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德國首先製造出原子彈,首先會投向美國還是蘇聯?

鋒154817711


如果德國先發明瞭原子彈的話,那麼他們心中所想的攻擊目標與實際攻擊目標會有所不同。

1945年8月,美國的轟炸機在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各扔下一枚原子彈,當恐怖的蘑菇雲升起以後,地面上留下的廢墟讓人看了不寒而慄。日本原本想要實行“一億玉碎”計劃,他們要戰至最後一個人倒下為止,但是他們見識了原子彈的威力後,馬上就投降了,可見原子彈的威力是多麼恐怖。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化學家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全世界開啟了關於核能量的研究。美國、英國和德國都進行了核研究,三個國家的核研究在1942年以前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是美國在1942年8月施行“曼哈頓工程區”計劃後,憑藉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就率先把原子彈造出來了。德國原本有機會先把原子彈發明出來,但是他們過分相信德軍坦克機械部隊的威力,於是就沒有在原子彈項目上多做投資。

1945年1月下旬,盟軍全線進抵萊茵河,而蘇軍正在計劃攻打離柏林只有60公里的屈斯特林。如果德國同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並在1945年1月就把原子彈發明出來的話,那戰爭的過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德軍制造出原子彈後,值得他們轟炸的只有美國、蘇聯和英國,其中英國的可能性最低。1940年,德國轟炸英國倫敦的時候,英國不僅報復性轟炸了德國柏林,還揚言與德國戰鬥到底。希特勒心裡很清楚,美國和蘇聯是英國負隅頑抗的精神支柱,只有美國和蘇聯倒下了,英國才會投降。美國到二戰結束的時候,總共才製造了三枚原子彈,以德國的工業能力,他們頂多能造出兩枚原子彈,這兩枚原子彈肯定會用來轟炸美國和蘇聯,如果用於轟炸英國的話,那不會產生太好的效果。

1945年2月,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國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討論關於分割德國的問題,蘇聯的斯大林同意分割德國,英國的丘吉爾以自己對這個問題還沒做好準備而使得這問題暫時被擱置下來。單憑羅斯福提議分割德國,希特勒就會先用剛發明出來的原子彈來轟炸美國!盟軍中,英國處處防著蘇聯,而蘇聯對於英國的許多做法也是非常不滿,如果不是美國的羅斯福從中調停的話,英國和蘇聯之間的合作關係可能早就崩了。

如果希特勒用原子彈來轟炸美國的話,那是一次賭博!要是美國因為害怕再次遭到原子彈攻擊而選擇與德國簽訂停止協議的話,那德國賺大了,美國退出戰爭,英國和蘇聯的同盟關係也維持不了多久,最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真的可能實現。要是美國被原子彈轟炸後,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加快原子彈的製造,那德國虧大了,他們將遭到瘋狂的反擊。希特勒在決定轟炸美國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德國距離美國不下3000英里,這個距離使得德國用原子彈轟炸美國變得異常困難。

德國與其為爭一口氣而用原子彈轟炸美國,不如用原子彈轟炸蘇聯,效果會好很多。如果希特勒決定先用原子彈轟炸蘇聯,那麼他肯定會轟炸莫斯科。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那裡不僅是蘇聯交通樞紐,還是蘇聯革命精神的象徵,一旦莫斯科被原子彈破壞,對於蘇聯人來說是一次大打擊。美國和英國看到原子彈的恐怖威力後,未必敢突破德軍在萊茵河的防線,他們極大可能是在萊茵河以東堅守觀望。

美國和英國在德國西部邊境觀望,那麼德國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剛剛受原子彈轟炸的蘇聯,甚至希特勒可以私下與美英兩國簽訂協議,三方聯手對付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對於希特勒來說,一切停戰協議都是緩兵之計,只要蘇聯被消滅了,美國和英國全都跑不了。

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分割德國,希特勒內心肯定很想用原子彈轟炸美國,但是用原子彈轟炸美國的效果卻是一個未知數。如果德國先製造出原子彈,那麼希特勒肯定會用原子彈先轟炸蘇聯,因為只有那樣,原子彈所帶來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梓蕤


這個問題讓希特勒非常不爽:大家都是成年人,為何一定要出選擇題?難道我就不能兩個都要?

