱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無非就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除此之外,還應該加上沒有號稱自己沒有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有的以色列,至於號稱自己有但是到底有沒有並沒有人知道的半島北國這個真的不好說。

  可是就是在這些核武器俱樂部的國家中,也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具備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

其中,最大的技術瓶頸,那就是空基打擊能力缺失。在核武器俱樂部中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只具備陸基核打擊能力,而且他們也不具備全球投放能力,屬於俱樂部中的底層會員,英法這兩個國家只有海基核打擊能力,曾經也曾擁有陸基中程彈道導彈,但是,隨著中導條約的簽訂,這兩個國家就乖乖的、毫無保留地銷燬了中程彈道導彈,所以這兩國屬於祖上曾經闊過的。

如果要發展陸基戰略核打擊能力,對於這兩個國家的科學水平而言,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如果要再進一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空基戰略核打擊能力那就有一點強人所難了,真心力有不逮,所以這兩個國家在這個俱樂部中,屬於中層會員。

真正的高級會員,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不僅具備陸基、潛艇投送核武器的能力,還擁有其他會員所不具備的空基核武器發送能力,只有這三個國家才具備構成空基戰略核打擊力量的核心戰略轟炸機的獨立製造與研發能力。

  是什麼制約了英法等核俱樂部國家發展戰略轟炸機呢?

首先,戰略轟炸機,它必須是一款大飛機,只有飛機足夠大,才能有大載油量,大載彈量,以及足夠遠的航程,這三者缺一不可,大飛機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百年的夢想,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何嘗不是?

這是一個國家工業頂尖水平的體現,不僅僅侷限在飛機制造業這一個行業,他是一個多學科,多工業門類合成的系統工程,只有工業基礎強大到一定程度,工業門類又相對比較齊全的國家,才能夠獨立自主開發,不僅如此,作為一款特殊的大飛機,戰略有著自己不同於普通大飛機的特殊性,比如,它的隱身性能,它的突防能力。

所以,戰略轟炸機項目,既是對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檢驗,也是對一個國家高精尖技術的一次巡禮,所以能夠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這三個。

那麼有的朋友就會說了,法國不是在歷史上,推出過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嗎?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飛機嗎?

這個問題其實又涉及了戰略轟炸機的另外一個特點,作為國之重器,戰略轟炸機的戰略地位非常突出,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這個項目的時候,絕少會和其他國家進行聯合開發,而協和這種飛機是歐洲三大國聯合打造的,模式在戰略轟炸機的研發上,絕對是不適用的。這等於把自己最後的殺手鐧的秘密交給了別人,這不就是授人以柄嗎?

更何況賣隊友這件事情,英國人和法國人又不是沒有做過。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英法兩國囊中羞澀,要發展戰略轟炸機必須要有大投入,現在的情況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英國的伊麗莎白級航空母艦險些裸奔,英國人那來閒錢研究這樣一個大殺器?同樣,法國人,情況也不比英國人好到哪裡,所以要搞戰略轟炸機項目心有餘而力不足。

還有一點,我們可能忽略了,那就是英法這兩個核大國對於戰略轟炸機項目也沒有太大的需求,英法兩國的核對手,主要是來自東方的俄羅斯,按照英法兩國這個小身板,在核戰爭的環境下,相信俄國人的導彈,肯定會在第一段就將英法兩國能夠起降戰略轟炸機的空軍基地安排得妥妥當當。所以從將來爆發核戰爭的實際情況出發,英法兩國根本就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必要(實際上在上世紀他們已經具備研發生產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只要保留足夠的戰略核潛艇就能完成戰略核威懾。

一旦爆發核戰爭,這些隱藏在大洋深處的海底殺手才是這兩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殺手鐧!同樣的道理,也使得以色列放棄戰略轟炸機的研發,當然,他們國內的科技實力也支撐不起這麼一個高精尖的大項目。

  至於印巴這兩個國家,他們一來實力有限,更何況,這兩個國家背後的勢力也不允許他們有太多的想法。

  正是在這些原因制約下,使得世界上只有美俄兩個國傢俱備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能力,這個門檻不可謂不高。


歷來現實


兔哥回答:三位一體核打擊戰略是有核國家的一種打擊手段,通指陸基、空基、海基核力量,其中的陸基核力量包括了陸基發射井發射的核導彈,這是固定模式,戰略核導彈被佈置在發射井裡,發射井蓋具備抗核打擊能力,優點是造價便宜,缺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暴露位置,戰時容易首受到核打擊。陸基也包括機動佈署的戰略核導彈,採用機動發射車,儲藏運輸發射一體,優點是機動佈署,不易被發現,陸基機動佈署的戰略核導彈都有固定的發射陣位,很多,根據情況使用哪一個,是目前陸基戰略彈道核導彈的最好的佈署方式之一。陸基鐵路機動發射手段,這個別看鐵路都有固定的線路,其實它比公路機動發射的戰略導彈更難發現,主要是鐵路網的很多很長,而且火車來往頻繁,很難被追蹤。


