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通寶——古錢幣上的書法家

“紹興通寶”幣文(如圖),為宋高宗趙構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51歲時所書。幣文為楷書,環讀。

紹興通寶——古錢幣上的書法家

宋高宗趙構所書“紹興通寶”錢

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在靖康之變徽、欽二宗被俘後,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後南遷揚州,再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在位36年,忍辱偏安。在政治上走求和路線,向金稱臣納供,割棄淮北。中國宋史研究會原會長朱瑞熙教授認為:“宋高宗在對金關係上,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殺害岳飛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領。但他也曾指揮、組織過宋軍抗擊入侵的金軍。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國號和正朔,所以他還沒有達到完全‘賣國’的程度,不能稱之為‘賣國賊’。同時,他在內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因此他還是南宋的‘中興之主’。總之,宋高宗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了他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宋高宗雖無強國之計,但耽心翰墨捨本營末,單以書法而論,其造詣頗深。著有《翰墨志》一卷,內容豐富,論述範圍甚廣,娓娓敘來,不乏真知灼見,多有精闢之論,在書法理論史上亦屬珍品。楊萬里在《誠齋詩話》中說:“高宗初學黃庭堅,再學米芾、孫過庭,酷嗜二王,遍臨魏晉名家。”陸游曾說:“思陵(即宋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際,展觀摹拓不少怠。”高宗在《翰墨志》中雲:“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餘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六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於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使一日舍筆墨。”宋高宗孜孜不倦地臨習古人法帖,學習前代大家的精湛筆法,對“古雅之作”心摹手追。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史丞相言:高廟臨《蘭亭》賜壽皇於建邸,後批雲:‘可依此臨五百本來看。’蓋兩宮之篤學如此。”從宋高宗留存下來的大量臨習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對傳統的極度重視與浸淫之深。宋高宗曾親自書寫數十萬字的《御書石經》,這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御書石經》的內容有:《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諸篇多以溫潤圓和的小楷書成,筆意出入於二王之間,但其體勢豐腴和暢,形成了自己的小楷風貌;兼有章草之作,亦能上溯漢魏之源。僅從這一件事上,即可看出宋高宗對書法的酷愛,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勉和實力。在諸體之中,宋高宗以行書為最,其傳世行書《千字文》,頗得晉人神韻,點畫精妍,氣息淳樸,自然流暢,似非唐宋人所為。其草書《洛神賦》卷,用筆秀潤圓勁,既沉著渾厚,又不失規矩,有六朝風度;結體疏密合理,章法寬穩疏朗,通篇散發著婉麗清逸的氣息。明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六朝風骨,自成一家。”在歷史上,真正稱得上書法家的帝王,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三人,宋高宗堪稱傳統技法全面的實力派代表人物。宋高宗有充實之力,他在書法上的見解、功力、成就,當為歷代帝王之最;無變革之能,雖然繼承傳統不遺餘力,但最終不能開宗立派。字如其人,這與其膽魄有極大關係,在治理國家上不能開疆闢土,僅能固守,表現在書法上亦然。就擅書的帝王而言,宋高宗沒有唐太宗書法恢弘的氣象,儘管其技法比唐太宗精湛得多;但有啟後之功,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宋高宗影響和左右著南宋書壇,其書多為後人效法。馬宗霍《書林藻鑑》記載:“高宗初學黃(庭堅)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芾)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又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當時張孝祥以詩、書、文“三絕”受知於高宗,南宋書壇名家吳琚、張即之等學書以米為主,風格古雅遒勁、流暢多變,也與高宗有關;而宋室後裔、元代大家趙孟頫之書最初學的也是宋高宗,可見宋高宗影響的深遠。

關於“紹興通寶”幣文,《鹹淳臨安志》中載有當時代理侍郎林覺的一段話:“臣奏事既退,優蒙宸翰宣示‘紹興通寶’兩等,其文本於洛畫(王獻之《洛神賦》)筆意,形質渾厚,追崇寧之規模;字勢雄勁,邁鍾(繇)、王(羲之)之筆跡,肉好周郭,備極精緻。”意思是說“紹興通寶”製作精良,可與宋徽宗所鑄“崇寧通寶”錢媲美,其實其鑄造工藝、材質根本比不上“崇寧通寶”。宋高宗所書“紹興通寶”在歷代古錢幣幣文中確屬上品,但林覺說他在書法上超越了鍾繇、王羲之,其言過矣!只要參看王羲之《樂毅論》,即可看出高宗在骨格、風神上遠遜於王羲之。不過,臣子奉承皇帝亦是常理,其溢美之辭,我們也不必太當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