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哨馬營減河

德州哨馬營減河

減河:為分洩主河流的洪水,在關鍵的部位用人工開挖的河道稱為“減河”。所開挖的“減河”有的直接入海、入湖或在下游再重新匯入幹流。它的作用在於減殺水勢,防止洪水漫溢或堤壩決口。

南運河以四女寺水利樞紐為起端,向北流經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進入河北省滄州等地,在注入天津海河後入海。

流經德州的這段河道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之後,運河原初的風貌,運河岸邊可以辨認的多處碼頭,記錄著德州運河曾經有過的漕運繁忙。衛運河進入南運河後,它不僅含沙量較大,且河道狹窄彎曲。歷史上曾多次因洪水氾濫而釀成水患。為解決這些弊端,歷代朝廷分數次,在南運河右岸挑挖了五條減河,以確保漕運暢通。

這些減河為:恩縣四女寺、德州哨馬營、滄州捷地、青縣興濟及靜海馬廠等五條減河。這五條減河在德州境內就有兩條,可見南運河對德州的重要性。

德州哨馬營減河

“四女寺減河”,它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開挖。自“四女寺”始,經“九龍廟(原屯氏河廢棄故道)”入老黃河故道後,向東北行至果子李、李小吳村出境,出境後經吳橋、寧津、樂陵、慶雲,由無棣人海。全長228.5公里,德州市境內31.1公里。

四女寺減河在明清時代,雖經多次疏浚,至清末該河已淤塞為廢河平地。

德州哨馬營減河

位於德州城西北6公里處的“哨馬營減河”,其命運還不如“四女寺減河”。他不僅早已被淤塞為平地,甚至今日知其者都寥寥無幾了。

在德城區西北方的大運河旁,有一名叫“閘子”的村落,它位於“哨馬營村”南。奇怪的是,它周圍的村莊名字多為屯、營,如駙馬營、豐樂屯等。因過去此處系駐軍的營房或軍屯的地方。唯獨“閘子”例外,追其原因:就是因為“哨馬營減河”在此處置閘,官家設人看護,久而久之聚落成今日之“閘子村”

由此可知“哨馬營減河”起於德城區長莊鄉閘子村。據有關資料記載:此處的河沿下,仍留有當時閘口的基石等。可筆者兩次前往尋覓,都沒見其蹤影。但有老人說:“當運河裡水大對大堤沖刷的厲害時,可見基石,因現已被汙泥覆蓋,故難以尋覓”。至於此處有沒有遺留的基石或遺蹟,均無關緊要。因“閘子”之村名,已足以證明此處就是“哨馬營減河”起點。東、西長莊村就形成於“北支河”的大堤上,這是民間公認的。所以,這裡是“哨馬營減河”的故道是無可爭議的。

“哨馬營減河”古時也叫“北支河”。它由此東行,經東、西長莊村至陳公堤,由曹村西入鉤盤河故道,它流向東北至吳橋縣玉泉莊入“四女寺減河”後歸海。

德州哨馬營減河

此河,何年何日開鑿爭議較大、記載繁多。據《明史·宋禮傳》記載:“九年命開會通河。”“禮請自魏家灣開支河二,洩水入土河,復自德州西北開支河一,洩水入舊黃河……帝命俟秋成後為之。”宋禮修浚會通河是明永樂九年(1411年)。在德州西北開一小渠入舊黃河,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

1993年版《中國江河防洪叢書·海河卷》認為其挑挖於清雍正年間;1987年版《中國水利史綱要》、2003年版《漳衛南運河志》均認為其挑挖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1997年版《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則認為挑挖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

《德縣誌》上則說:“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運河水漲,在哨馬營、老虎倉等地漫決。次年7月,哨馬營等地運河再次漫溢。山東巡撫嶽睿建議就勢疏導,“開挖新渠,以資分減”。經直隸、山東兩省官員會合勘察,決定在“哨馬營”開挖減河。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建成,進口滾水壩長30丈,壩脊較河底高l丈6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將滾水壩中間落低2尺,全壩共30孔,挑挖河道長12裡。

