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孝道與為政的關係,如何利用孝道服務職場

論語《為政》篇:孝道與為政的關係,如何利用孝道服務職場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一節其實是前面“為政以德”的引申發揮,把中國文化裡面孝道的精神,擴充到待人處事上面,中國自古以來,大政 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據這一點培養出來的。

孟懿子不是孔子的學生,而是介於學生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他是魯國的大夫,而孔子的地位也非常特殊,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人物。孟懿子來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只說“不要違背”。根據兩人的身份,再看這句話,似乎有些滑頭了,不要違背什麼呢?沒有下文,是個非常奇怪的回答。

接下來是短劇一樣的談話。樊遲是孔子學生,小孔子三十六歲。孟懿子剛剛來拜訪孔子,並請教什麼是孝道這個問題,一會兒孔子出門了,樊遲駕車,在途中孔子和學生談起話來(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隨時隨地的)。孔子告訴樊遲,孟孫問我什麼叫作孝,我答覆他不要違背。樊遲在前面駕車,靜靜地,老師自言自語地告訴他這個事。樊遲一聽,回頭問老師:“老師,您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跟我們現在的疑問一樣,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

於是孔子說,沒什麼,很簡單,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孝敬他——“事之以禮”。這禮,包括生活上的照應、愛護。“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中這些禮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絕對不是狹義的禮貌的禮,那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與為政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把這問題放放,看看下一段孟武伯問孝後再一起來研究。

論語《為政》篇:孝道與為政的關係,如何利用孝道服務職場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是誰呢?就是上面講的孟懿子的兒子,是個世家公子哥。其實父子倆不是在同一天問的,但編書的孔子的學生們把他們湊一塊了。孔子回答兩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孔子回答孟武伯,這句話就是說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我們要去體會這種心境。

孔子這個回答太妙了!這句話,我們要這樣說,這個問題只有做父母的人才能真體會出來。這種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裡錢又不夠,小孩病了,坐在辦公室裡,內心著急,又不敢走開,可是心裡一直記掛著。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對孟武伯就是說,對父母能像對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這兩段話都是大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經常講孝道,尤其儒家更講孝道。《孝經》中說什麼樣子才是孝呢?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之人,謂之大孝。為 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來為 政,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公務人員是人們公僕的道理是一樣的。唐宋以後的論調“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因此,孔子回答孟懿子的話不同,孟懿子是從政的人,孔子相當尊敬孟懿子,答話也比較含蓄,只說不要違背,不要違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須大孝於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個人而言,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麼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換句話說,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將來一定當 政的。我們讀過歷史的都知道,最怕世家公子不懂民間疾苦。所以,為 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間疾苦,知道中下層老百姓的苦痛在哪裡。所以愛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瞭解子女一樣,你將來從 政,必須記住這個道理。當世家公子不知道民間疾苦往往是失敗的,就會鬧出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除了帝王政 治以外,我們做任何一個主管,對於大小事情都應該知道,尤其對於下層的事務,更不能馬虎。

論語《為政》篇:孝道與為政的關係,如何利用孝道服務職場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裡子游問孝,孔子說的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父母,有飯給他們吃,每個月給點錢就是孝了。飼養一條狗,一匹馬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還把狗呀馬呀當作家人一樣照顧得很好,所以,光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養馬。

這裡我們看出來,孔子對學生講孝道與答覆從 政者講孝道是完全兩樣的,所以證明之前的答覆他都是隱語。

論語《為政》篇:孝道與為政的關係,如何利用孝道服務職場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是色難呢?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做事,接手過來自己做,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

替長輩做了事,給了長輩吃好吃的,不一定就是孝,為什麼呢?態度很重要。比如我們下班時,覺得累得要命,而父母躺著休息還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倒是倒了,但端過去的時候沒好臉色沒好語氣沒好態度。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父母的心裡也不好過,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個是內心的,第二個是外在的態度。

為什麼這兩節放這裡呢?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種是做人領 導的,一種是做下屬的,配合別人的。不管是上司也好下屬也好, “色難”——態度也不容易做好;內心上更難,“敬”——真愛人,不容易做好。所以把這兩句放在《為政》篇中,就是從 政的修養與態度,這是真學問。

接下來是孔子與顏回的談話。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話,有時談一整天,他從來沒有反對過我的意思,看起來笨笨的,但當他離開我而單獨生活,不在我面前時,做人做事都會自己檢討自己,結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還能更進一步發揮我的意思,由此看來顏回並不笨。

這一段話又為什麼在《為政》裡呢?前面講的“敬”“色難”與君道臣道有關。現在以顏回的態度來講臣道,上司對你講話都答“是”,都是隻接受、服從。可是,光接受服從,有時候反而有問題,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有了接受、服從的修養,還要再加以發揮,能夠擴而充之,這才是事業的好乾 部,為 政的人才。

發自內心的敬人愛人,態度適宜,發揮優勢,能助我們在職場更順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