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清晚期 象牙描金帶彩什錦梳具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無故不剃髮。

《孝經》雲: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樣的傳統延續了數千年,甚至在滿清入關後,有不少人為反抗剃髮的命令失去了性命,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對頭髮的重視程度。正是因為這種重視,梳篦在當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梳篦,是梳子和篦箕的合稱。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戰國早期 玉梳 (圖片 | 新浪博客·廖南)

顏師古注《急就篇》曰:

“櫛之大而粗,所以理鬢者謂之梳,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

“梳”,齒疏,主要用於梳理頭髮;“篦”,齒密,主要用於去掉髮垢。

相較於男子,女子使用梳篦的頻率更高。

因為婦女每天需要花很長時間“對鏡梳妝”,力求使那及腰長髮化累贅為美飾,要在髮式上花樣翻新,梳篦便是一樣重要工具。

一、 梳篦之史

▼ 梳篦的誕生

梳篦,是古人基於梳理、固定頭髮的需要,模仿人手製作出來的。

秦漢時期,婦女的髮髻種類開始變得繁多且新奇,其中尤以秦代的各式仙髻和漢代的墮馬髻最為出名。

梳妝理髮自然而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習慣,對梳篦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時間一久,便有了插梳的風氣。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西漢 黃楊木梳 湖南省博物館藏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綰髮插梳之風開始流行。

《太平廣記》卷三二二《袁無忌》條記載:東晉陳時人袁無忌遇女鬼,“綵衣白衣,頭上有花插及銀釵象牙梳,無忌等共逐之……頭髻及花插之屬皆墜,無忌悉拾之,……天曉,視花釵牙梳,並是真物”。

插梳篦之風真正盛行,還是在唐朝。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咸陽十六國墓出土女俑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 隋唐

隋唐時期,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婦女的頭上也日漸華麗。為了彰顯財富,在頭上插櫛儼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此時社會上流行的梳篦花色繁多,不勝枚舉:有金的,如薛昭蘊《女冠子》中“翠鈿金篦盡舍”;有銀的,如花蕊夫人《宮詞》中“斜插銀篦慢裹頭”;有玉的,如元稹《六年春遺懷》中“玉梳鈿朵香膠解”;有象牙的,如崔涯《嘲李瑞瑞》中“獨把象牙梳插鬢”;有犀牛角的,如《安祿山事記》中“太真賜(安祿山)金平脫裝一具,……犀角梳篦、刷子一”;有白角的,如羅隱《白鹿篦》中“白似瓊瑤滑似苔”等等。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唐 鎏金花卉紋銀梳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

▼ 兩宋

如果說隋唐時期插梳篦主要是貴族婦女的時興裝束,那麼到了兩宋時期,婦女插梳幾乎司空見慣了。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江西景德鎮宋墓 插梳女俑 (圖片 | 百度)

陸游《入蜀記》載:西南一帶的婦女,“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入手大”。

蘇東坡有詩“沙鬢髮絲穿檸,蓬沓障前走風雨”,又有“山人醉後鐵冠落,西女笑時銀櫛低”。自注:“於潛女皆插大銀櫛,長尺許,謂之蓬沓。”

無論是在都城還是在普通鄉村,戴冠插梳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裝束,這時用的主要是大梳子。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南宋 李嵩《貨郎圖》 故宮博物院藏

▼ 元、明時期

到元代,插梳的習俗漸趨式微。到了明代,這一習俗差不多已被人們遺忘,梳篦又變成了以實用為主。

明人陳大聲寫了一首《梳笛鋪》曲:

“象牙玳瑁與紋犀,琢切成胚,黃楊紫棗總相宜,都一例,齒齒要勻齊。(麼)清濁老幼分稀密,向清晨櫛裹修飾。拂鬢塵,除發膩。諸人不棄,無分到僧尼。”

▼ 清代

清代是手工藝比較發達的一個時期,宮廷中和各戶達官貴人家中女眷對各種梳篦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梳篦又成為裝點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金瓶梅詞話》中有:

