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和 貴 陽 樓 探 祕

平 和 貴 陽 樓 探 秘

貴陽樓遺址


平 和 貴 陽 樓 探 秘

寂寞貴陽樓

平 和 貴 陽 樓 探 秘

貴陽樓大門

平 和 貴 陽 樓 探 秘

樓聯落款為“漳浦蔡新拜題”


從平和坂仔圩沿林語堂故居方向順著水泥村道迂迴北行,大約3.5公里左右就到了五星村。五星村原名五甲,位於坂仔圩西北邊,解放前曾是遊擊活動區,金才兄年逾九旬的老母親年輕時就曾經支持過革命者,老人家身康體健,至今對當年事仍記憶猶新。從金才兄家出來,路邊田園滿眼皆是長勢喜人的柚子樹,這也是平和縣農業產業化的一大特色。田園盡處,一幢幢嶄新樓房替代了往昔的泥瓦房,顯現著閩南鄉村的滄桑鉅變。令我始料不及而喟然嘆息的是,行至盡處,耳聞日久的貴陽樓已蕩然無存,僅餘大門在田園中孑然而立,與周遭樓房相比,顯得神形蕭瑟。

從前人記述的零散資料得知,貴陽樓建成於乾隆己丑年(1769年),屬閩西南土樓中最為常見的雙環圓形樓,樓高三層。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貴陽樓題撰樓名、樓聯者,乃曾任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加授太子太師的“蔡相爺”蔡新,這在閩西南土樓族群中堪稱最高殊榮,也是吸引我前往觀窺的主要原因。歲月不拘,如今的貴陽樓人去樓塌,眼前所見,僅餘一堵寬約6米、高5米有餘的大門殘牆,所存大門為條石方框套拱券門,門前鋪設3.68米寬的五級垂帶踏跺,拾級而上,門洞寬1.735米,高3.01米,門框寬0.88米,通體由鏨鑿規整的花崗岩壘砌而成,每塊岩石拼接處嚴絲合縫,並留有門栓孔、射擊孔、防火水道等安全裝置。這樣的樓門,整體顯得高大魁偉、氣象端嚴,在土樓族群中大門構造精美者難出其右。樓門頂部嵌一矩形匾額,上書“貴陽樓”三個陰刻大字;門楣下方置兩枚方形門簪,正面雕有壽星童子,側邊雕有仙鶴圖樣;內側亦置有兩枚方形門簪,分別雕有龍鳳、花卉紋飾,無不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樓門兩側鐫有一副樓聯,右側上聯“毓秀山川梓里樓成新甲第”,左側下聯“輝聯花萼德門星聚大文章”,右側上款“乾隆己丑首夏”,點名建樓年份;右側下款“漳浦蔡新拜題”,並加蓋“蔡新之印”“葛山”印鑑各一枚,彰顯題撰樓名樓聯者身份,令貴陽樓之人文價值陡然昇華。

走進大門,眼前是唯一保留下來的門廳,寬約4.58米,含牆進深13.84米,門廳上方覆以鐵皮屋頂,與其對應的是,大門一側供奉一尊伯公神位,可見門廳已成為鄉民年節祭祀伯公的場所。再往前,是一塊空曠的圓形樓埕,直徑約17.6米,埕邊一條寬0.5米的排水溝環繞,埕中有水井一口,井沿以水泥板覆蓋。除大門及門廳單元外,整座樓體均已坍毀,遺址遍植密密匝匝的柚子樹,僅正對大門的公廳單元遺址可見紅磚地面以及中間一塊矩形天井。地上散佈著不少花崗岩條石構件,均雕鏨規整,顯見往昔貴陽樓整體概貌之奢華。行走間,在貴陽樓後側偶遇一七旬老者,正在掘取樓牆土渣打理菜地。他在貴陽樓內出生、長大,至30歲才搬離,據他回憶,早年貴陽樓還基本完好,僅有兩間半塌陷,上世紀八十年代往後,貴陽樓因住戶日少而漸次損毀,但外牆仍在,大約在2013年左右才推倒殘牆,復耕種上柚子樹。

誠然,貴陽樓肇建的乾隆己丑年迄今已過去250載,如今人去樓隕,一片荒蕪,但在貴陽樓後人心中,這依然是一座有故事的土樓。

據悉,貴陽樓肇建者為平和心田賴氏二房八世賴邦畿公後裔,建樓過程頗費周折,第一次地基打完後覺得太小推倒重來;第二次地基建好又發現分金坐向不對再次返工,前後歷經三次拆建,最初系妻、妾兩脈共建,經過數次折騰後,現分衍於五星村房家厝的妾室一脈因財力不足退出,及至建成,貴陽樓仍留有兩個單元給房家厝妾室一脈作為亂時避難之所。而據我偶遇的那位老者所言,貴陽樓背靠石齒山尖,在本地話裡“齒”與“缺”諧音,石缺則難圓,故而貴陽樓從建成之日起就未曾圓過,個別單元時有缺損,古來如此。