不過從希特勒面臨的內外處境來看,兩個都不要或許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相比於美蘇兩國,不共戴天的英國更有理由得到德國的“寵溺”,畢竟英國給德國添的堵,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德國足夠幸運,能夠率先研製出實戰原子彈,那麼英國一定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

那麼世界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選英國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世仇難解

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如此嚴重的今天,很多人習慣用今天的思維去思考曾經的歷史,得出的結論自然南轅北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最慘烈且影響最深遠的戰爭,將日不落帝國徹底打下神壇,造就了美蘇兩國並駕齊驅的兩極格局。

但是,在1945年9月2日二戰徹底結束之前,美蘇兩極不存在,英國也仍然是苟延殘喘的日不落。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做長遠打算,執意要用原子彈消滅最大的威脅,英國也絕對要榜上有名。而且因為近百年來英德世仇,英國比美蘇更有理由榮居榜首。

1871年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越來越需要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簡稱“殖民地”,而這恰好是日不落帝國最富裕的財產。但英國表示翻滾吧牛寶寶,於是英德矛盾激化,並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一戰並未讓德國實現鳥槍換炮的目標,反而因戰敗被英法等國扒得底褲也不剩,海外殖民地完全喪失,這使得德國上下對英國的仇恨無以復加。

二戰爆發後,英國的綏靖政策曾在客觀上幫助德國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隨著丘吉爾的上臺,英國由攪屎棍一躍成為茅坑裡的石頭,這讓希特勒措手不及。

本以為敦刻爾克的“放水”可以讓丘吉爾理解希特勒想要英德和平的“良苦用心”,但不上道的丘吉爾擺出了寧可打爛日不落也要死磕德意志的架勢,這讓難以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德國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而對於德國而言,兩線作戰是其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因此,就衝希特勒咽不下的這口氣,第一顆原子彈也要首先頒發給丘吉爾紳士。

2、阻撓統一

對於二戰中的德國而言,最大的敵人無疑就是蘇聯,這不僅是因為蘇聯國土面積廣大且擁有德國夢寐以求的資源,更因為此時的蘇聯也有將紅旗插遍全球,尤其是首先插遍歐洲的野心。

於是為了達到一擊必殺的效果,德國先於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結成事實上的軍事同盟,德國不僅獲得了更充足的戰備時間,更得到了蘇聯源源不斷的資源。

而在蘇聯忙著構築東方戰線時,東部沒有後顧之憂的德國迅速席捲西歐,將號稱西歐第一軍事強國的法蘭西打倒在地。

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目標,是掠奪土地和資源。而之所以要拿下面積小且資源少的西歐,目的在於保證進攻蘇聯時沒有後顧之憂。理論上只要英國同意與德國媾和,哪怕丘吉爾與希特勒平起平坐,都是德國的重大外交勝利。

但希特勒明顯低估了英國的能量,雖然自一戰後早已盛極而衰,但作為資深的歐洲攪屎棍,英國始終戰鬥在維護歐洲分裂的一線崗位上,無怨無悔地給別人添堵。

如果英國同意媾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速度毫無疑問必定會大大減緩,但必然違背了英國的初衷。再加上英國的抵抗決定了美國的支持力度,丘吉爾能做的就是一直“剛”下去。

所以,在不列顛之戰取得勝利後,英國仍然在世界各地與法西斯開戰。而且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丘吉爾還暫時拋棄了根深蒂固的反共思想,大力援助蘇聯,使德國陷入了事實上的兩線作戰。

所以,希特勒要想勝利,必先滅蘇聯;而欲滅蘇聯,必先平西歐;而欲平西歐,此先屠英吉利!

3、敲山震虎

核武器和常規武器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僅有毀天滅地的巨大威力,更有超乎尋常的心理威懾力,無論對敵人還是盟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在徹底擊垮日本抵抗意志的同時,也令盟友斯大林大為驚駭。

同樣的,如果希特勒想要的是整個二戰的勝利,那麼理論上無論原子彈落在美國、蘇聯還是英國,都必然令整個世界膽戰心驚。即便原子彈沒有落在自己國土,也會在恐懼中瓦解抵抗意志。

而因為二戰期間德國始終沒有研製戰略轟炸機,這意味著德國即便成功擁有了原子彈,也必須手拉肩扛地送到投放點。

希特勒:你特麼在逗我?

