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五虎攔”

“五虎攔”是瘋魔棍中的一個棍法,其技法顯然是出自於明代的《紀效新書》和《少林棍法闡宗》,體現了俞大猷傳入少林的棍法的核心技法,即“揭打之法”,而其名稱則是在吳殳的《手臂錄》中得以記載。吳殳在《大棒說》中雲:少林有一家棍法,名曰五虎攔,惟一打一揭而已,怠如農夫之墾土然,然久久致工,打揭之勢不可平平而視也。後來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經過考證認為,五虎攔實際上是俞大猷傳於宗擎,宗擎傳寺眾人的“荊楚長劍”。初見其名,便覺得這是實在的少林棍法,沒有半點虛花,而且氣勢十足,功力顯赫,吳殳的描述更為生動傳神:一打一揭,步步向前,遍身著力。吳殳一生精研槍法,得到了當時幾位槍術高人的傳授,自己也是用功精勤,在槍法上的見地和成就斐然,為後世留下了中國古代槍法的巨大財富,但對於棍法尤其是少林棍法,自認為他的見解和認知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所以對於程衝鬥也就頗有微詞了,包括在程氏的槍法和刀法方面,因而他把槍法的幾個品階進行了總結,其中的一個就是“力鬥”,有一點暗諷程氏的意思。但從“五虎攔”這一棍法而言,

再說“五虎攔”

則是完整地體現了棍法的精要,一方面是一個揭,一個打,而且是“步步向前”,還要“遍身著力”,顯然棍法和槍法在訓練方法上是不盡相同的,雖然少林棍法有“兼槍帶棒”的風格,而這一棍法則是把“揭”和“打”融合的相當完美。按照“瘋魔棍”中的做法,“揭”是將棍舉到頭頂,棍身有向上頂起的力量,棍把向前,然後進步迅速下蹲,將棍向前劈下至地面。因為“瘋魔棍”和劈掛與獨流通臂拳的融匯,因而在做作上就有幾分別緻與獨到,“揭”的時候有劈掛的“縮肩藏頭”,這樣把“揭”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隨之,在“打”上則體現了通臂拳的迅捷起伏,靠身體下蹲的力量使得“打”更加通透,吳殳對於此棍法的形容也極為傳神,用了四個字“掀天蓋地”。在瘋魔棍的棍套中,可以說把“五虎攔”放在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先是一個“剪子股”、“順步劈山”,接著是“炫槍”和“觀槍”,然後一個苗刀的“迎推刺”,才是體現“揭打”的“五虎攔”,隨後是“圈三槍”,一連串的直入,起伏,擰轉和頓挫、摺疊,棍法的密集多變,棍中寓槍,戳革揭打,兼槍帶棒,氣勢懾人,便是勁力與神意飽滿的“少林棍法”。在“五虎攔”的做法上,把棍法的“硬打硬進”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揭打”的轉換中“步步向前”,也就達到了俞大猷所說的“天下無敵”了。因為通臂拳特有的步子帶有“激攪連環”的邁步跟進,而且步幅大,所以在“向

再說“五虎攔”

前”的感覺上更為充沛,把“五虎攔”的風範展露的完整無遺。對於其中的“遍身著力”,在吳殳看來頗有不屑,認為是“力鬥”,但棍在形制上和槍是不同的,也沒有槍的殺傷力,因而十分強調氣勢和勇武以及勁力,因此“遍身著力”有“筋骨稜撐”和“六面張力”的意思,這樣無論揭還是打都是發力飽滿深厚,而非象吳殳理解的那樣注重“精巧”,甚至用柳宗元的文風來稱頌其師父石敬巖,當然 有幾分文人的味道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五虎攔”是俞大猷的棍法在北上少林之後的一次融合,屬於在那個武藝盛行的時代南北武藝的交流與融合,而讓少林棍法在俞公之後獲得了“真意”。“瘋魔”的感覺中,再度體味“五虎攔”,閉目瞬間,棍聲呼嘯在耳畔,便是那“揭打”之中的起落輾轉,沒有進退,唯有“持槍上陣”般的“步步向前”,便是“瘋魔”的神意與呈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