海基戰略核力量主要就是戰略導彈核潛艇,常年隱藏在大洋之內,居無定處,很難被發現,海基也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戰略核導彈的佈署方式,例如,法國,英國就只保留了海基戰略導彈核力量一個手段。空基,就是由空中作戰飛機搭載核彈頭進行核打擊,目前空基核力量已經發生了改變,是三位一體核打擊手段改變最多的一個領域。主要原因是戰略核打擊的空基部分由戰略向戰略戰術聯合方式轉變。戰略空基核打擊主要依賴戰略轟炸機來完成,我們知道,轟炸機的機動性能差,不能進行空戰,面臨被攔截的概率越來越高,因此,空基戰略核打擊的載體戰略轟炸機開始向隱身方向發展,即便是具備隱身、超音速飛行能力,它依然不能勝任,反隱身雷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隱身飛機肯定會有逃不過反隱身雷達抓捕的那一天。所以空基戰略轟炸機的作用開始走向核常兼備,戰略戰術聯合的方向發展。空基核打擊力量,戰略轟炸機的研發難度超過了戰略導彈核潛艇,目前具備真正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只能美俄。


縱觀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五個核大國也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成員,五個國家中,美俄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其中的俄羅斯具備陸基公路、陸基鐵路打擊能力,美國只有陸基發射井。這五個國家都曾經有陸基發射井佈署的核導彈,不過英法最後只保留了海基。而空基只有俄美,其中俄羅斯的空基戰略核打擊手段並不適應,最先進的圖-160雖然航程遠,但不具備隱身性能,逃不過現代雷達監測的眼睛,美國可以用戰鬥機+加油機+預警機的方式實施遠距離攔截,也可以用遠程導彈進行打擊。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要危險的多。目前來說,戰略轟炸的研製難點是和戰略核導彈分不開的,現在核導彈戰略性質的轟炸機都是採取攜帶彈頭,也就是核炸彈臨空轟炸,這樣的方式在核戰爭的環境下要看對手的防禦力量的受損情況而定,也就有點不保險了。戰術核導彈可以採用巡航導彈模式由戰略轟炸攜帶,在防區外實施打擊,這是最大的優勢。


戰略轟炸的難度一個是技術層面,戰略轟炸屬於大型飛機,大型飛機一直就是飛機領域的難點所在,對於技術的要求很高。第二個是戰術層面,除了要具備遠航程,還要具備突防能力,隱身性能,隱身性能本身就是一個高技術難題。目前能夠研製隱身戰鬥機的問也只有美中俄三家。而隱身戰略轟炸機只有美國一家服役了。未來的戰略轟炸機不但要能夠遠程實施戰略核打擊任務,而且還要具備戰術核打擊任務,同時核常兼備的打擊手段使戰略轟炸機的性能要求更高,最起碼能夠躲避雷達的探測,還要能夠突破戰鬥機,防空武器的攔截,所以難度遠超過戰鬥機和核潛艇。


綜合來說,戰略轟炸機的難度隨著作戰任務的改變而變得更加難於製造,戰略轟炸機的難點不僅僅在於本身的技術要求,還在於作戰任務的性能要求,這導致了戰略轟炸的研製生產投入大,週期長,是大國玩的起的奢侈武器裝備。但戰略轟炸機的作用卻是讓人羨慕的,應該說擁有先進的戰略轟炸機本身就是一種威懾,而且這種威懾是戰略戰術,核常兼備的全方位威懾,戰略轟炸機就是一個隱藏在天空的彈藥庫,隨時隨地的進行打擊。戰略轟炸機也可以以超過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數量佈署,打擊範圍也超過戰略彈導彈核潛艇。這是它的優勢,但也是它的難度所在。武器裝備就是這樣,好東西都不容易獲得。



兔哥42928


“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是指路基、空基和海基平臺都可以發射核武器打擊對方。就核武器而言也分為戰術和戰略核武器。單是戰術核武器的“三位一體”核打擊的話,五常包括印度,以色列等一些核武器擁有國都可以做到。如果是上升到戰略核武器的級別,就要達到幾乎覆蓋全球的要求。五常國家中,基本上都具備岸基和海基的戰略核打擊能力,只有美、俄兩國擁有戰略轟炸機(美國的B-52、B-1和B-2 俄羅斯的tu-95、tu-160)。


B-52
B-2
B-1

tu-95 tu-160

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講,也只有以上兩個國家才具備真正的“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這也是我兔一直致力於戰略空軍(戰略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發展的重要原因。

最後,上一張我兔老驥伏櫪的“戰神”轟-6H,和網傳試飛的轟-20。
轟-6H

轟-20(網傳圖片)


本文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圖片來源,網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