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鬧離婚,教皇:我們不同意,竟然改變了英國曆史

亨利八世鬧離婚,教皇:我們不同意,竟然改變了英國曆史

01

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最近十分鬱悶,這位曾經風姿綽約的都鐸王朝第二位君主也沒有躲過“中年油膩危機”,摸著自己的啤酒肚發愁。當然了,人家並不是因為這件事著急上火。亨利八世都快不惑之年了,連個兒子都沒有,他與皇后凱瑟琳曾生育過很多孩子,但只有瑪麗公主活了下來,可英格蘭在此之前並沒有女王臨朝的先例,更要命的是,瑪麗公主此時已經和法國聯姻,要是亨利八世還沒有個男性繼承人,那在不久的將來英格蘭不就成法國的海外行省了嘛!不行,這種事情絕對不能發生。

亨利八世想到了他的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好像更加鬱悶了。凱瑟琳比亨利大了6歲,早就過了生育孩子的黃金年齡,而且歐洲女人普遍老得比較快,凱瑟琳人老珠黃,當然留不住丈夫的心。還有一點最為嚴重,凱瑟琳曾經是亨利八世的哥哥,王子亞瑟的妻子。誰想亞瑟死的有點早,而當時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又捨不得凱瑟琳從西班牙帶來的鉅額嫁妝,就讓亨利八世與自己的寡嫂成親。

按照天主教的風俗,弟弟娶兄長之妻是受到詛咒的:“人若娶弟兄之妻,這本是汙穢的事……二人必無子女。”(《聖經 • 舊約 •利未記》

此時的亨利,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也在想自己無男嗣,是不是因為違背了《聖經》……他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安妮博林,這位亨利八世的新寵,年輕貌美,曾經是凱瑟琳皇后的侍女。想到她,亨利八世的心情稍微好了一點,因為安妮懷孕了。經過縝密的考量,亨利八世決定了:老子要離婚!然後迎娶安妮博林為新皇后!

亨利八世鬧離婚,教皇:我們不同意,竟然改變了英國曆史

02

這種事要是擱在咱們國家古代,哪還用得著費那麼大勁,皇帝有個三宮六院不是很正常嘛,幹嘛還非得離婚再娶呢?那是因為人家《聖經》裡說了:我們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就是一夫一妻。所以,在歐洲,無論身份多尊貴的男子,一生只能有一個合法伴侶。

有了離婚的想法,亨利八世馬上行動起來,派人去羅馬天主教會,申請批准國王的離婚請求。

教皇克萊芒七世知道了以後,選擇了無情拒絕。理由很簡單,亨利八世要和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這凱瑟琳是什麼人,她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這查理五世前不久剛剛洗劫了羅馬,高高在上的教皇克萊芒七世成了查理的階下囚。這一份離婚申請就像個燙手山芋,教皇碰都不敢碰,硬是把這場離婚案拖了兩年多。

可鐵了心要離婚的亨利八世哪管得了這麼多,憑什麼你教會不讓我離我就不離?難道我一個國王都不能實現婚姻自由嗎?失去耐性的亨利八世宣稱“哪怕教皇開除我一萬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國王證明,教皇的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

他與議會中的改革派聯手,以議會法的形式宣佈:英國教會不再接受羅馬教廷的管轄。這樣國王就可以控制英國教會來處理自己離婚的案子啦!1534年英議會頒佈了《至尊法案》,公開宣佈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一切關係,英國教徒必須宣誓服從國王的權威,尊英王為“英國教會和教士的唯一最高元首和保護者”。亨利八世還解散了修道院,把教產拍賣給了寵臣近親,製造了一批新的階層,即“新貴”。直接推動了圈地運動的發生,以及英國原始資本的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繁榮發展。

亨利八世鬧離婚,教皇:我們不同意,竟然改變了英國曆史

與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相比,英國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顯然溫和許多,但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那些保守的天主教徒強烈反對,為此,亨利八世還殺了不少的人。也難怪美國HBO熱門劇集《都鐸王朝》和《金色年代》的劇作者邁克爾 •赫斯特這樣評價:“亨利因為愛上了一個女人而毀了英國的歷史。”

亨利八世的離婚案確確實實推動了英國曆史的進步,但它也僅僅算得上是一根“導火索”,單單憑藉國王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足以撼動天主教的根深蒂固,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國與天主教的矛盾由來已久:

13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時,英格蘭政教衝突達到頂峰,他發展了教會法學家的“兩把刀”理論:國王不能和教皇相比,教皇猶如太陽,世俗君主猶如月亮,月亮之所以明亮,是藉助於照耀人間的太陽。英王約翰簽署《大憲章》,也象徵著世俗權力向教會的妥協。

這個時候的王權、貴族、市民還沒有擰成一股繩來對抗天主教會。13世紀,英格蘭教會反對羅馬教廷搜刮錢財以及英格蘭主教爭取任命牧師權的活動此起彼伏,這是英格蘭民族意識形成的開始。

但是任何活動都要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英國著名的神學家威克里夫就曾提出過“神恩統治論”,認為“上帝將恩寵賜給所喜愛者,並在人出生前就預定存在永生,每個人會失之永生,或因得救而得永生”。他的主張可以概括為“取消修士、取消高級教士、取消羅馬教廷,一言以蔽之,就是教會中一切糟蹋錢的事情”。這種觀點極其符合當時市民和王室的心理,受到了廣泛歡迎。再加之羅拉德派教徒在社會下層不懈的努力,更加深了英格蘭的民族意識。

宗教改革另一成功的社會因素自然就是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開始融合,貴族們“圈地養羊”,手工工場開始興起,經過中世紀黑暗的部分農奴重新獲得自由,他們要麼在大農場做工,要麼給小手工業主打工,鄉紳的數量也大大增加。這群依靠手工業、商業而富裕起來的市民階層,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猶豫地選擇和國王站在同一條反對教會的道路上。

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國與國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君主們沒有所謂大一統的觀念,民族意識並不強烈。而英國,獨特的海島地貌造就了它比歐洲大陸更強的國家意識,在經過紅白玫瑰戰爭、百合獅子的百年戰爭之後,英國的民族意識越來越強,反對天主教壓迫的力量更是壯大了起來。

英國這場宗教改革自亨利八世開始,經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這曲折而漫長的過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打下來堅實的基礎,這是英格蘭民族意識的覺醒。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