不過好在二戰期間,德國的液體火箭技術不斷髮展成熟,V2火箭更成為世界上第1枚大型火箭彈道導彈。

不過由於V2火箭的最大射程只有320公里,這意味著德國將原子彈投向美國本土根本就不可能。

因為和蘇聯陸地相接,因此即便不使用V2火箭,德國也能夠將原子彈投放在蘇聯境內。

但問題是早期的原子彈威力較小,例如美國研製的小男孩原子彈毀傷半徑為2公里左右。如此當量的原子彈投放到國土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蘇聯顯得杯水車薪。而且希特勒攻打蘇聯的目的就是為了佔領蘇聯,將蘇聯變成核汙染區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相比之下將原子彈投放到英國是最為合適的,首先英國距離歐洲大陸不遠,V2火箭的射程滿足條件;其次英倫三島面積並不大,一枚原子彈造成的災難效果明顯。

所以,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利益考慮,德國將原子彈投向英國都是最佳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國一定會向蘇聯投原子彈。

為什麼呢?德國認為蘇聯的威脅更大。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已經戰敗投降過一次。

當時雖法國人下了狠手,但英美卻有留餘地,還幫助德國穩定了經濟。

在希勒特上臺之前,德國經濟一度幾乎崩潰,馬克因通貨膨脹成為廢紙。

然而在英美的幫助下,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支援下,德國經濟不但穩定下來,還有所恢復。

然而,蘇聯歷史上卻從沒有德國困境時候,幫過德國什麼幫,只有趁火打劫而已。

再看,德國在西線作戰總體是比較文明的。

比如“希特勒青年”師長爾特·邁爾,因屠殺的27名加拿大戰俘當做戰犯起訴,法庭當時對他有5項指控,最終被判終身監禁。

然而,邁爾這種所謂的屠殺,在東線還叫個事嗎?

東線的蘇軍和德軍戰俘,能夠活到戰後的都是鳳毛麟角。早期被俘的蘇軍戰俘,包括斯大林長子在內,大部分都死於處決或者惡劣的環境。

蘇德互相殘殺,是有民族仇恨的。德國如果抑制不住蘇聯,後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也是如此。

蘇軍殺入柏林以後,至少強姦了數萬名德國婦女,在整個的國境內的強姦案至少有數十起。

更重要的是,蘇聯戰勝以後,強行吞掉了原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領土,並且數百萬德國人全部趕走。

這些普魯士的發源地東普魯士,竟然就變為外國了,但德國目前已經無法要回來。

所以,如果希特勒真的有了原子彈,一定會去轟炸蘇軍控制的某個城市,然後恐嚇蘇軍不得繼續進攻。

相比起來,英美法的威脅較小,還可以談判解決,但蘇軍不可能。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柏林戰役期間,德國代表去蘇聯那裡談判。

蘇聯元帥第一句話就是: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

德國代表說:我國不能接受無條件投降。

蘇聯元帥面無表情的回答:那我們就會毫不留情把你們消滅乾淨。


薩沙


我是生活問道。

二戰的進程中出現過幾次非常有代表性的行動,例如敦刻爾克大撤退,近四十萬英法聯軍的逃脫生天成為了日後反攻的主力、例如日本偷襲珍珠港,直接將美國這個戰爭怪獸拽進了二戰第一線。


二戰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日本,其瘋狂的玉碎計劃在兩枚原子彈的蘑菇雲下被撕扯的粉碎。

從原子彈爆炸那天開始,戰爭就已經突破了延續幾千年的模式,“生存還是滅亡”真正的成為了一道選擇題。

大家知道的是原子彈是由美國人率先研製出來的,但恐怖的是,最先研製原子彈的國家確是德國,而且,如果不是英國特種部隊兩次摧毀了德國研製基地和設施,戰爭的走向會是什麼樣誰也不敢想象。

在現在美好生活下,我們應該來想象一下如果這個毀滅重器真的被德國率先掌握了,人類將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1944年的某天,德國在蘇聯戰場節節敗退,進攻並消滅蘇聯已經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蘇聯經過幾年的堅持,終於迎來了大反攻,在戰略上掌握了主動權,併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打下了基礎。

夏季,隨著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兩面受敵的德國徹底喪失了常規戰場的戰略主動,如果沒有奇蹟出現,戰爭將在能預見的時間內結束。

德國人善於創造奇蹟,這次也不例外,他們已經研製成功秘密武器------原子彈。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的毀滅性武器。德國同樣知道這件武器的恐怖,研製成功伊始,就著手使用的計劃。

