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當年“人造太陽”在樂山“升起”

你所不知道的,當年“人造太陽”在樂山“升起”

受控核聚變,是世界重大科研課題之一,俗稱“人造太陽”的受控核聚變裝置的研發,廣受世界各國關注。它的任務是根據太陽和其他恆星釋放能量的原理,設法將氫彈爆炸這一瞬間完成的核聚變現象變成可以控制的過程,從而使它的能量充分被人類所利用。

1984年9月21日,位於樂山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585所)建成啟動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這是中國自主設計、研製、建成的第一座大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它標誌著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進入到規模物理實驗階段,使我國成為除美國、前蘇聯、日本和西歐外,又一個自主研製中型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的國家。

你所不知道的,當年“人造太陽”在樂山“升起”

中國環流器一號



此後,在該裝置上我國開展了8年等離子體實驗研究,取得了400多項科研成果。以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對中國環流器一號物理成果進行評議,一致認為“達到了國際同類裝置中等離子體參數的國際水平”“具備了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條件”“大部分實驗研究課題屬於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的前沿”“是我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可以說,從中國環流器一號開始,世界核聚變研究領域才真正出現中國的名字,它標誌著中國在受控核聚變科研領域的裝置建造和實驗手段上有了新發展。隨著中國環流器一號的設計成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追逐“人造太陽”夢想的腳步一次次加速:1994年,在中國環流器一號的基礎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又改建成功“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裝置,取得的實驗參數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2002年,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在成都建成,標誌著我國受控核聚變研究進入大規模物理實驗階段。2006年,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電子溫度達到5500萬度。

2009年6月22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佈中國環流器二號A在國內首次實現偏濾器位形下的高約束模運行,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2006年,歐盟、中國、俄羅斯等七方36個國家正式簽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ITER)國際合作協議,這個被稱為“人造太陽”的計劃,最終吸引了佔世界人口一半左右的七個大國共同參與,中國是其中的重要參與國之一。


你所不知道的,當年“人造太陽”在樂山“升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