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羅盤:正針與縫針(原創)

在三合羅盤中,有正針、縫針、中針三層,其用法自其創立以來便存在爭議,另大家無所適從。許多名家也對三盤的原理和用法進行了探究和闡述,但終不能讓人信服,莫衷一是。本文借用現代地磁學有關知識,也作一家之言。

也談羅盤:正針與縫針(原創)

一、先賢之論

1.徐善繼、徐善述:以臬為準可也

“子午正針理也,壬子丙午縫針其妄也……公劉遷豳面相陰陽,周公營洛而測景,衛文徙楚丘而揆日,此其矩矣。故《詩》曰“揆之以日”,又曰“既景乃岡”。……奈何針所指,較於臬而偏丙,不相符合。是聖人又變而通之,立內外二盤,以針所指當子午之正,因名之曰正針;臬所測當壬子丙午兩縫之間,因名之曰縫針。此所以有內盤、外盤、正針、縫針之不同耳。

……至為調停之說者,曰用正針以格來龍,用縫針以扦坐向,用三七、二八以消納砂水。其詩曰:“先將子午定來岡,次把中針來較量。更加三七與二八,莫與時師競短長。”此曲誑四針之巧而已,針何異用於是耶!外此復有所謂測天用正針,測地用縫針;格龍穴以內盤,定砂水以外盤之說。不知地附於天,而所測不能以有異。

龍穴砂水俱一理,而方位何以有內外之殊?蓋天之氣與地之氣常略參差,故南北之位,陰陽之會,不能恰然齊一。是以針之所指,與臬之所測,亦有異也。天地之氣,陽生於子中,極子午。自子至丙,東南司陽。陰始於午中,極於子中。自午至壬,西北司陰。浮針所指,即陰陽大分界。偏於壬丙者,針之泊於氣耳。臬測以景,針以氣,故不能符。……夫天地之氣不能恰然齊。天之氣在於子午之中,地之氣在壬子丙午之中。”……由是觀之,即上古而言,臬之所測合焉而不差。自後世而論,廖董諸人用之而有驗。

上文摘自《地理人子須知》,在文中徐氏兄弟提到,開始他一直認為“正針為理,縫針為妄”,經過世外高人趙大師的點撥,並重新研讀吳景鸞、廖金精、傅伯通、董德彰等所著之書,複驗他們所下課驗名墓,才恍然大悟。他們在上文中提出了以下觀點:(1)以縫針(臬所指)為是,以正針(針所指)為偏;(2)正針縫針的差別是由天地之氣引起的,針受地氣影響偏向(外盤的)壬子丙午之中(其實是受磁偏角的影響);(3)臬所指為天地南北之位,針所指乃陰陽之界;(4)龍穴砂水都用縫針來測量,是經廖金精、董德彰等先賢驗證而準確的;(5)正針格龍、縫針立向、三七二八消納砂水、測天正針、測地縫針等說法都是錯誤的。按徐氏兄弟的說法,使用羅盤時,如果用針對準內盤子午線測量時,需要用縫針來校準真實的方位,即使用外盤的二十四山來定方位。另外,在文中,徐氏並沒有提賴盤中針一說。作者所處時代為明朝萬曆年間,與徐之鏌基本是同時代人。故意不提中針一說,估計是認為其創立沒有什麼道理,不值一提吧。

2.徐之鏌:獨決於一正針

在《羅經頂門針》書中,徐之鏌認為,“故予所定羅經之式,其用以格龍,則獨主正針;其或用以佐立向挨加之法,則兼楊公之縫針,而不及於賴有以也。”他用陰陽消長的理論來解釋正針縫針的緣由,以賴公中針因其不符合陰陽理論而棄之不用。他主推“獨決於一正針”,因為楊賴縫針“各有偏處,難以從一”,而正針合乎後天八卦和先天十二支宮位,並引用《玉髓經子午論髓》作註腳。徐之鏌乃明朝一堪輿大家,其認為“羅經闡理氣之宗,古今本無二理,亦無殊氣,宜其百世之同制千聖之同法”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卻不知道古人先是用臬影來定向,指南針只是到了唐朝才出現的,“製法”截然不同,怎可一針貫今古呢。由於對正縫二針的緣由缺乏正確的認識,也變成了徐氏所謂之“夏蟲”。