擺在德國面前的難題是,原子彈不同於普通炮彈,無法實現量產,現有資源條件下,能夠生產出一顆,已經是德國最大的能力了。

擺在德國面前對手有三個:

1,蘇聯

2,英法聯軍

3,美國

蘇聯:

面對戰爭陷入泥沼,德國人不得不反思巴巴羅薩計劃的異想天開。蘇聯廣袤的國土可以吞噬一切,任何國家與他的較量,都屬於蛇吞象的遊戲。

蘇聯不是不可戰勝,但是要戰勝蘇聯需要解決幾個難題:

1,漫長的補給線。蘇聯人得益於國土的廣袤,歷次戰爭中都充分利用焦土政策達到遲滯、消耗、拖垮侵略者。拿破崙如此,德國也是一樣。

2,惡劣天氣。蘇聯大部分地區地處寒帶,夏短冬長,而且極寒天氣居多。因此,很多人開玩笑說打敗德國的不是蘇聯人,而是天氣。

3,強大的工業能力和豐富的物產資源

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由於蘇聯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國家體制,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蘇聯工業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重工業發達。蘇聯擁有豐富的石油、鋼鐵、森林、煤礦等戰略資源和強大的開採能力。發達的重工業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滿足了蘇聯源源不斷的戰爭需求。而且,蘇聯本身就是農業大國,糧食資源雖然有困難,但絕對能做到長期堅持。

4,蘇聯人口基數龐大。

蘇聯在二戰時擁有人口數量多達兩個億左右,年齡結構合理,雖然戰爭中人員消耗巨大,但蘇聯依舊可以長期保持600萬以上的軍事力量。

以上四條決定了對蘇聯絕不能採取速戰速決的打法,恰恰相反,蘇聯是一個必須要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來對付的國家。通過緩慢佔領,逐步蠶食的政策實行百年計劃,每佔領一地,則進行人口置換,教育改弦。讓佔領地成為下一個佔領地的補充基地,一點點壓縮蘇聯的生存空間。


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別人看來是殘酷的,在美國看來則是商機無限的。美國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舉確立了發達國家的實名,如果說有一個國家喜歡戰爭的話,那一定是美國。

二戰也不例外,如果不是美國的加入,德國雖然面臨巨大戰爭困難,但是歐洲不至於做為主線開闢第二戰場。美國強大的武器,精湛的技戰術,高素質的兵員構成都不在德軍之下。

還有一個讓德國非常苦惱的事實,美國雖然加入了戰爭,但是美國本土卻又遠離戰火襲擾,沒有哪架飛機可以連續飛行幾千英里到達美國本土,也沒有哪個國家有美國那麼強大的海軍實力。


因此,不得不遺憾的說,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不是一顆原子彈就可以達到目的的。

我們再來看看英國:

二戰中,歐洲國家大多兩個結局,要麼被德國侵佔,要麼和德國沆瀣一氣。唯一的例外就是英國,得益於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當時還算強大的皇家海軍,英國本土雖然遭受了德國地毯式轟炸,但依舊保持國家獨立,國土完整。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近四十萬聯軍也在英國本土養精蓄銳,戴高樂的法國流亡政府也在英國設立了臨時政府。英國已經成為了二戰中歐洲的抵抗中心。

如果要摧毀英國政府的抵抗決心,必須最大限度的打擊英國本土社會。


最主要的,美國屬於逐利而為的國家,一旦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力超過了美國預期制訂傷亡率的可能,將會嚴重影響到美國開闢第二戰場的決心。

一旦美國停止歐洲計劃,哪怕是隻停止一年左右時間,德國就有足夠的時間生產出威力更大的原子彈,而且絕不會是一顆,加上的貨已經研製成功的V-2導彈,英國不得不最終選擇屈服。作為老牌帝國的英國,德國會留給他足夠的面子,保持國家獨立完整,但是要解除全部武裝。


英國的妥協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巨大的,災難性的,所有的抵抗組織都將遭到德軍無情屠殺。蘇聯震懾於德國恐怖武器威脅,不得不減緩反攻步伐,實現實際的停火線分割。德國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戰略規劃和戰術部署,也有足夠的時間將歐洲徹底穩定下來。

