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講海釣磯釣的釣法、特徵、術語基礎知識

細講海釣磯釣的釣法、特徵、術語基礎知識

磯釣是什麼

顧名思義,磯釣就是在磯沿海岸垂釣的一種活動。但“磯沿海岸”是指什麼?到這類環境垂釣,又有哪些不同方式?

就實施場所而言,目前釣魚圈普遍接受的是“凡在質地堅硬固定的海岸上釣魚,都算是磯釣。”這樣廣泛的定義。換句話說,不論大塊陸地邊緣的珊瑚礁岸、岩石海岸,或獨立外海的小型顯礁*周圍,甚至人工構築的碼頭、防波堤等等,都可以是玩磯釣的去處。

這些環境在陸域的地形與地質、水域的海流與波浪、底域的型態與深度變化等各方面,都有顯著不同,再加上緯度和溫度差異的影響,使出沒魚種變得非常多樣化,絕不是某一種釣法可以全部涵括,因此出現以下細部分類。

細講海釣磯釣的釣法、特徵、術語基礎知識


1、以使用器材強度及對象魚體型來分

(1)輕磯釣。所用裝備較輕便、強度較低,垂釣目標物體型與拉力均較小;例如釣竿自重約200g上下,捲線器為中小型紡車式*機構,線系張力約100牛(10千克力)以內,對象魚體型從數十克到一兩千克之間。

(2)重磯釣。所用裝備較粗重、強度較高,垂釣目標物體型與拉力均較大;例如釣竿自重至少600g以上(甚至有超過1000g者),力擼*為中大型鼓式*製品,線系張力往往達數百牛,而對象魚體重也會重到與成年人相彷的數十千克。

2、以釣組*結構及魚訊*偵測方式來分

(1)直感釣。單純的以魚吃餌時扯動釣線的動態來掌握魚訊,通常不使用浮標,釣組直接置於水底或近底的障礙物周邊,目標物多為底棲性或接近海底活動的魚種。

此釣法又可分成沉底直感式與持竿晃餌式兩大類別,前者多半採取拋出釣組後就置竿等待的被動態度,後者則是主動的手握釣竿不停上下操弄(所謂的前打和落入釣法即屬此類)。

(2)浮標釣。使用各式各樣浮標作為魚訊感知裝置,通常釣組懸浮於水中而非沉到水底,且對象魚也多為四處遊走而非趴在海底者,故又被特稱為“浮游磯釣”。

這種釣法受日本影響非常深,不論裝備、觀念、技術各個領域,甚至連對目標魚種的價值觀,都由日本人主導其走向。但它卻是亞太地區所有磯釣類別中,流傳最廣泛、玩的人最多、變化極豐富且趣味性極高的一項釣法,因此本書主要討論這種浮游磯釣。

浮游磯釣的特徵

玩這種“使用浮標、釣組懸浮於水中”的釣法,有何基本重點必須把握?

儘管“浮游磯釣”四個字的意思已算相當明確,但我們還是不時會看到一些有點像又不太像的稱呼或玩法,這些玩法在不同地方或不同釣者的掛念裡,常被賦予不同的歸類,可是仔細分析後,你會發現他們基本都還符合上述定義,因此可以納入廣泛的浮游磯釣範疇。其包括以下內容。

(1)藻餌磯釣。這種玩法曾經盛行於臺灣東北角沿岸,目前有漸漸式微的趨勢。此法通常使用五節芒制的長桿狀浮標,釣餌為岸邊海蝕平臺上現採的藻類,目標魚是冬季靠海靠攝食藻類的魚種。

(2)漂浮仕掛釣法。該釣法的特點是用有浮標的、很輕巧的釣組去釣魚。此法在日本非常風行,造就了不少名人和商品,也對整個東亞、西太平洋沿岸地區釣法造成顯著影響。

近年來日本流行使用極輕的浮標、很長的子線,而且子線上不加任何咬鉛來垂釣,一些日本名人更喜歡以此玩法彰顯技術,於是導致許多仰慕他們的釣客誤以為必須這樣(全漂)才算漂浮仕掛釣法,其實那是以偏概全的想法。在日本,漂浮仕掛釣法經常被用來當做相對浮標誘餌籠釣法的分類稱呼,這是因為釣組加上誘餌籠之後會變得相當笨重,就算同樣適用浮標,也得是個大到像個恐龍蛋的浮標才能支撐,這顯然跟“很輕巧的釣組”有點距離,所以特別用不同名稱稱之。

(3)浮標誘餌籠釣法。如前所述,這種玩法的釣組上多出一個誘餌籠,浮標也變大了,但它又確實是使用浮標作為魚訊感知裝置。釣組懸浮於水中而非沉在水底,所以雖然日本人雖然把這種玩法跟漂浮仕掛鉤法分開,它其實仍然符合浮游磯釣的基本定義。

那麼在浮游磯釣定義之下的釣法,應該包含哪些重點呢?

