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我金錯刀,何報英瓊瑤”——史話王莽失敗的“金融創新”

居攝二年,王莽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即在保留五銖錢的同時,又發行三種錢幣:

一是大錢,它與五銖錢形狀相近而尺寸較大(相應地也較重),每枚價值為五銖錢的五十倍。

二是金錯刀,它的形狀與先秦的刀幣接近,但有一重要的不同,即它的刀頭很大,實際上刀頭與普通五銖錢形狀幾乎一樣。因為它的幣文用黃金填充,所以稱金錯刀。每枚金錯刀值五銖錢五千。

三是契刀,它的形狀與金錯刀接近,但沒有用黃金填字,幣文表示官方規定的它的價值,即"契刀五百(每枚值五銖錢五百)"。王莽又下令,禁止列侯以下的人擁有黃金,現擁有者一律繳官。

“贈我金錯刀,何報英瓊瑤”——史話王莽失敗的“金融創新”

金錯刀形象奇特,工藝精美,後人很珍愛,文學作品中常常講到。如東漢張衡《四愁詩》中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的名句(有人認為其中"金錯刀"是指裝飾有填塗黃金花紋的寶刀,但"美人"贈人寶刀似不如贈人珍愛物更合情理,且與下文"英瓊瑤"更相稱)。

杜甫(對雪詩)講:"金錯囊徒磬,銀壺酒易熔。"

韓愈《船》詩講:"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裡。"又《潭州泊船》講:"聞道松醪賤,何須吝錯刀。"

杜甫、韓愈詩中金錯刀都代指錢,不會被認為是寶刀。北宋文人劉敞請詩人梅堯臣喝酒,為了助酒興,拿出自己珍藏的齊國刀幣和王莽金錯刀展示,梅堯臣寫詩記此事說:

"探懷發二寶,太公新室錢。…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精銅不蠹蝕,肉好鉤婉全。"

可見當時人對金錯刀的重視和珍愛

"六名二十八品"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做了皇帝,心裡總有些不踏實,他覺得""劉"(按指"劉"的繁體字)字中包含"金"和"刀"兩個字,似乎與金錯刀有聯繫,五銖錢更是漢朝創行的,所以停止使用金錯刀、契刀、五銖錢,對貨幣制度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變。

“贈我金錯刀,何報英瓊瑤”——史話王莽失敗的“金融創新”

新的貨幣體系更加複雜,計有"六名二十八品"。錢,共六品:"小錢直一",直徑六分,重一銖;"麼錢一十",直徑七分,重三銖;"幼錢二十",直徑八分,重五銖;"中錢三十",直徑九分,重七銖:"壯錢四十",直徑一寸,重九銖;舊有"大錢五十"金,只一品,以斤為單位,一斤價值一萬錢、銀,每八兩為一流,分二品,朱提銀(朱提是地名,此地盛產高質量的白銀)每流價值一千五百八十錢,其他的銀每流價值一千錢。這按"流"計的銀,是否鑄成固定形狀,史書沒有記載,現今也未發現實物。

,共四品:元龜,直徑一尺二寸以上,價值二千ー百六十錢,折大貝十朋;公龜直徑九寸以上,價值五百錢,折壯貝十朋;侯龜七寸以上,價值三百錢,折麼貝十朋;子龜直徑五寸以上,價值百錢,折小貝十朋。

,每二枚為一朋,共五品:大貝四寸八分以上,每朋價值二百一十六錢;壯貝三寸六分以上,毎朋價值五十錢;麼貝二寸四分以上,每朋價值三十錢:小貝ー寸ニ分以上,每朋價值十錢;ー寸二分以下的貝,不以朋計,每枚價值三錢。

布貨,共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一說應為序")布、幼布、麼布、小布。小布長一寸五分,重十五銖,價值一百錢;自小布以上長度、重量、價值遞增,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價值一千錢

“贈我金錯刀,何報英瓊瑤”——史話王莽失敗的“金融創新”

上述中,錢、布都是銅幣,且其中各品都有存世。布貨的形狀與先秦時期的布幣接近,各有幣文,依次為"小布一百"、"麼布二百"等,數字用的是號碼數字或商用數字,例如六寫作"丁",有人認為這套數字與古代籌算有聯繫。