“金蓮在傍把抿子,與李瓶兒抿頭,見他頭上戴著一付金玲瓏草蟲兒頭面,並金累絲松竹梅歲寒三友梳背兒。”

辛亥革命以後,梳篦的需求量因人們剪辮而激增,當時還流行一種“劉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許多人都以在身上掛著裝有梳篦的小口袋為時髦。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清 描金帶彩黃楊木什錦梳具 故宮博物院館藏

二、 梳篦之用

▼ 禮儀

古人使用梳篦的最初動機是參與禮儀或巫祭,其次才是梳妝整容,而梳妝整容也往往出於自律敬誠的禮儀需要。

梳與德行、儀禮的關係,正如唐盧仝《櫛銘》所言,“人之有發兮,旦旦思想,有心焉有身焉,胡不如是”。德行及禮儀的養成,要像對待自己的頭髮一樣,只有每天都得到梳理,才能達到言行規範的提升,實現內心悟得的理性自覺。

男子使用梳篦,多與角色禮儀相關。角色禮儀對使用梳篦的要求,是德行、禮儀的具體化,起到規範自我行為的作用。

如《禮記·內則》: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緃笄總。”

《禮記·曲禮上》: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言不惰。”

此後“櫛緃”泛指侍奉父母起居。在朝禮中,上朝的官員出門時也必須事櫛沐禮。

如白居易詩《和櫛沐寄道友》:

“櫛沐事朝謁,中門初動關。盛服去尚早,假寐須臾間。”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五代 榆林石窟壁畫《女供養人》(圖片 | 花瓣網)

▼ 裝飾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唐人宮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梳篦的裝飾作用,在唐時尤為矚目。

唐代女子喜愛插梳,其造型頗為獨特,最典型的就是將梳篦插在頭頂髮髻正前方和前額髮上,這種造型大多使用的是體型較大的梳子。

大致有三種:一是上下對插兩把大梳子;二是將兩把大梳子同時向上或向下疊插;三是單插一把大梳子。這些大梳子不是完全插入髮間,而是繫結固定在髮髻上,做到壓發、固定髮髻或單純的裝飾作用。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女性供養人頭上便是這樣的造型。

除此之外唐人還喜歡在髮髻上插飾多把小梳子。

王建的《宮詞一百首》之六十二:

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

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

這樣的組合梳,常見的是將前額單梳與兩側左右對插的小梳子組合,多者可至八件以上。這樣“一頭梳”的頭飾,大概也是溫庭筠《菩薩蠻》中“小山重疊金明滅”所形容的內容。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唐人宮樂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婦女也極愛插梳,卻不如唐時繁瑣,多以大梳子為主。

▼ 養生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唐 張萱《搗練圖》(局部)波士頓美術館藏


梳篦除了作為裝飾品和實用工具外,還有養生的價值。

南北朝時陶弘景已經對梳子的養生功能有所論述,他認為“晨夕以梳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隋唐時期孫思邈擴展了梳子養生及藥用內涵,據說他以交加木造百齒梳,用這種梳子梳頭從此成為養生要法。明代,隨著大量的養生類書籍和日用類書的出版,梳頭養生似乎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焦竑的《焦氏類林》對梳頭養生有這樣的記載:

“郭尚賢嘗雲:服傅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大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每夜先發後腳方寢,自曰:梳頭浴腳長生事,臨臥之時小太平。周天佑嘗言:冬至夜子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名神仙洗頭法。”

從歷代女子所用的梳篦,看中國古人的詩意生活

唐 張萱《搗練圖》(局部)波士頓美術館藏

養生類書籍中多見這樣一句歌訣,即“發宜多櫛、手宜在面、齒宜數叩、津宜常咽”,由此也可看出,用梳篦梳頭養生似乎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小小梳篦,歷史久遠,雖隨著時代更迭而幾經變化,卻依然是我們今天不可或缺之物。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