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975年吞併錫金,當時的大國美國和蘇聯為何視而不見?


錫金這個地方,說起來還真讓人覺得可憐,它是一個面積只有七千多平方千米的小國,人口六十萬左右,相當於我國的一個小規模城市,和印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歷史上的錫金和我國有著不小的淵源,原本是我國的一個附屬國,但是到了近代,我國飽受列強入侵,錫金也脫離了我國附屬國的身份,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在印度獨立之後,錫金也擺脫了英國人的控制。


1975年,在本來實現統一的基礎上,印度進一步擴張自己的疆域,對於這個僅僅70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國來說,印度輕而易舉的就佔領了,強行將錫金變成了印度的第22個邦。印度的這種野蠻行為一度遭到了世界人的唾罵,但依舊沒人去管。

有人會說當時的美國與蘇聯是唯二的超級大國,綜合實力強大,而且兩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從身份上來說,美蘇兩國有權力和責任管理這件事,他們為何會讓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呢?

首先,錫金這個國家並非聯合國成員國,不在聯合國管理之內,錫金人是藏族人的一支,之前是我國各王朝的附屬國同時,也是西藏地方勢力的附庸,受到了英國人的“保護”之後,錫金就改名了,改成了“英屬印度”,從名字上看已經和印度有聯繫了。


在二戰結束之後,錫金也沒有實現完全獨立,雖說錫金也是一個國家,卻受到了印度的控制,在外交上面沒有獨立可言,更別說讓錫金加入聯合國了。

在國際社會上沒有外交,就相當於沒有盟友,所以,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其他國家都不願意干預,更何況錫金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對美蘇兩國來說沒有什麼利用價值,與其幫助錫金,還不如個印度搞好關係會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利益。

其次,早在印度獨立之後,錫金就已經開始向印度靠攏了,說實話,錫金對印度還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賴性的。


英國人離開之後,就一直受到印度的保護,在印度決定吞併錫金之後,很快就接管了錫金國內的一切事宜,而且還是在沒有受到什麼阻撓的前提下,印度直接就以命令的態度要求錫金國會走了合法程序。這樣的情況,如果錫金對印度沒有很強的依賴的話,根本不可能實現。

最後,我們來看看美蘇兩國的本身原因,要說當年美蘇兩國為什麼沒有出面干涉,其中也有當時正處於冷戰時期的原因。

在整個亞洲,印度算是一大強國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比較大,所以,一直以來印度都是美蘇兩國爭取的對象。

美蘇兩國也知道,誰能夠爭取到印度,誰就更具備在南亞的話語權,不僅如此,將印度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還可以增強自己的陣營的實力。

總之,相比錫金,印度無論是從地位還是影響力來看,都是美蘇兩國不想得罪的,同樣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這也揭示了世界歷史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小國淪為大國炮灰的情況時常發生。


夏目歷史君


1975年印度才吞併錫金嗎?如果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印度在建國之後的兩三年內,基本就“吞併”了錫金。

為什麼這麼說呢?簡單來說就是錫金的軍事不能自主,外交不能自主,國王受到印度政府的“冊封”。

也就是說錫金在當時,幾乎只能算是印度的殖民地,毫無主權可言,就連外交權利都受制於人。

而蘇聯和美國,以及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沒有承認過這個小國,甚至都變相的承認了印度在南亞的霸權。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之下,華約和北約,都在世界各地搞對抗,都在搶奪對方的戰略空間。

此時的西歐國家,正在美國的幫助下,大力發展其本國工業和經濟。面對蘇聯所帶來的威脅,這些國家大多選擇了忍氣吞聲。

冷戰在六十年代,西歐國家幾乎從來沒有想過同蘇聯對抗,只有一個英國叫的最歡,沒辦法人家隔海相望。

而美國在意識形態等問題上,自然也是選擇了同蘇聯對抗,這個時候的世界,主要重心在西歐,也就是東德和西德。

也就是說此時的亞太地區、南亞地區,都不是各國關注的焦點,中東地區的話此時也沒有這麼複雜,至少中東國家的解放革命浪潮還沒有到來。

印度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控制了整個錫金。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注定了印度對於錫金的控制,註定不被西歐國家和蘇聯所重視。