另外,價值一千的布貨幣文為"大布黃千",有文字學家解釋說,"黃"是"橫"的簡寫,而"橫"與"衡"通,所以"大布黃千"就是"大布當千"的意思。

這一貨幣制度,突出地反映了王莽的遷腐可笑。首先,貨幣種類如此多,彼此關係這樣複雜,實際應用必然會遇到巨大的困難。其次,各種貨幣間規定這樣多的固定比價,這是完全違背價值規律的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凡是有兩種貨幣時,官方規定了它們之間的比價以後,維持起來都是困難重重的。

例如國外有實行復本位的情況,最後一般都歸為失敗。中國明清時期白銀、銅錢並行,官方几次想規定一個固定比價,最後都行不通。而王莽竟要維持六種貨幣間的固定比價,顯然是根本辦不到的。至於說規定比價是否合理,那就更難免有問題了。有些貨幣本身的等級劃分也存在問題。如在實際生活中怎樣區分元龜、公龜、侯龜和子龜,怎樣區分大貝、壯貝、麼貝、小貝和餘貝,都是困難的。

試想如果交易中使用龜、貝,光憑眼睛怎麼能準確地判斷哪些夠大貝的尺寸,哪些只夠麼貝的尺寸;哪枚龜板是侯龜,哪枚龜板是子龜?這些規定真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再拿布幣來說吧,布幣上面有幣文,標出了價值,從理論上講是不會有問題的。但實際上,布幣分十等,每等之間大小隻差一分(十分之一寸),如果幣文模糊,辨認起來也會遇到困難。而每等布幣間的價值差,卻有上百錢。

“贈我金錯刀,何報英瓊瑤”——史話王莽失敗的“金融創新”

在上述錢、布中,有不少是屬於虛額大錢的,所以,六名二十八品制度推行不久,就出現了嚴重的盜鑄現象。王莽便立法:"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人為奴婢。""(《漢書・王莽傳》)由於百姓不願使用布貨,王莽又下了一道近乎可笑的命令:不論官員還是平民,凡到外地,必須攜帶布貨,不帶者,旅店驛站不得收留,關卡不準通行。官員進入宮殿,也必須攜持布貨。同時禁止攜帶五銖錢,違令者流放邊遠地區。

幣制多變。新幣制推行以後,百姓感到非常不方便犯法的人很多。王莽只好下令停止使用龜、貝、布三種"寶貨",同時將原來的六種錢減少為兩種,即只用"小錢直一"和"大錢五十"。到天風元年(公元14年),卻又下令調整龜、貝的價值,重新加以推行,同時宣佈廢止兩種錢,另外發行貨布和貨泉。貨布的形狀同以前鑄行的布貨相似,但幣文為"貨(右)布(左)",重二十五銖,每枚折計貨泉二十五個。貨泉的形狀與五銖錢相似,重量也相等。

王莽推行的貨幣制度及有關立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史書記載,每改變一次幣制,就造成一大批百姓破產。犯法人數也不斷增加,有數十萬人,而當局實行的連坐法更使無辜者受害,真可謂禍從天降。百姓無路可走,只好揭竿而起。所以,王莽的錯誤的貨幣政策,是促使其很快滅亡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面史書有記載的錢幣外,還有兩種不見記載而一般被錢幣學家認定為王莽時代的錢幣。一種錢文為"布泉",圓形,製作精美,錢文為垂針纂,後世又稱它為"男錢",說婦女佩帶它可生男孩。另一種形狀奇特,上部成圓錢形,有"國寶金匱"四字;下部成方形,有"直萬"二字,所以一般稱之為"國寶金匱直萬"錢。這種錢的面額之大,是我國古幣中罕見的。

王莽當政時期雖只有十幾年,但發行貨幣的種類卻相當多,金銀龜貝王莽當政時期雖只有十幾年,但發行貨幣的種類卻相當多,金銀龜貝之外,僅銅鑄幣即有環金錢、布幣、刀幣三大類二十個品種("布泉"、"國寶金匱直萬"不計在內)。王莽的貨幣制度帶有明顯的脫離實際的主觀蠻幹性,同時又帶有復古倒退的色彩,效果十分惡劣。但王莽時期留下的錢幣品種多、工藝較為精良,卻是貨幣收藏家們所喜歡收藏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