3.葉九升:善羅經者,即持一正針

葉九升,清初堪輿大師,“凡一切五行書,閱目即能解,對真偽必辯並窮理推原”。在其所著的《羅經撥霧集》中,認為:“天體左旋五行順序,故背北面東,以言氣則西為先而東為後,天氣先至地氣後至,地理龍氣為先,穴向為後,故用先至之氣辯龍,後至之氣坐穴分金,以附天地之氣。此三針三盤之用也。仰觀而北極斜居西北,測泉而日影倚於西南,中縫兩針非憑空無據而設”。因此,葉認為正針從地紀而用於立向,楊公縫針源自日影而用於明分金之位,天紀子偏西北故中針以明天紀之位而用於格龍。當然葉氏也是主張只用地盤一層來辯龍立向坐穴消納的。認為正針坐穴忌正中有煞,而取偏側氣薄,輔用楊公縫針來兼左兼右,定分金五行;正針格龍輔以中針來辨龍之純雜美惡。

葉氏注意到北極星並未居於天球的正北,而是“斜居西北”,並將之作為賴公立中針的理由。(也有人認為賴公創立中針人盤的理由是他看到指南針當時不是唐朝時的偏東而是偏西7.5度)。其實,古人只是將距天球北極最近的一顆心命名為北極星。由於地軸在週期性緩慢擺動,天球的北極也在週期性變動,因而北極星是不斷變化的,位置在變,星也會變換,每隔25800年循環一次。15000年前曾是織女星,4000年前是右樞(天龍座α星),到公元前1000年,是北極二(小熊座β星,也叫帝星,紫微星),隋唐時期變成了北極五,明清時期至今才是勾陳一。由此看來,用賴公的中針所測的天氣也成了空穴來風了。葉氏主張只用正針,認為楊公賴公創立縫針中針的理由只是“初學不便而作縫針以明之”,估計是窮理推原後發現了“大道至簡”吧。

二、風水定向為何只用正針

徐氏兄弟主張縫針的理由也非常充分,為何徐之鏌、葉九升還主張只用正針呢?其實,估計很多風水先生在實踐中也發現了縫針、中針無用也不合理,而唯有正針才反覆被實踐證明是準確的。風水定向本應以地球的方位為主,古今本無二理宜百世同制,原來用日影可以很準確地測出東南西北,指南針發明之後,通過縫針也可以很好的校準地球的方位,於是廖吳傅董諸人用之有驗。但是磁偏角確是不斷在變化的,而且不同地方的角度也不一樣。

地磁極是接近地球南極和北極的,但並不重合。目前磁北極在北緯72度、東經150度處,距地球北極大約相差1500公里。地球的磁場是在不斷變化的,首先表現為磁場的向西漂移,0度磁偏線與赤道的交點,近400年來已西移95度。其次磁場強度也在穩定衰減,近百年來衰減了5%,如果照此下去,大約在2千年後消失。另外磁極也在移動,磁北極的緯度逐年增加0.004度,經度每年向西增加0.007度。

磁偏角變化的規律如下:

1.不同的地方地磁偏角也不同;

2.所在位置的經線與磁極所在經線相差越大,磁偏角越大;同一經線上,緯度越大,磁偏角越大;

3.正常情況下,我國磁偏角最大可達11度,一般情況為2-3度,表現為指南針偏東;

4.東經25度地區,磁偏角在1-2度之間;北緯25度以上地區,磁偏角大於2度;若在西經低緯度地區,磁偏角是5-20度;西經45度以上,磁偏角為25-50度。

也談羅盤:正針與縫針(原創)

由此可見,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指南針偏東1-3度左右,所以用偏7.5度的縫針來校準誤差反而更大了,這就是明清以來大部分風水大師情定正針的緣由了。

三.我國各地磁偏角(備查)

地名-磁偏角:

漠河11°00' w

齊齊哈爾9°54'w

哈爾濱9°39'w

長春8°53'w

滿洲里8°40'w

瀋陽7°44'w

旅順6°35'w

北京5°50'w

天津5°30'w

濟南5°01'w

呼和浩特4°36'w

徐州4°27'w

上海4°26'w

太原4°11'w

包頭4°03'w

南京4°00'w

合肥3°52'w

鄭州3°50'w

杭州3°50'w

許昌3°40'w

九江3°03'w

武漢2°54'w

南昌2°48'w

銀川2°35'w

臺北2°32'w

西安2°29'w

長沙2°14'w

贛州2°01'w

衡陽1°56'w

廈門1°50'w

蘭州1°44'w

重慶1°34'w

遵義1°26'w

西寧1°22'w

桂林1°22'w

貴陽1°17'w

成都1°16'w

廣州1°09'w

柳州1°08'w

東沙群島1°05'w

昆明1°00'w

南寧0°50'w

湛江0°44'w

憑祥0°39'w

海口0°29'w

拉薩0°21'w

珠穆朗瑪0°19'w

西沙群島0°10'w

曾母暗沙0°24'e

南沙群島0°35'e

烏魯木齊2°44'e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