而1962年印度捱打之後,正式吞併錫金的計劃被滯後。但是印度沒有放棄對錫金的控制,反而是變本加厲。

例如防止錫金同他國聯繫,並且增加了在錫金的兵力,還順便控制了錫金的王室。

當中東局勢突變,冷戰重心轉移的時候,印度意識到了南亞的戰略地位上升,於是乎印度開始了左右逢源。

由於石油資源造成的矛盾,中東地區和印度洋,成為了當時北約和華約的鬥爭前線,可以說是中東風雲,導致了印度獲得天賜良機。

蘇聯和美國都不斷拉攏印度,頻頻獻媚。意識到這是絕佳機會,印度立刻開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開始了“朝秦暮楚”之路。

這種左右逢源之下,印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並且這一期間,印度開始在國際事務中爭取更多的發言權。

到了1975年,印度在南亞已經是霸主地位,自信的說整個印度洋都是印度的利益所在,也正是在此期間,印度頻頻亮劍,每次亮劍,無一不是見血方歸。

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文章可以帶給大家生活一絲愜意!


小司馬遷論史


美國、蘇聯冷戰時是世界兩霸,打著“正義”“秩序”的旗號各種亂干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朝鮮想統一半島,美國帶領聯軍干預爆發朝鮮戰爭;北越想吞併南越,美國干預了,爆發了越南戰爭;薩達姆吞併科威特,美國看不慣,爆發了著名的海灣戰爭,甚至過了些年把伊拉克給滅了重建;卡扎菲亂畫領海線,然後也被美國帶領北約多次打擊滅了;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這次美國沒敢動粗,但美國和西方明確反對並經濟制裁直到現在!蘇聯也對外干預也不少,中東、拉美、亞洲無處不在起邪威之下。但是這裡唯獨有個例外,就是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整個過程印度暗箱操作,還武力鎮壓爆發了大的流血事件,這違背了美國式民主,也不符合蘇聯模式,但是美、蘇一反常態,兩個超級大國對其視而不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錫金面積不大,人口不多,資源不豐富也不富裕,人口一共才60餘萬,位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和中國之間,勢單力薄。但唯獨戰略地位對印度來說比較重要,錫金其南面是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只有20公里寬,從地圖上看這是印度中部和東部的咽喉走廊,印度一直擔心北方強大的敵人從這個地方南下,掐斷咽喉將印度分割成兩塊,這樣印度聯邦有被肢解的危險(印度肢解過東、西巴基斯坦),而且中國軍隊居高臨下,對印度威脅非常大!基於以上原因,印度希望吞併錫金保護自己的咽喉,印度的策略採用“溫水煮青蛙”,一步步將錫金變成自己保護國、聯繫邦,最後暗箱操作直接吞併,現在錫金早已成為了印度錫金邦了!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錫金是怎麼被印度吞併的?

印度利用暗箱操作吞併錫金“名義”上履行了各種法律程序,尤其是操縱了全民公投,錫金名義上是國民“投票”加入印度,印度尊重錫金人選擇的一個結果——這確實有這麼一回事!

錫金原本主體民族是信奉藏傳佛教說藏語方言的錫金族,王室來自該族。印度開始窺覬錫金後,還是一步一步的“溫水煮青蛙”的操作,首先是不斷的像錫金移民,將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印度人不斷移民到錫金(移民佔據錫金75%),這個過程相當漫長也無人察覺到印度的野心!於是這股勢力慢慢壯大、慢慢蠶食,這些人又在錫金傳播印度教徒,最後成功做大,完成這一步,印度吞併錫金便開始行動了!

首先利用印度教徒控制國民大會黨,發動全民公投要求加入印度,把錫金逼上絕路後,1974年6月20日11時,錫金民族黨在黨部大樓的頂層升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同時向全世界宣佈,錫金即日起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一切事物由中國負責,寄希望中國能出手干預。

當世界還在消化這個消息的時候,才過了1個小時,印度控制的國名大會黨又向世界宣佈:錫金議會表決通過《印錫合併》憲法修正案,錫金併入印度。

僅僅15分鐘,已經迫不及待的印度就宣佈:尊重“錫金人民正確的選擇!”