德國還會和美國談判,雙方很有可能會達成保護條約,也就是說不干涉雙方既得利益。歐洲是德國的,亞洲是美國的,日本將被無情的踢出軸心國圈子。

經過幾年的勢力分割,美國也將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核武器。相對於德國在蘇聯的長期戰爭,美國會持續良好的發展勢頭。受限於德國的投放能力的瘸腿,美國可以放心的在歐洲或是蘇聯挑釁德國的軍事力量。

由於蘇聯長期處於疲憊應戰的狀態,歐洲國家集體崩潰。歐洲和蘇聯將會是最終的損失承擔者,遠東的日本依舊逃離不了被閹割的局面。

美國和德國最終會就蘇聯問題達成協議,蘇聯能不能承受的住兩大軍事集團的聯合進攻和核武器的威懾,將是個未知數。

總而言之,如果德國率先研製出並使用核武器的話,戰爭形態和結局必將被改寫。


生活問道


毫無懸念一定是首先投向蘇聯。

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鬥尤為激烈,而且是在歐洲戰場短兵相接,但是德美之間並沒有展開殊死較量。

在二戰前期,美國的戰爭重心是在太平洋戰場。


珍珠島事件後,美國也是在1941年12月7日先對日本宣戰;德國和意大利是日本的盟友,所以對美國宣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才以宣戰作為回應。

美國捲入二戰後,與德國的衝突主要是在北非、地中海等地,如西西里島戰役。

除此以外,德國和美國真正的大規模較量,其實是1944年諾曼底登陸以後的事情了。

因此,德國不可能捨近求遠。

在美國還沒有對德國造成致命威脅,而蘇聯已經步步緊逼的情況下,發明出原子彈,肯定是要先對蘇聯動手。

在用原子彈擊敗蘇聯並震懾美國後,再去嘗試跟美國和談,進而犧牲掉英國,這才是希特勒們可能會做的事情。


事實上,希特勒甚至被逼到準備對蘇聯動用化學武器,經人勸說後才打消念頭。

理由是:大家都有化學武器,如果開了這個頭,德國肯定會遭殃的。

試想:如果希特勒擁有獨一無二的原子彈,豈會放棄對蘇聯使用這種滅絕性武器呢?


HuiNanHistory


二戰前,德國的核研究曾一度領先世界。德國的科學家很早就意識到了研究核武器的重要技術,可是這些愛好和平的科學家卻不去研究。據一位德國科學家說:“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研究出來原子彈,是因為大部分人不想真正搞……如果我們希望德國獲勝,我們不會造不出來。”


如果德國科學家真的全力以赴去研究原子彈,就有很大可能將它製造出來。那麼,希特勒肯定會把原子彈投入戰場。真的如此,那麼世界人民在當時就會面臨巨大的災難,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問題來了。如果德國率先製造出原子彈,第一個會選擇將它投到哪個國家呢,是蘇聯還是美國?

毫無疑問,德國肯定會將原子彈用在蘇德戰場,將它投到蘇聯戰場。

第一,相比之下,德國元首更討厭蘇聯。

希特勒受歷史思想的影響,認為猶太人就是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人,而且還將猶太人看作是德國財政和經濟上的寄生蟲,在吮吸著德國所有毛孔裡的血。希特勒還認為猶太人就想借用馬克思(猶太人)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來消滅所有非猶太國家。碰巧的是,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就與馬克思主義關聯很大。因此,希特勒最為憎恨的就是猶太人和蘇聯。

早在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德軍入侵波蘭10多年前,希特勒就認為德國的侵略方針是先大陸後海洋,而核心就是先佔領中歐和蘇聯西部。可是,由於二戰爆發後的形勢不允許。所以,德國不得不先對英法下手。

在戰爭後期,德軍即將失敗時,德國更想讓西邊的盟軍(主力是美英法)佔領德國,而不是東邊的蘇聯。

第二,蘇聯對德國的威脅更大。

蘇聯在二戰期間,總共動員了大概3000萬到4000萬之間的人,拋去犧牲、被俘和失蹤的兵力,到戰爭結束的時候還剩下多達1280萬的兵力。二戰期間,雖然蘇軍和美軍的兵力在巔峰時期都達到國1000餘萬兵力,但是蘇聯是將這些兵力全部用在蘇德戰場,而美軍還在太平洋戰場投入了大量兵力。

蘇德戰場上,德軍死亡和失蹤380萬、被俘100多萬,傷病約700萬,總計大概有1180萬德軍損失在蘇軍手中。德國在二戰總共動員1700餘萬人,到投降時還剩250萬。簡單計算,可以得出,德軍在非洲戰場、西歐戰場等其他戰場合起來損失的兵力也就270萬兵力。這要比在蘇德戰場上死的兵力少得多。