還有說法:其減河是清朝大臣劉統勳負責開鑿的。查劉統勳的資料知:“乾隆十三年(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學士高斌查辦山東賑務。5月,先後至濟南府德州哨馬營、東昌府及聊城縣運河東岸、泰安府東平縣戴村壩以及沂河西岸江楓口,改壩浚河,成績卓著。”

這個記載與《德州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將滾水壩中間落低的記載基本一致,所以,此減河不是劉統勳負責開鑿的,是他為了加速減流,將滾水壩中間降低了2尺,使該河更加暢通,故得到皇上的讚揚。

綜上述,德州“哨馬營減河”,自明·永樂十年(1412年)開鑿以來,至清·乾隆期間,“照歲修之例,每年疏浚”故一直暢通。到清·嘉慶年間,德州“哨馬營減河”逐漸淤塞,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河身盡成民用地”。清·道光四年(1824),山東巡撫琦善曾奏請皇帝,再開“哨馬營減水河”,未能實施。清·光緒十年(1884年),監察御史劉恩溥上書“請飭疏浚南運減河”。他在奏摺中說:“自同治七年,山東德州北境老虎倉決口,淹灌直隸吳橋、東光、南皮、鹽山諸縣。九年,又於德州北境之桑園南決口,淹灌直隸吳橋、東光諸縣。十年,又於德州北境馮羅屯、南小楊莊決口,淹灌直隸吳橋諸縣如前。今光緒九年,復於德州小楊莊堤岸開決。淹灌直隸吳橋、東光、南皮諸縣。為害尤烈、畿南州縣,連年迭被德州水害。而河堤開決之處,在德州極北邊界,所淹德州地面不過數里。故山東巡撫率皆漫不加意,任其北流泛濫,縱橫數百里。”

他又說:“其四女寺、哨馬營兩處減河,已先壅閉、譬之病在胸腹。應請飭令直隸總督會同山東巡撫。將四女寺、哨馬營兩處減河,嬌諦蘅砸允笨放。令宣惠河頭上接德州哨馬營減河。庶運河水有分消,不至潰決堤防,及早興修。切勿聽其阻撓,致貽畿南巨患,民生幸甚。

但這封奏書石沉大海,從而致使德州境內的四女寺、哨馬營兩條減河全部淤積堵塞,大運河也藉機,製造了數次“水淹德州”的悲劇。

如:民國六年(1917年),運河再次決口,德州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史志上說“水繞城垣,僅露七磚”。三丈多高的城牆僅露七磚,坐在城牆上可以洗腳,多麼壯觀!可城外百姓如何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為加強南運河的防洪能力,曾先後3次對“四女寺減河”進行疏浚和治理。1957年治理後的河道,經歷了1963年特大洪水,分減衛運河洪水流量達1180立方米/秒,確保了京浦路的安全,使德州城沒有受到損失。

上世紀60年代,由於沿大運河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上游建成“嶽城水庫”後,運河水源逐漸枯竭。至上世紀70年代末,南運河干涸、航運停止。

喜看今日“四女寺減河”邊,溼地及公園風景如畫;“哨馬營減河”的故道上,處處是工廠、商店、綠地和花園,成了樓房林立、馬路寬闊的現代化城市。

只有“閘子村”的居民,仍然居守著早已消失的“哨馬營減河”滾水壩大閘。

德州哨馬營減河

注:

1、古時,“四女寺”屬恩縣管理,號稱恩縣的二衙門。今屬武城。

2、閘子村附近的運河大堤上,有漳衛南運河管理理局立的標識牌。

3、中國南運河,又稱御河。原為古老河道,後經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南運河南起山東省臨清市,流經德州, 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市、滄縣、青縣入天津市靜海縣,又經楊柳青入紅橋區,至三岔河口與北運河會合後入海河。全長509公里。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南運河經過幾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樞紐始,流經山東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縣、阜城、吳橋、東光、南皮、泊頭市、滄縣、滄州市、青縣等縣市入天津市靜海縣,全長309公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