緊接著就是武力鎮壓開始,印度命令駐錫金的軍,開始武力剿滅反抗的民族黨人,戰鬥僅僅持續1個小時,勢單力薄的民族黨高層大部分被俘虜,傷亡5000多人,印度輕鬆掃除了擋在自己面前的第一塊絆腳石,整個過程完完全全都是印度操控,印度的國王也沒有發表一句話,因為他已經被印度軍隊控制了!

在印度慢慢消化和掌控了局勢後,1975年2月3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隨後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即今日的錫金邦;錫金王國滅亡,王室流落海外。

縱觀整個過程,名義上是錫金通過了“全民投票”加入印度,實則是印度在背後操控,人數居劣勢的原主體民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家操控著走完吞併的法律程序,無能為力也沒有任何辦法,從此印度已經從政治、經濟、內政、國和外交方面全面控制了錫金。

暗箱操控、武力鎮壓、流血事件樣樣齊全,為什麼世界其他國家不管?美國、蘇聯兩個超級霸王為什麼不管閒事了?聯合國為何不管?

印度獨立後認為自己是英國的“私生子”,一直以英屬印度的繼承者自居,而且當時還是“第三世界”領袖,是美國(北約)、蘇聯(華約)體系之外的第三極,也認為自己有稱為世界大國的天命!因此在外交處事原則學習蘇聯、美國的霸權主義那一套。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印度認為是背叛,建國後發動了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實際控制了孟加拉也是印度打通戰略走廊的一步棋。印度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南亞霸權秩序,1975年吞併錫金、1983年干涉毛里求斯、1980年代干涉斯里蘭卡、對尼泊爾、不丹執行武裝、經濟滲透,印度的觸角甚至延伸到了緬甸!

而當時的蘇聯和印度是鐵哥們,印度獨立後蘇聯幫助其建立起了蘇聯式經濟體制,目的是希望在印度洋得到印度的支持,印度也聲稱:“蘇聯可以在印度洋上任何位置保持海軍力量存在,只要他認為有必要。”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吃虧後,蘇聯開始執行大海軍計劃,印度洋是蘇聯最大短板,因此他需要印度的支持,甚至為了打開印度洋出海口,不惜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更何況當時的蘇聯和我們的關係異常緊張,因此蘇聯需要拉攏印度,一方面因為印度洋,另一方面希望用印度來對付或者牽制中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蘇聯對印度吞併錫金自然就視而不見了,更何況那個地方窮山惡水,對蘇聯也沒有任何利益。

而另一個霸王美國,首先美國是一個絕對的利益至上的國家(從建國到現在的國策都是美國優先政策),錫金作為內陸偏遠小國對美國沒有任何價值;第二蘇聯支持印度於是美國支持巴基斯坦,並在1955年-1965年提供給巴基斯坦很多軍事援助。然而美國逐漸發現巴鐵體量無法和印度想比,,多次印巴對抗也都輸給印度,因此美國開始拉攏印度;第三在南亞的很多關鍵問題上還得考慮印度意見,影響力是巴鐵無法比的,印度是當時公認的第三世界老大,影響力可不小!因此美國也對印度的醜惡行為默認了!

而當時唯一反對比較強烈的就是我們,但力不從心!那時候我們正處於特殊時期,自身內部矛盾有待解決,甚至內部穩定都存在問題,最終我們只是譴責印度,不承認錫金是印度領土,在地圖冊上仍然把錫金印成獨立主權國家!

至於世界其他國家,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都默認了,都想以此示好印度並拉攏過來,其他國家自然也都閉口不談,不願意趟這趟渾水,聯合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也不想得罪當時號稱“第三世界”老大的印度!沒有大國幫助的錫金就這麼悲哀被人吞併了,如今的錫金國王扔流落海外!