這就可以看出,蘇聯對於當時的德國講,是最大、最危險的敵人,需要首先解決。

第三,蘇聯具有豐富的礦產、石油等資源。

大家都知道,像日本、德國這樣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他們的資源都很匱乏。而蘇聯卻有豐富的戰略資源。希特勒就想要儘快佔領蘇聯,以獲取礦產、石油等資源,來維持戰爭。他就曾沮喪地說:“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由於法西斯德國的燃料能源資源儲量很有限,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德國很多很好的軍事行動不能付諸實施。在1945年,德軍就是因為燃料缺乏,很多的新式噴氣戰鬥機和重型坦克在地面就被盟軍空軍炸燬。

總而言之,德國是要首先啃掉蘇聯這個硬骨頭,才會集中精力去解決以美英法為主的盟軍。所以,德國在二戰如果研究出原子彈,肯定是現在蘇德戰場上使用。


歷史新見解


毫無懸念一定是首先投向蘇聯,就不要說原子彈這種大殺器了,德國人曾經急的一度要在東線戰場動用毒氣,只要能擊敗蘇聯,德國人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因為蘇德戰場才決定著戰爭走向和結果,關於這一點,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專門有過記錄。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

1941年底法西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挫敗,12月15日起蘇軍在冰天雪地中發起反攻,強弩之末的德軍在幾百裡戰線上紛紛潰退,無論是前線部隊還是後方大本營,都被糟糕的局勢弄得惶惶不可終日,哈爾德每天的日記開頭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天”或者“又是危急的一天,而1942年1月8日則改成了“萬分危急的一天”。

同一天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一些軍官建議,使用毒氣也許能扭轉局勢,哈爾德記載到:“奧赫斯納上校勸我對俄國人使用毒氣戰”,也許是東線天氣過於寒冷,總之這項建議沒有了下文。而關於核武領域,美英方面直到1944年底才確信,德國人至少在預計的戰爭結束前不可能造出原子彈來。

(黨衛隊領袖希姆萊)

這裡面既有希特勒不夠重視和熱心的原因,也有希姆萊跟著搗亂的因素,他把許多核物理學家以“對第三帝國不忠”的理由給予逮捕或驅逐出境,甚至命令部分科學家去搞黨衛隊負責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實驗,從而使德國不能專心進行原子彈的研製。

當然,盟軍特工對納粹核計劃的破壞也起了一定作用,比如對挪威重水工廠的破壞,指引盟國空軍對德國本土科研基地和實驗場地的轟炸,嚴重破壞了這一進程。美國人耗費20億美元和三年時間,動用10萬人才於1945年7月試爆成功原子彈,德國人顯然已不具備美國這樣的條件,但如果德國真的能在同一時期製造出核武器,它會毫不猶豫的投向蘇德戰場。



德國缺乏投擲到美國本土的有效手段。

二戰時期的德國空軍其實是隻是一支“戰術空軍”,它缺乏重型戰略轟炸機,不能對蘇聯遷至縱深的軍事工業進行打擊,甚至在不列顛空戰中不能讓英國屈服,只淪為了協助地面作戰的支援部隊。因此,即便德國造出了原子彈,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面對浩瀚的大西洋德國人也只能“望洋興嘆”而無力將那個東西扔到北美洲去,畢竟不是手榴彈。

哪怕是戰爭末期,德國人搞出來的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導彈V2火箭,其有效載荷僅僅是2000磅的烈性炸藥,水平射程更只有200英里(約合320多公里),隔著英吉利海峽揍揍英國還可以,攻擊美國本土是不可想像的。



(二戰德國的火箭)

德國在西線戰場也沒有足夠的空中優勢。

德軍在1941年到1942年度能夠在東線保持戰略主動權,與德國空軍的力量仍然強大很有關係,1943年德國共生產飛機24807架,而蘇聯生產飛機10600架,按理德軍完全可以繼續保持空中優勢。但盟軍對德國本土的持續性戰略轟炸,迫使德國空軍犧牲前線利益而集中兵力於本土防禦,否則軍事工業和石油工業被摧毀後將無力維持戰爭,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才於1943年7月前後奪取了戰略制空權。