(1)因為使用浮標,故釣棚深度有著重大意義,但此深度卻因下竿地點海底的實際深度不同而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釣者主觀意念和魚群吃餌泳層的相互搭配。

(2)為讓釣組漂晃自然,釣者必須充分掌握水流,並運用嫻熟的操竿控線技巧駕馭浮標,釣餌,以達到狙擊水中大物的目的。

(3)既然是在岸邊下竿,適當地使用誘餌就有必要了。拋灑誘餌的方式還得跟水流、風浪、標點狀態、當天魚的脾性相互搭配,更必須符合釣手自行設定的釣棚深度。

看起來很難做到是不是?其實還好啦!運用一些基本知識,再加上許多許多經驗,任何人都能完好浮游磯釣,只不過知識可以從書本獲得,經驗卻必須靠自己不斷積累,別人幫不上忙,所以請讀者可別偷懶,閱讀完畢後還要記得到海邊走走。

磯釣重要用語

顯礁:

露出海平面但與陸地不接壤的礁石。其大小如果足以容納釣者及所用的裝備(包括竿袋、冰箱、誘餌袋等),且至少在風浪較平時能讓人安全上下與站立垂釣的,就有可能成為磯釣場所。相對而言,潛沒於海平面之下的礁石就叫做隱礁或暗礁。

紡車式捲線器:

一大類捲線器的統稱,英文SPININGREEL。其特徵為排線方向跟母線進出的方向相垂直,正因為這個轉折,收線力道會打折扣,所以被認為“釣力值”較低,無法應付太大的垂釣任務。不過這種捲線器使用很方便,拋投性能佳,又能夠自動在線杯內把母線排整齊,故它是經常需要收放線且目標魚不太大的釣法的最佳器械。

力擼:

捲線器的俗稱,英文“REEL”,日文“リ-ル”,“リ-ル”發音跟中文的“力擼”很接近,釣友就用此音來稱捲線器。

鼓式捲線器:

另一類捲線器的統稱,常又稱為兩軸式力擼。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兩軸式”,是因為機體內部有兩根主要的軸,一根連接著卷線把手,一根用來容納母線,兩者平行排列,靠齒輪相互銜接動作,因此其排線方向跟母線進出方向是平行的。此特性被認為收線力道損失甚少,故有人叫它“強力捲線器”,有人因其外觀有點像大鼓,故稱之為鼓式捲線器。

釣組:

意指由母線到釣鉤的整個垂釣裝置,其組件通常包括母線、浮標、棉線結、擋豆、轉環、子線、咬鉛、鉤子等等。

魚訊:

魚只咬餌動態透過浮標或線系的傳導,成為讓釣者得以掌握的信息,稱為魚訊。

仕掛:

日文漢字,讀音為“SIKAKE”,意思就是“釣組”。

釣棚:

釣者所要垂釣的深度,或魚只就餌上鉤的深度。有些人誤以為從浮標到鉤子的距離(簡稱“浮標下”)就是釣棚深度,其實不然!浮游磯釣的釣組多半很輕巧,會隨著水流漂晃,故釣組入水後,鉤子所在深度會比浮標下要來得淺。

釣點:

一個釣場內常會因地形條件、水流狀態、風向、浪況,或進出的難易、站立的方便性、魚種與魚量的不同,而出現若干個可以下竿的小區域,這些小區域就叫做釣點。

掛底:

釣組中的組件卡在水下障礙物而使人無法再垂釣的狀態,叫做掛底。所謂的組件,最常見是鉤子,但咬鉛、轉環、線系或甚至浮標都可能成為掛底的禍首。所謂的水下障礙物,則可能是暗礁、珊瑚或藻類,還可能是廢棄漁網、船舶纜繩等等。

標點:

每一個釣點裡面,因為深度差異、潮水動態、波浪與岸際相互關係的變化,可能會造成幾個不同的有利於誘集魚群或操竿控線的位置,這些位置正是釣者需要鎖定的目標,稱為標點。

肉粽角:

臺灣釣友對防波堤下堆置的消波塊的俗稱。

洄流帶:

一股比較強的水流由內灣行環境的開口處通過時,會自然產生分支進入灣內打轉,這打轉的水流分支就叫做洄流帶。

青物:

日本人對外洋洄游性魚類如鯖類、鰹類、鮪累和鰺類的暱稱,原因是這些魚類背部通常呈深藍色。

浪腳:

指波浪撲擊上岸的位置。這裡水流擾動劇烈、溶氧量高,對魚類和釣者都有重要意義。

潮差:

