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成忠臣

清代鄒一桂看過西方寫實繪畫之後,曾有這樣一番議論:“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畫宮室於牆壁,令人進。”這種“令人幾欲走進”幾可亂真的幻象在中國繪畫作品中難以見到。而這恰好說明,中國繪畫具有非同西方之“焦點透視”的構圖法則。南北朝之前,中國繪畫以人物為主,人物居於畫面的主要位置,四周或為空白,或以自然景色作為陪襯。這個時期的畫面構圖多有主次之分,而少有遠近之別。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到南北朝時期,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藝術家們逐漸把目光轉向大自然,開始去領略和體味自然美的價值。他們嘗試著表現自己從自然中獲得的愉悅心情。於是畫家們開始尋找一種在有限平面上畫出深遠的感覺的景物描繪方法。早期山水畫的構圖尚處於“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階段。後來,經過幾代畫家的摸索,到隋代,繪畫作品中已有“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的比例關係,視覺上已經能夠造成一種“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空間效果了。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然而,中國山水畫構圖中“近大遠小”的比例關係,與西方寫實繪畫所用的“焦點透視法”並不相同。“焦點透視”明確認定養畫者或觀畫者的眼睛在畫幅上所處的一個特定位置,也就是說,作畫者與畫中對象之間有一種固定不移的空間關係。“焦點透視”之所以成立,其前提就是畫者或觀者是固定在畫幅前的一個位置上的。而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雖然也有“近大遠小”的樸素三維空間概念,但從來不刻意描繪由一個固定視點建構出來的世界。因為中國的山水畫不是簡單的對景寫生,不是隻從一特定的視點來描繪對象,畫家通過對大自然的豐富感受,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自己對自然景物的理解和情感反應為線來組織畫面,假定自己立足於高空,由近及遠領略宇宙美景。當時的畫家一如上下翻飛的靈鳥,於自由翱翔、俯視仰察中體味水的神韻,進而用手中的筆墨抒寫自己的情懷。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中國畫家喜愛大自然,他們並不對自然做一筆一畫的摹仿在畫幅上再現一個單純視覺的真實景緻,而是投身於田園山之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修身養性淨化人格,開啟心智。在自然中,畫家的位置是自由而多變的,既可以從浩瀚宇宙的角度來觀察局部景物,也可以通過一枝一葉的蔥翠,一蟲一鳥的靈動來體現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因此中國山水畫中少有對對象單純摹仿的“等大”描繪,而是或“以大觀小”,籠天地萬物於尺幅之間,或“以小觀大”,從長不盈寸的事物中感受宇宙的脈動,獲得美的體驗。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淺議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