而在2003年後,作為利益交換,中國對錫金屬於印度的既成事實予以承認。


狼煙火燎


錫金位於中國、不丹、尼泊爾、印度的四面包圍之中,雖然本國資源不豐富,但處於四戰之地,當時印度的西里古裡走廊只有20公里的縱深,別國隨時可以出兵截斷走廊,將印度一分為二,令其首尾不得相顧。

基於以上原因,印度早就對錫金垂涎已久。不過剛開始,印度並沒有悍然發動對錫金的吞併戰爭,而是軟磨硬泡,一步步瓦解了錫金的反對勢力。


首先,印度向錫金大規模移民,錫金本土信奉藏傳佛教,大規模的印度移民帶來了印度的印度教,這些移民不斷傳播印度教的教義,不斷同化錫金的民族信仰。

其次,這些印度教徒逐漸控制了錫金國會,並且通過“公投”要求錫金整體加入印度。錫金的舊貴族民族黨再也坐不住了,於1974年6月20日宣佈錫金整體加入中國,並且升起了五星紅旗。

這件事給了印度口實,印度宣佈同意錫金人民“公投”加入印度的願望,並且武裝鎮壓錫金民族黨,戰鬥不到一小時,錫金就敗下陣來,民族黨被一窩端,死傷了近五千人。

1975年,印度基本消滅了錫金的反對勢力,然後通過國會廢黜了傀儡國王,就這樣,印度的狼子野心得以實現,如願以償的吞併了錫金。

讓人奇怪的是,美國作為世界的“和平使者”,不論是朝韓之戰,還是北越吞併南越,美國都是武力干涉,可為何印度吞併錫金不但美國不說話,就連蘇聯也裝聾作啞?

蘇聯由於那是和中國關係破裂,他把印度就看成了自己的“鐵哥們”,目的是想要得到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及對付共同的敵人——中國。因此蘇聯不但給予印度大量的援助,而且還希望他能做大做強,從而牽制中國,它好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而美國,剛開始他們看上了巴基斯坦,想扶持巴基斯坦打擊印度,從而和蘇聯爭奪印度洋的話語權。可後來美國發現,巴基斯坦實力始終不能和印度相比,而且巴基斯坦還和中國關係甚好。因此後來美國就調整了策略,開始拉攏印度,印度徘徊在蘇聯和美國中間,兩邊的好處都要,但又不得罪雙方。說到底,當時的美國和蘇聯處於“冷戰”的白熱化,他們都需要這個“第三世界”的大國印度的支持。


最終,美蘇都默認了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沒有做任何干涉,其他國家也都不想蹚渾水。只有中國,因為當時處於“十年內亂”時期,沒有精力去幹涉印度的吞併行為,只是對印度政府提出了強烈的譴責,並且不承認吞併的事實,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地圖還是把錫金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來看待的。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因為錫金對於美蘇而言都沒啥價值,美蘇也不願意為了這們一個彈丸之地去得罪印度

今天的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其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山脈南麓,面積7096平方公里,比上海大一點,今天的人口有60萬。在1975年之前,錫金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歷史上曾被稱之“哲孟雄”。(錫金地理位置)

1642年,也就是在清兵入關的前夕,來自西藏的貴族蓬楚格·納姆伽爾建立了錫金,因此錫金與西藏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此後隨著清軍對西藏的控制,錫金也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1700年位於尼泊爾的廓爾喀王朝入侵錫金,錫金國王逃往西藏躲避,中國西藏,在接到西藏地方政府的求援之後,清政府兩度出兵,將廓爾喀人驅逐出西藏和錫金,史稱“平定廓爾喀之戰”,這一戰也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

原本錫金準備在清軍的幫助下收復失地,但因為不丹趁機從背後偷襲,使得錫金雖然復國,還是丟掉了大片土地。

到19世紀初,拿下孟加拉地區的英國殖民者開始入侵錫金。1835年英軍強佔了錫金南部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在英軍的武力逼迫下,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88年,英國向錫金派駐行政專員,操控錫金內政外交。

1890年2月27日,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至此清朝承認了英國對錫金的控制。

不過英國並沒有正式吞併錫金,錫金依舊保持名義上的獨立,但是在英國控制時期,大量尼泊爾人進入錫金,成為當地的多數民族,徹底改變了錫金的人口結構,這為日後印度吞併錫金埋下了伏筆。

一戰後,在美國總統納爾遜的倡議下,英國政府也表示支持民族自決,英國當局把錫金政權交還給了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掌權後,開始了國家近代化改革。

1947年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獨立之後的印度就立即謀求在南亞地區的霸權,而南亞最為弱小的錫金則成為印度的盤中之餐。