潮水漲到最滿與退到最低之間的水位落差,叫做潮差。這個落差會隨大、中、小潮而不同,且同一潮況各地超差也都不一樣,有些地方只有幾十釐米,有的卻高達數米。

潮時:

是指每天滿朝和幹潮(臺灣漁民慣用“幹潮”這個詞)的時間。這個時間是會變動的,通常每一天的漲退潮時間會比前一天延遲約50分鐘。

釣座:

是指釣者下竿時所站立的位置。

釣力值:

用來標示捲線器剎車阻力大小的數值。這個名詞也常常被用來說明釣線的強度。

乘流性:

說明浮標或釣組隨水流漂移能力的名詞,越是能夠跟水流速度、方向一致者,就稱為乘流行越佳。

噚:

用以標示深度的單位,1噚相當於183釐米。這個長度大致跟成人兩臂展開後左、右手指尖間的距離相當,所以釣客常用此方法測量線的長度。

作合:

釣者發現魚訊後揚竿扯動釣線,使鉤子刺穿魚嘴,這過程英文叫做“HOOKSETING”,日本成為“アフセ”,亦即“合”的意思,所以釣友將之翻譯成作合。

目印:

為日式稱呼,原指掛在線上用來標示釣組位置的小道具。很多東西都可以被用來當做目印,例如顏色鮮豔的毛線、羽毛、塑料片等等。還有一種是具微小浮力的圓球形或橢圓形塑料製品,其體積甚小、水阻不大,而且中間還有一道可供線系穿過的小孔,因此有人將它用在複合式釣組中,當成魚訊浮標的代用品。

外道:

對非目標魚的統稱。有些人心目中只認定黑毛是唯一的磯釣對象,因此對他們而言,所有其他魚類都是外道,只有黑毛才是王道。

湧升流:

當洋流經過的時候,因為上層海水被迅速帶走,某些海域會出現較下層的海水湧上來彌補的現象,這叫做湧升現象,而這般垂直方向、由下往上的水流,便稱為“湧升流”。另外還有一種狀況,是洋流行進途中突然遇到地形變淺,迫使較下層的水流向上翻升,這也會造成湧升流。通常此種水流可以把深層寒冷且富有養分的海水帶上來,吸引海洋生物大量聚集,因此可形成優良的漁場。

颱風:

熱帶海洋上,海水及接近海平面的空氣因為太陽的加熱而大量蒸發上升,使周圍較冷空氣移入填補,但移入的冷空氣很快也跟著被加熱膨脹、向上升騰,於是形成一處氣壓較低的無魚,此即熱帶性低氣壓。此區域空氣對流旺盛,且因受季風及地球自轉的慣性力影響,會造成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順時針旋轉的巨大熱帶氣旋。當這氣旋近中心平均最大風速達到每秒17.2米時,在西北太平洋地區就被稱為颱風,在東北太平洋、加勒比海一帶叫做颶風,在印度洋則被稱為氣旋。

張線:

是從日文“張リ”引用過來的,日文意思為“拉”、“引”,用在釣魚上就是指操竿控線動作。

消餌:

釣友間慣用的行話,意指鉤上釣餌被魚類咬過。所謂的咬過,有可能是釣餌完全被吃光,也可能是被咬掉一部分,甚至還可能是僅僅在餌上留下一點咬痕。

路亞:

英文“LURE”的音譯。此字願意為引誘、誘惑物,用在釣魚方面,則被當作各式假餌的代名詞。這些假餌本身用不可食的材料(如金屬、木材、塑料、天然或人造纖維等)製造,上面附加釣鉤,其形態或模擬被掠食生物的外觀或模仿它們的動作,有些甚至以“競爭對手”的姿態出現,用挑釁的態度刺激目標魚前來攻擊,因而讓釣手得以將它釣獲。

泳層:

指垂釣對象魚活動的深度。對大多數魚種來說,這個深度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海水溫度、波浪、潮流、清濁、光線以及魚類生活的需要(如覓食、交配、產卵)等因素餌改變。

滯線:

從釣竿尖端到浮標所在位置之間的母線,叫做滯線。這段線的長短有以下幾個意義,第一,在拋投釣組的時候,因為浮標多半就是整個釣組重心之所在,所以這滯線就相當於鐘擺的擺長,具有決定拋投距離的作用。第二,在操控釣組的時候,滯線越長約容易受風、浪、流的干擾,但越短就越可能不斷牽制釣組,使鉤子在水下呈現很不自然的動態。第三,在作合階段,滯線越長則揚竿的力道就越慢傳遞到鉤尖,有時甚至可能完全無法傳到鉤子。

目:

長型浮標上方標示魚訊的部位,多半塗著數種鮮豔的顏色,並與黑色漆將其分隔成若干個色段,這種色段就叫做“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