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領頭雁"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美閣烹香茗,龍湖享悠閒。懸壺覓商機,發展路徑寬。相視兩不厭,唯有茶溪川。"6月14日,前來參加第二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國家戰略創新峰會啟動儀式暨鄉村振興戰略專題峰會的一位企業家,在莒南茶溪川田園綜合體金龍湖原茶小鎮品茶時面對記者出口成詩。茶溪川現已成為企業家投資創業的熱土,老百姓打工創收的寶地,莒南縣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領頭雁"。

莒南茶溪川田園綜合體位於莒南縣城南5公里,總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核心區佔地5.5平方公里,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投資20億元,建設以"茶、溪"兩大元素為主題的科教文化創業創新園區,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整山治水的沂蒙好例、茶鄉水韻的莒南實踐。

政府引導 引領動能轉換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莒南茶溪川田園綜合體實行政府引導、企業主管、群眾參與,邊規劃,邊建設,邊招商,邊運營,按照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生態文化旅遊園區、花園式智慧創新城區"三區同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通過對自然、田園、村落三大空間的生產修復、產業提升、景觀再造,探索新常態下可複製可推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鄉村新模式。該綜合體利用茶園、板栗園、黑松園、竹園等自然資源,新華書店舊址等紅色資源,當地民俗等文化資源,探索多產業、多核心、多業態、多組團的鄉村高質量發展新實踐。

48歲的劉朝蓮是洙邊鎮環河崖村人,從小就在一片片茶園中長大。

"早先,基本家家都種茶,炒好了賣給茶商,能掙不少錢。後來,採茶、炒茶的利潤越來越小,勞力都出去打工,有的茶園都荒了。"劉朝蓮說。

就在前兩年,這位天天圍著家庭轉的大姐,現在成了正山堂茶園一名"掙工資"的員工。每天早上七點上班,中午回家做飯、看孩子,一天上夠8個小時,平時拔草、鋤地,採茶季還可以採茶。

和她一樣在這個茶園"上班"的人,多時七八十人,少時一二十人。"一個月掙3000多元。十天一結算,隨時來幹活,隨時能拿著錢。"劉朝蓮說。

從每天上班的茶園遠眺,劉朝蓮可以看到洙溪河畔的親水平臺正一點點成型,隨著茶園蜿蜒的道路,這裡有能喝茶、品茶、體驗炒茶的茶文化展廳,那裡有矗立著大型茶壺景觀的茶文化廣場,遠處還有等待建設的茶博園、少年拓展中心、書茶小駐等。未來的美好願景彷彿就在眼前。

"種茶、炒茶、賣茶和旅遊一結合,掙的就不僅僅是茶葉錢,還有餐飲、農家樂、採摘,樣樣都比之前掙得多,而且輕鬆。"劉朝蓮品出了其中的"門道"。

這一切,都歸功於縣委縣政府致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而謀劃的茶溪川田園綜合體建設。

"店小二"作風 提速動能轉換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從去年9月起,一支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來到洙邊鎮。他們通過到田間地頭調查研究發現,這個有著60年種茶歷史的小鎮,雖區位條件優越、茶葉特色鮮明、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卻也有"成長的煩惱":土地細碎、產銷脫節、業居分離、資金閒散、人才流失。

如何破解茶產業小散亂、茶農增收乏力的困境?"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突破口,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實現三產融合、三生同步、三位一體,撬動鄉村自我造血。"服務隊隊長秦維強如是說。

這個"突破口",就是茶溪川田園綜合體。目前,該綜合體已啟動萬畝標準化茶園建設項目,新建高標準茶園2500畝,總面積達8000畝。在此基礎上,開工建設2萬平方米的世界茶樹博覽園、農業科技孵化器、北方茶科學研究所等項目。

政企農共贏 支撐動能轉換

莒南縣茶溪川:莒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抓項目,更要抓保障,可謂"功夫在詩外"。政企農各方利益能否持續得到保障,決定了項目是否眼前有活力,長遠有持久力。

通過黨建統領、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達成"公司+聯合社+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謀求市場、企業、農民的多方共贏,是茶溪川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

該綜合體成立聯合黨委和工作推進小組,整合省派莒南縣鄉村振興服務隊、洙邊鎮黨委政府、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優勢力量,統籌推進綜合體建設。

該綜合體以縣屬國有企業為主體,引入社會資本陽光華沃集團,注資3億元成立公司,負責綜合體開發和運營,實現人、地、錢等要素的重新配置,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附近15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加入進來,負責綜合體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管理。

村集體協助聯合社組織規模化生產獲得組織費,通過產業扶持資金或集體建設用地等要素入企業取得保底收益。農戶作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員享受分紅,可獲得土地流轉費,可自營家庭農場或打工收益。

搭起戲臺好唱戲。這出新舊動能轉換"大戲"已漸入佳境:知名茶企紛紛上門投資,山東正山堂茶葉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公司在綜合體內已發展茶園500畝、育苗基地1處、生產基地1處。總經理陳翠霞說:"我們出技術,他們出基地,大家共同打造品牌,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可觀的收益。"(作者:陳鳴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