然而西線的盟國空軍擁有更加巨大的優勢,在持續五年多的戰略轟炸中,盟軍共出動轟炸機44.4萬架次和戰鬥機268萬次,損失飛機約40000多架,而德國空軍損失飛機高達57385架,到戰爭後期幾無還手之力。換句話說,如果德國人放棄西線的空權全力對付蘇聯的話,是極有可能控制戰場上空的,也才有投擲原子彈的可能,而在西線戰場根本沒有這個機會。美軍後來核襲日本時,就是徹底掌握了制空權,日本人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由著人家想炸哪就炸哪。



蘇德戰場牽制著納粹德軍的陸軍主力。

根據朱可夫的回憶,到1944年底德軍地面作戰部隊約有540萬人,其中的野戰陸軍主力的80%近370餘萬人在東線戰場(尚不計僕從國軍隊),擁有8000多輛坦克自走炮和飛機4100餘架。而在同一時期的西歐戰場,德軍只有75個不滿編的師100餘萬人,坦克和強擊炮1600輛以及飛機1750架,顯然,東線戰場才是決定德國命運的方向,但凡有了原子彈,希特勒肯定會第一時間扔到東線去,只要解決了蘇聯,美英盟軍根本不在話下。

到1945年初,美英盟軍在西線大約有280萬地面部隊,希特勒發動的阿登反擊戰只拼湊了30萬人就把美軍打得七葷八素,丘吉爾甚至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蘇軍發動攻勢減輕盟軍壓力。試想一下,如果納粹德國能用核武器首先擊敗或重創蘇軍,從而騰出200萬精銳陸軍調往西線,會是什麼後果?盟軍一定被趕下海去。

(傳說中納粹德國的黑科技)

納粹對蘇聯和美英的政治立場截然不同。

即便德軍在東西兩線都趨於崩潰的時刻,希特勒仍然幻想“到一定時候英國人會清醒過來”,亦即美國和英國因為害怕蘇聯紅軍席捲歐洲,最終會跟德國聯合起來保衛舊大陸,使之“不受布爾什維克的統治”。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對東西兩條戰線實行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對城市的摧毀、戰俘的管理和文化的劫掠,這是與希特勒強烈的種族主義和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密切相關的。

在骨子裡,納粹仍將東方的斯拉夫人視為劣等民族,滅絕和屠戮的順序僅次於猶太人,他們可以考慮對蘇軍使用毒氣,但在西線卻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如果德國真的在戰爭結束前製造出原子彈來,他們首先使用的對象是不言而喻的。

(納粹德國的決策團隊)


度度狼gg


如果德國首先造出原子彈,並不是他想用哪就用哪,而是他還能在哪用。研製原子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共有10多萬人參加,前後耗資20億美元,耗費了3年時間才成功。德國即使能比美國更早研製出原子彈,也早不了多久,技術水平也只會更低,數量更少。

最好的目標是英國了,英國是美軍攻擊歐洲的前進基地,而且人口稠密,工業發達,應該算一個不錯的目標,可惜,45年英國也不是這麼容易攻擊到的。此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制空權,美英空軍肆無忌憚的在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空軍連保護本土都做不到,而且原子彈質量太大,V2飛彈的載重量也遠遠不夠攜帶原子彈,因此英國也別想了。

45年的德國上空,已經和公共場所無異,美英飛機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想在這種情況下攻擊到對方的本土,已經是一種奢望。

1941年底法西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挫敗,12月15日起蘇軍在冰天雪地中發起反攻,強弩之末的德軍在幾百裡戰線上紛紛潰退,無論是前線部隊還是後方大本營,都被糟糕的局勢弄得惶惶不可終日,哈爾德每天的日記開頭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天”或者“又是危急的一天,而1942年1月8日則改成了“萬分危急的一天”。同一天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一些軍官建議,使用毒氣也許能扭轉局勢,哈爾德記載到:“奧赫斯納上校勸我對俄國人使用毒氣戰”,也許是東線天氣過於寒冷,總之這項建議沒有了下文。而關於核武領域,美英方面直到1944年底才確信,德國人至少在預計的戰爭結束前不可能造出原子彈來。

這裡面既有希特勒不夠重視和熱心的原因,也有希姆萊跟著搗亂的因素,他把許多核物理學家以“對第三帝國不忠”的理由給予逮捕或驅逐出境,甚至命令部分科學家去搞黨衛隊負責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實驗,從而使德國不能專心進行原子彈的研製。

