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哪一項中國傳統手工藝?

鵬友程


我最喜歡的手工藝是鉤針編織,但我不是鉤衣服那種,我是鉤一些比較精細的蕾絲作品。比如耳環胸針。

有人說手工鉤針的作品只可遠觀不可近看,其實我也有迷茫過,懷疑過,這些手工鉤織的耳環,成品哪裡比得上那些時尚精品,又麻煩,又不好看,好,人家會不會買呢?會不會寧願買個時尚精品也不願意買蕾絲鉤織的東西。最後我還是堅持了我的初心。

因為我深深覺得我喜歡手工編織,我喜歡用我的雙手創作出一件又一件的作品,我從中感到快樂,每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有很大的滿足感,我相信喜歡手工藝品的人會看懂這種手工作品的美,這就是手工鉤針的魅力。








心如止水137901257


說起最喜歡的傳統手工藝,莫過於家鄉的草編藝術了。家鄉的草編集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草編已經有著近幾千年的歷史,有“甘肅花”的美稱。

草編是以小麥麥稈為原材料,直接或間接編製成各種實用物或藝術品。一種是直接用麥稈編制,如籃子、螞蚱籠、鍋蓋、枕頭等。另一種是先編成草辮,而後進行二次加工。這種先編成草辮子的過程叫“掐辮子”。在家鄉通渭農村,婦女們都會掐辮子,然後買掉,填補家用。



通渭草編大多有固定的構圖和款式,也用新的創作。草編分為玩具、傢俱和麥稈畫等等。而草帽就是最常見的草編產品了,在炎熱的夏季,可以遮陽擋雨。麥稈畫可以有山水、人物、花卉以及鳥獸等。


通渭關注


非遺手工藝紫砂壺。

可能是因為家鄉情懷,加上自己從事這個行業,自然而然要給大家說說這個啦,誰上咱“自要好”呢!

一、年輕的手工藝品

相對於中國其他的一些手工藝品來說,宜興紫砂壺其實挺年輕的,生於明,盛於清,險於戰火,回暖當代,它的誕生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文化的必然。

二、偶然性

紫砂壺的誕生離不開這三位歷史人物,先說說陶朱公范蠡,沒錯就是不愛錢,不愛權,只要美人西施范蠡,他與西施盪舟太湖,發現宜興有天然的陶土優勢,從此,宜興人開始了製陶。

第二位大佬是位皇帝,朱元璋,屌絲出身,廢團為散,一紙詔書,逐步改變了天下飲茶習慣,給紫砂壺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第三位老鐵不得不說供春哥了,可能是出身吳家的關係,老鐵自帶光環,屌絲逆襲,在吳家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成為了紫砂壺歷史的開山祖師。

三、必然性

茶文化的根深蒂固,是中國人養成了以“茶”為主的多生活習慣和諸多禮儀文化。

隨著歷史的推進,紫砂壺必然會成為茶具的一種,它獨特的材質和工藝,必然會被茶人發現。

四、說說手工藝紫砂壺特點

1、材質特點

獨特的雙氣孔性,讓紫砂更適合泡茶,滴靈。

2、成型工藝

純手工的拍打成型和泥片相接,非常考驗做壺老師的功力。

3、人文性

紫砂壺是手工藝人與文人的結合,從清代陳曼生開始,開創了文人壺的先河。

就吹到這裡吧,我們下期再見!





紫砂擺渡人


說到我最喜歡的手工藝那肯定是非鉤針莫屬了!因為不但鉤針的作品實用性很強,而且在編織的過程中也十分的陶冶情操,讓人覺得很充實。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鉤針來進行編織。從毛毯地墊的大件,到衣服帽子鞋子的小件,再到耳飾胸針鑰匙扣這樣的小飾品,無一不可用鉤針編織出來。

鉤織的過程是一個特別享受的過程,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個場景。在一個有暖陽的下午,一杯熱茶,一針一線,不慌不忙的編織著,慢慢的作品出來了,帶來的是滿滿的成就感和充實感。

有很多人喜歡鉤針!當然我就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鉤針的魅力,覺得鉤針編織那是無所事事,浪費時間的事情。其實我真的想說鉤針的魅力真的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鉤針吧!







手作拾光


我喜歡杭繡。她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源於吳越,至南宋為極盛時期。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也總共不過300人,到如今會這門技藝的就只剩下一人——趙亦軍。杭繡工藝很是繁瑣,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數道工序。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以盤金盤銀工藝為主。金碧輝煌,豔而不俗,工整規矩。後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杭繡就屬於其中的“宮廷繡”。由於“宮廷繡”工作量很大,基本以男繡工為主,甚至還有“傳男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兒的說法”。所以也稱之為“男工繡”,作為如今杭繡的唯一傳人,而趙亦軍也是69歲高齡了,如果再沒人願意學這門手藝,老人百年之後杭繡恐怕也就此失傳。


洛小蘅


糖人。看的目瞪口呆,師傅的手藝真是絕了。小時候,校門口經常有一個老爺爺在那裡賣糖人。父母不給零花錢,只能賣些水瓶兌換幾毛。一放學就趕緊跑到那個老爺爺那裡看他在那捏糖人。從衣角里掏出一毛錢遞給他,他笑著用木棒在糖盒裡使勁沾一下,拽出來時那糖連著一條弧線,遞給我。好開心,去一點一點的舔著,嚼進嘴裡,甜到一下午。開開心心的跑回家。


吳念玹


個人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就是陶瓷,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陶瓷製品兼有使用性和藝術欣賞價值,是我國文化領域的瑰寶


多彩中年man


我最喜歡打銀飾。

看著工匠走街串巷,拿到了碎銀子或者銀器之類,經過融化,最後出來新的物件,那過程真的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常路明作家的文學世界


理髮。能改天換面理出一個新天地,這就是手中功夫和美學相結合的完美體顯,其次女紅(手工)也是心靈手巧的傑作,既能漫度寂寞時光,又能延緩老年痴呆降臨,針針線線,密密瑪瑪情深意長在這過程中。


陳秀華29907


剪紙: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是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剪紙,到了唐代剪紙處於大發展時期,南宋時期更是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手工藝之一,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