早在1947年,印度就強迫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新德里將代替倫敦繼續向錫金派駐行政專員。由於在英國統治時期,大量信奉印度教的尼泊爾人湧入錫金,這些人都比較親印度,於是印度就在錫金國內扶植親印勢力。而在印度的教唆下,親印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政治改革,意圖推翻錫金國王的統治。

1949年6月,印度直接派兵進駐錫金,強行任命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次年,拉爾代表錫金與印度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的內政外交國防全面被印度控制。

面對印度的虎視眈眈,錫金國內的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爆發了數次反印遊行示威,但由於人口較少,錫金族和雷布查族被印度成功壓制。

1973年印度軍隊完全控制錫金全國,並進一步與錫金親印政府簽署《錫金協定》,按照這個協定條款,錫金已經在實質上併入印度。兩年之後,印度索性廢除了錫金國王,並在當地搞了一個“全民公投”,正式將錫金變成了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海外,到1982年病逝於美國。(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

錫金作為一個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被印度一步步的吞併,在此期間美蘇竟然沒有做出一絲反應,而在事後美蘇也很快承認了印度吞併錫金的現實,實在是有悖於兩國整天宣傳的正義之道。

其實印度早在獨立之初就備受美蘇兩國的拉攏,當年印度能夠順利獨立,美國是功不可沒的。二戰後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削弱英國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一直公開支持印度獨立,並在印度獨立後迅速與之建交。

而印度雖然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在獨立初期卻是走的社會主義路線,因此也頗受蘇聯歡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赫魯曉夫政府就曾大規模援助印度工業化,今天印度的工業基礎都是當年在蘇聯的幫助下完成的。(赫魯曉夫和尼赫魯)

印度之所以受到美蘇兩國的青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這裡遠離歐洲和北美,對美國和蘇聯都構不成威脅。並且印度還與某東亞大國接壤,是美蘇維持亞太平衡的重要棋子,因此備受美蘇的籠絡,而對於印度的擴張行為,美蘇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願意為了錫金一個彈丸之地去得罪印度。


千佛山車神


這個主要是印度當時選擇的時機太好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美蘇兩國正處於冷戰高峰期,由於印度特殊的戰略位置和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所以美蘇都在極力拉攏印度。而錫金不過是個內陸小國,沒有任何戰略和經濟價值,美蘇兩國自然不會甘願得罪印度而幫錫金。況且當時印度已經完全控制了錫金的內政、外交大全,印軍也已經全面控制住了錫金國土,不是吞併,也是事實上的吞併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錫金被印度正式吞併的前一個月裡,向我國發出一百多封電函,請求中國援助錫金,抵抗印度的強力吞併。並在最後時刻,宣佈無條件加入中國,錫金一切權利歸屬中國,並掛出了五星紅旗。可僅僅幾個小時後,印軍就佔領了議會大樓,錫金亡國,錫金王室流亡美國。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文革時期,國家經濟瀕臨崩潰,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處於敵對狀態,根本抽不出精力去幹涉這個喜馬拉雅山南麓小國的事務,面對印度的非法吞併,也只是象徵性的發表了譴責,表示不承認錫金是印度領土。之後不了了之,再也沒有下文。

直到2003年,中國與印度達成協議,中國承認錫金為印度領土。至此,世界上再也沒有國家承認錫金為獨立國家了,錫金徹底消失於世界地圖。不過,時至今日錫金王室成員依然在默默 的抗爭。


史海沉沉


導讀:有兩句話可以概況錫金被印度吞併時美蘇兩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情況。第一句是弱國無外交;第二句是現在常說的你如果被利用也證明你有價值。錫金被吞併前太弱了:面積只有7100平方公里,人口61.06萬的佛系國家。弱到對美蘇沒啥感覺;因為錫金地理位置敏感且面積太小,就決定了對美蘇這樣的世界超級大國木有絲毫的利用價值。因此錫金被吞併時的呼籲美蘇也只能是充耳不聞了。


背景分析:

其實錫金對印度的作用遠遠大於美蘇兩國,印度版圖通過西里古裡走廊與東北的領土相連。況且東北領土中的有獨立傾向很強,所以印度對狹窄的只有20幾公里的西里古裡走廊非常在意。因為一旦走廊被切斷,整個印度東北部領土就有缺失的風險。所以印度對錫金的戰略地位非常渴望,一旦吞併錫金就會避免北方大國的突然南下的風險;自身的安全性會提高很多(這純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為自己是這種人別人也是這種人)。