為貴陽樓題撰樓名、樓聯的“蔡相爺”蔡新(1707~1799年)系福建漳浦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進士,授庶吉士、 翰林院編修、直上書房、翰林院侍講,累官內廷總師傅、兼理兵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禮部尚書兼理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國子監事務、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授太子太師。位高權重的“蔡相爺”,如何能與偏於一隅、平淡無奇的貴陽樓扯上關係呢?據當地傳說,蔡新與貴陽樓肇基者屬甥舅關係(據瞭解,蔡新母親姓林,故此說存疑),蔡新幼時常至平和舅家遊玩,對舅家感情頗深。乾隆己丑年,蔡新正在兵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任上,得悉舅家新樓落成,蔡新為之欣喜,乃提筆題寫樓名,並親撰樓聯一副,既頌讚貴陽樓為豪門貴族宅第,又勉勵舅家賴氏子孫科舉成名,群星聚成大文章。另據當地傳說,蔡新最初題寫的樓名並非“貴陽樓”而是“青陽樓”,但樓名勒石後,有朝臣宿敵向乾隆皇帝進讒,謂“青陽樓”與曾為唐僖宗避難行宮的蜀中“青羊宮”諧音,誣衊蔡新心存僭越犯上之意。乾隆皇帝遂差遣人馬前往查證。蔡新獲悉大驚,連夜囑人趕在查證之人到達之前將“青”字添加數筆,“青陽樓”遂成“貴陽樓”。此說法是否屬實,殊難求證。

與樓聯蘊意對應的是,貴陽樓賴氏果然文風鼎盛、人才迭出,據當地賴氏古譜記載,清代計有“一文兩武三舉人”之說,其中十六世賴長春於乾隆庚辰年(1760年,其時貴陽樓未建)恩科中式舉人第八名;十八世賴維金於乾隆甲寅年(1794年)恩科連捷中式舉人(武榜)第三十一名;十九世賴清俊則於道光乙酉年(1825年)中式舉人(武榜)第七名;另有秀才無數。故此,貴陽樓成為平和心田賴氏最為人文薈萃的房系(俗稱“猛人”)。可以印證的是,早年貴陽樓前曾豎有三副彰顯功名的旗杆石,至前幾年方被毀去,如今仍有半截旗杆石橫置於大門東側牆根下。

話說蔡新七十八歲高齡致仕歸鄉後,曾到貴陽樓舅家閒居。某日午後,蔡新於貴陽樓二樓瞭望臺上乘涼小憩,忽聞一陣鑼鼓聲響、號角齊鳴,起身遠望,卻見西邊棗樹下方位有一隊人馬沿驛道招搖而來。蔡新不解,何人如此張狂作態,豈非恣意擾民?身邊的貴陽樓主解釋道:“相爺有所不知,那是縣太爺下鄉出巡,向來都是鳴鑼開道、極盡排場的,可不像您貴為相爺卻向來行事低調,幾番來到貴陽樓都無人知曉。”蔡新聞言生怒,區區一個七品芝麻官出行竟然造出這般聲勢,這不是打著體察民情的幌子顯擺官威嗎?當即讓鄉民前去把出巡的縣太爺喚過來。鄉民哪敢呀,這縣太爺官銜雖小,也不是你一介鄉民能隨便呼叫的,蔡新想想也是,便讓一位膽大鄉民帶著一把乾隆皇帝御賜的摺扇前往。縣太爺總算有點見識,看到御賜摺扇,嚇得慌忙下轎,一路連跪帶爬來到貴陽樓前。蔡新當場將縣太爺訓斥得灰頭土臉,為表誠意,縣太爺誠惶誠恐擺下十二杯茶道歉,貴陽樓主在蔡新示意下喝了三杯道歉茶,次日縣太爺命人送來三擔白銀。蔡新笑說,你若把12杯茶都喝了,縣太爺怕不得要送12擔白銀過來。貴陽樓主驚得目瞪口呆。縣太爺送白銀道歉的故事不盡可信,但也映襯了蔡新行事低調、不事張揚的作風,符合人們抑惡揚善的道德準則,因而傳頌日久。

故事仍在坊間口口相傳,但貴陽樓終究破敗凋敝了。

農曆的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細雨飄蒙。我獨自一人再次踏訪貴陽樓遺址,路邊滿園柚子花開得正旺,空氣中飄散著絲絲縷縷柚花香氛,這是勤勞鄉民又一載豐收的希冀。我在闃寂無聲的貴陽樓內撐傘佇立,心緒久久難靜。閩西南土樓成千上萬,有銘刻樓名、樓聯者為數不多,由蔡新這樣位高權重的歷史人物題撰樓名、樓聯的土樓更是鳳毛麟角,就我所見,僅眼前的貴陽樓和位於平和縣崎嶺鄉山美社的南湖樓在列,這兩座均由蔡新題寫樓名的土樓肇建時間相距不過兩年。可嘆的是,南湖樓早在同治年間即被一把火燒成一片廢墟,如今僅有樓門遺存。這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的一種宿命?(本文源自《閩南日報》林曉文 文/供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