如果德國真的能在同一時期製造出核武器,它會毫不猶豫的投向蘇德戰場。

哪怕是戰爭末期,德國人搞出來的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導彈V2火箭,其有效載荷僅僅是2000磅的烈性炸藥,水平射程更只有200英里,隔著英吉利海峽揍揍英國還可以,攻擊美國本土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西線的盟國空軍擁有更加巨大的優勢,在持續五年多的戰略轟炸中,盟軍共出動轟炸機44.4萬架次和戰鬥機268萬次,損失飛機約40000多架,而德國空軍損失飛機高達57385架,到戰爭後期幾無還手之力。換句話說,如果德國人放棄西線的空權全力對付蘇聯的話,是極有可能控制戰場上空的,也才有投擲原子彈的可能,而在西線戰場根本沒有這個機會。美軍後來核襲日本時,就是徹底掌握了制空權,日本人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由著人家想炸哪就炸哪。

二戰開打很長時間美國人其實都是在坐山觀虎鬥,目地不難猜出,與交戰雙方都有交往,美國的軍火商才能大賺一筆,事實上也是這樣,德國的潛艇海上擊沉了許多英國商船,許多美國武器至今仍沉睡在海底,德國人很清楚,如果第一時間內能拿下英國,就沒有後來的歐洲反法西斯聯盟,英國堅持不到美國參戰,二戰歷史會重新書寫,假如德國在二戰時擁有了原子彈,在諸多攻擊英國本土無法取勝前提下就會動用原子彈,別人不敢,但希特勒一定會這麼做。

二戰的陣眼在英國,沒有拿下英國,德軍才迎來了多路反攻的敵人,德國人肯定明白這一步關鍵棋,英吉利海峽讓德軍止步,多路分兵又犯了兵家大忌,原子彈的技術源於德國,但德國人卻無緣使用,沒在第一時間內打下英國就註定了結局,所以說,美國和蘇聯都不是第一攻擊目標,拿下英國美國就不會參戰,歐洲增援部隊會讓蘇軍徹底失去反擊能力,言盡於此,可以斷定,假如希特勒手裡有了原子彈,蘇軍不是對手,物實的美國人不會去趟混水,受傷的一定是英國。








經常用了


這個問題真是無語,如果說德國人在二戰首先發明瞭原子彈,希特勒幹嘛非得對盟國投降呢?不管投降對象是美國還是蘇聯

二戰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戰爭,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一共涉及到了61個國家和地區,近20億人,傷亡人數近2億,經濟損失超過5萬億美元。二戰的戰爭雙方是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對抗以德國為首軸心國,戰爭的結果自然是盟國勝利,柏林地下室裡希特勒自殺的槍聲意味著戰爭的結束,世界文明終於又度過了一個大劫

但若是希特勒有原子彈,這個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了

因為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再加上希特勒頑強堅定的戰鬥意識,德國人很有可能以此作為戰爭武器,這對於盟國,尤其是與德國接壤的蘇聯來說絕對是一次巨大的災難,盟國唯一的機會就是希特勒原子彈製成的時間還很短,沒有達到量產以及戰略攻擊的能力,搶在這個時間段之前把德國幹掉,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傷亡可能會增加一倍不止。總之,這真是個災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德國能夠首先完成原子彈的研發,那麼只能用於對蘇作戰,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德軍真正犯頭疼的是東線作戰,而不是西線。在德軍的思想認識當中,與美英等國的戰爭屬於文明人之間的戰爭,在很多方面還是講規則,對於蘇聯則不是一場文明人之間的戰爭,對蘇聯的許多做法都是不一樣,在當時的戰場情況之下,也逼著德軍不得不考慮對促進對蘇軍使用核武器的問題。

1943年之後,德國已經在東線處於節節敗退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之下,也許原子彈是唯一能夠讓德國挽回戰局的一個機會。

當然了,對蘇軍使用原子彈也不可能挽救失敗的命運,原子彈的研發非常困難的,德國在1944年以後才可能將其投入戰爭,由時德軍已經全面敗退了,僅僅使用一兩枚原子彈不能真正的解決什麼問題,雙方已經達到千萬級別的對抗,使用原子彈也就是可能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原子彈生產很麻煩。不可能廣泛的使用,也許一次兩次就可能再也沒有了,德國還是無法避免滅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