在錫金被印度貪婪有序的吞併的情況下美蘇兩國坐視不見

其實我們都知道,印度古代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英國殖民之前分佈著大大小小很多邦。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印度更多的是一個地理名稱。所以現在的印度能夠作為統一的國家出現在某種意義上還多虧了英國。

但是也正是英國的對印度的殖民佔領後逐漸蠶食入侵或者以保護國的形式介入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的事物。錫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內政:二戰後,英國由於實力下降,加上民族意識的覺醒無法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印度、不丹、尼泊爾先後獨立。在1950年印度強制錫金簽訂條約成為錫金的保護國,也就是說從尼赫魯時代印度就有擴張的野心。隨後印度就開始逐漸向錫金移民,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印度裔已經在錫金佔據了人口的多數。

錫金王室也知道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所以希望能恢復錫金主權國家帝位廢除印錫條約。印度於發兵全面接管錫金並軟禁錫金國王。1975年的4月,在印度監督下,錫金97.5%的人支持併入印度。其實這個公投就是個形式,前文已經說過了印度通過移民的形式已經讓印度裔佔據當地人口的絕大多數。

也許對於美蘇來說,錫金的存在與否與他們的利益沒有絲毫關係所以可以用是對方所謂“內政”的理由不去幹涉吧。


美蘇爭奪印度洋的影響力

印度獨立以後逐漸作為一股重要力量登上世界舞臺。印度國土深入印度洋,龐大的人口和重要的戰略位置讓美蘇爭霸的時代都不會放棄對印度的拉攏。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開始拉攏越南對抗美國;在印巴戰爭中支持印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和印度是在蜜月期根本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錫金去幹涉印度的吞併行為。而美國隨著尼克松訪華簽署«上海公報»後中美關係解凍後,美國也不會刻意的針對印度。

畢竟為著這沒有任何利益的錫金沒有理由去和印度硬扛,還是那句話錫金對美國來說連利用的價值都沒有。 所以趁這個時機,印度吞併了錫金。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這個問題讓美蘇兩國都很不高興,好像他們得了白內障一樣,事實上雖然錫金位置偏遠,但印度在1975年吞併錫金的一舉一動美蘇兩國都洞若觀火,瞭如指掌。

而兩個超級大國最終都選擇“視而不見”,是因為錫金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太微不足道了,其價值小到根本就沒有干預的動力。

今天的印度錫金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人口61萬,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對印度抵禦北方大國的衝擊、保證西古裡走廊的安全至關重要,但對於美蘇而言價值幾乎為零。

1947年,在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無力維持在印度的統治,被殖民200多年的印度終於獲得獨立。

但獨立後的印度卻得了“斯德哥爾摩症”,不僅對奴役自己200多年的英國殖民者沒有一絲痛恨,反而對其殖民歷史感恩戴德。更可怕的是,獨立後的印度儼然以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在英國人走後繼續在南亞次大陸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雄心勃勃,“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默默無聞”。正是在這樣的信念下,獨立後的印度雄心勃勃,頻繁地在世界上刷存在感和影響力。

因為尼赫魯的四處奔走,特別是承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發起“不結盟運動”後,印度逐漸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

但此時的尼赫魯並不滿足,他想要的,是印度在亞洲的霸權,於是印度開始了咄咄逼人的擴張。

除了和宿敵巴基斯坦進行多次戰爭,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印度還對周邊的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進行蠶食,不斷施加影響力。

1954年開始,印度利用歷史上中印邊境沒有固定邊界線的漏洞,不斷蠶食我國領土,公然叫囂麥克馬洪線合法,中印雙方的衝突不斷加劇。

1962年,忍無可忍的我國對印度的入侵展開猛烈反擊,不可一世的印度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印度喪權失地,解放軍進入印度平原,印度舉國震驚。

在極端危險的局面下,走投無路的尼赫魯要求美國參戰,公然違背不結盟原則,印度從第三世界領袖的寶座上徹底跌落,淪為世界的笑柄。

不過因為我國自然災害的嚴峻國情,對印作戰只侷限在懲罰階段。但此戰卻徹底改變了印度,從此印度處處以北方大國作為假想敵。

為了抵禦北方大國的衝擊,印度除了鞏固對藏南地區的非法佔領,保持一支多達15萬人的山地作戰部隊,還不斷蠶食山前國家土地,增加所謂的戰略縱深。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錫金成為印度的目標。

從60年代開始,印度強迫錫金開放國境,允許印度人移民,於是大量印度人湧入錫金,人口比例迅速提升。到1975年印度操縱錫金公投時,人數佔優的印度人已經代表了錫金人的意願,錫金無力迴天。

在亡國前夕,錫金民族黨試圖採用加入北方大國的方式挽救錫金,可惜由於北方大國特殊時期的國情,對錫金的遭遇愛莫能助。

而因為錫金地處北方大國邊緣的特殊位置,使得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不敢輕易干預,畢竟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的慘敗殷鑑不遠。而此時的北方大國由於國情特殊,根本無力干預錫金事務,因此錫金最終被印度“接納”,錫金王室流亡海外。

不過從北方大國角度來看,錫金的戰略價值確實不高,尤其是相比於東部的藏南和西部的阿克賽欽而言,所以北方大國未加干預。

但此舉的國際影響太壞,尤其是讓尼泊爾和不丹看在眼裡,如果持續不作為,接下來兩國的命運更加撲朔迷離,所以我國才瘋狂進行青藏鐵路建設,並將鐵路線一路向喜馬拉雅山延伸。

所以,錫金被國際社會“拋棄”,本質上還是因為價值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2003年以前,中國的鄰國原本有15個國家,自從2003年10月8日起,我國的鄰國變成了14個,因為,原來的錫金王國已經從中國的版圖上變成了印度錫金邦。

1949年6月初,印度政府派兵進駐錫金;1950年,錫金的軍事、經濟、外交皆由印度保護;1974年9月,印度憲法再次修訂,規定錫金成為印度邦;1975年4月,錫金徹底被印度吞併,成為了印度錫金邦。這一時期,中國一直沒有承認印度吞併的合法性,但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蘇聯,卻對印度吞併錫金這件事視而不見,這到底是為何呢?

美蘇冷戰

首先,印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時期,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對於印度的援助,讓印度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冷戰紅利”。美國對印度施以援手,完全是為了遏制蘇聯,防止社會主義影響擴展,所以,這個時候的美國,不可能去插手印度內部問題,它所要做的是將印度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將印度變成自己對立陣營的敵人。

至於蘇聯採取的也是這種戰略手段,1971年至1981年,蘇聯為了擴張自己的陣營,與印度、越南等12個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正是因為這份條約的簽訂,印度竟然藉助蘇聯勢力,軍事入侵巴基斯坦、錫金等國,自然,為了拉攏印度,蘇聯對於印度的吞併行為視而不見。

錫金國

其次,當時的印度有一定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印度獨立以後,奉行中立主義外交,隨後發展成不結盟政策。這種外交政策讓印度在美蘇大國爭奪戰中保持平衡,並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地位。

在印度不結盟政策提出的初期,美蘇兩國對於這個第三世界國家相當蔑視,然而,隨著兩大軍事集團對峙進入白熱化,印度所奉行的這種外交政策,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一些弱小國家也紛紛效仿,這時美蘇兩國都想將印度爭取入自己陣營之中。

錫金邦

隨後,兩個國家先後對印度進行了經濟、軍事援助,在這個階段中,印度重工業飛速發展,甚至讓印度成為了世界格局中的“第三種勢力”首腦。這樣一來,印度既沒有捲入冷戰之中,同時又以左右逢源的態度獲得各方面的援助,迅速增長實力的印度,已經成為了次大陸霸主。

隨後,和實力一起膨脹的,還有印度的野心,印度政府所推行的“大印度聯邦”計劃,讓印度在處理鄰國關係時,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手段,比如印巴戰爭等,這些都將印度推上了南亞地區霸權地位。由於美蘇冷戰處於白熱化時期,雙方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任何一個盟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對印度這樣的一個地區霸權國家,他們也必須做出必要的讓步,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視而不見。

錫金城市景觀

最後,錫金是否被印度吞併,對於美蘇而言並不重要,甚至對於整個國際社會而言都沒有太大影響。早在1974年,錫金民族黨積極謀求國際社會干涉,甚至以謀求中國干涉。然而,當時的中國自顧不暇,對於印度的行為只能夠發表一些強硬的譴責聲明,無法為錫金提供政治、軍事援助。國際社會對於這個彈丸小國,早已經默認它屬於印度邦的一部分,美蘇視而不見也就在情理之中。


鳶飛九天201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這樣的感覺,我國總是遭到歐美各國的針對,而印度則是左右逢源和大部分的西方國家都能夠友好的相處。他們的技術對印度開放,武器也賣給印度。

難道就是因為歐美國家是資本主義,而我國是社會主義的原因嗎?除去政治形態的問題,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國自發展起就決定做一個不受人約束各方面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無論是武器還是民用品都要求能夠有獨立的生產鏈,現如今也做到了。

印度不同他們很多的東西都是依賴歐美國家,包括武器印度連完整的武器生產線都沒有。他們只能夠通過不斷的購買他們的武器,才能夠維持自己的國防需求。

這種狀況自從上個世紀已經開始了,對於印度這種容易受控制又有錢的財主誰會不喜歡呢?

人都是喜歡錢,對於不斷給他們送錢的印度他們當然是歡迎的。美國和蘇聯都和印度有利益關係,印度吞併錫金並不影響他們的利益他們也沒有這個必要進行干涉。

利益至上

印度自從建國開始就不斷地對錫金進行滲透,錫金的外交還有政治可以說都完全被印度控制了。這種情況蘇聯和美國是早就知道了的,他們想必也能夠猜到錫金早晚有一天會被印度所吞併。可是他們都默契的選擇了無視,這是為什麼?

先來說說為什麼蘇聯不管的原因,自從印度建國開始就和蘇聯的關係就不錯。蘇聯更是對印度進行了長達30年的援助,比援助我國的時間還要久。


蘇聯似乎早已意識到我國是一個難以控制的國家,所以對我們的援助還有技術支持都會選擇留一手。同時還扶持我國周邊的國家,隱隱形成一種牽制的作用。

印度與蘇聯還沒有邊界等歷史問題,不像我國與蘇聯有大面積的邊境線容易產生一些摩擦。早在二戰時期的時候蘇聯早就看透了這個問題,他們為此還暗中幫助外蒙古獨立。為的就是怕將來發生衝突,能夠有一層緩衝線。

美國不管的原因是當時正在和蘇聯進行冷戰,印度和蘇聯的關係本身就不錯。若是美國進行干預,很有可能會把印度完全推向蘇聯那一邊的陣營。為了一個小國把印度推向另一個陣營,這種情況是美國不想看到的。

錫金自身的問題

弱小有時候本身就是一種罪,自己不夠強大怎麼能夠奢望別人來幫助自己?錫金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國家小容易沒有安全感就想著想要尋求大國的幫助。在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錫金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在錫金建國之後他本來有一次可以自己選擇的機會,只是被他們自己錯過了。為了尋求庇護,錫金選擇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



當時剛獨立不久的錫金沒有選擇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建立外交關係,而是選擇了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在他們成為印度保護國的那一刻,就應該想到早晚有一天會被印度控制。一步錯步步錯,錫金被印度吞併是難以避免的。

而當時唯一能夠幫助錫金的國家就是他們北方的大國,只可惜當時我國正處於自然災害極為嚴重的幾年,想要幫助錫金也是有心無力。

沒有其他國家的幫助,錫金只是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國家。想要對抗印度,這是非常困難的。

在印度吞併錫金之後怕錫金鬧獨立,給了當地錫金人民非常高的福利待遇。錫金的生活水平比孟加拉的生活水平還要高,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鬧獨立了。

能夠幫助錫金的國家要麼有心無力要麼選擇視而不見,現在的錫金已經完全沒有復國的希望了。

蘇美對印度吞併錫金視而不見的原因是他們都想要拉攏印度,而且錫金和他們沒有任何的關係,被吞併了也影響不到他們的利益所以這兩國選擇了無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