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盔根本不能擋子彈,為何還一定要戴?

朕的語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兵器知識譜希望讀者們能帶著對下面這個問題的思考閱讀本文:如果你是一名中尉副連長指揮員,當攻擊途中發現了敵人集群生動目標時你會做出何種措施來進行處置?鋼盔的作用是用於防備外來力量傷及頭部的安全防護裝備,這裡所說的“外來力量”也包括子彈,抵禦子彈的射擊是鋼盔的作用之一,但不是主要作用。鋼盔的裝備大大減少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人數,以二戰時期的美軍為例,由於裝備了鋼盔,直接避免了近7萬人的傷亡。鋼盔用實實在在的防護效果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因此它成為士兵必不可少的裝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鋼盔的重要性超過了防彈衣。我軍曾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沒有向參戰部隊發放鋼盔,導致在一個月的軍事行動中付出了270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陣亡6000人,負傷21000人),在這個龐大的傷亡人數中有大部分官兵就是因為缺乏有效的頭部防護而負傷或犧牲的。可以可定地講,如果當時士兵們裝備了鋼盔,傷亡人數至少能降低10%!那麼鋼盔是如何做到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呢?我們從下面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1979年自衛反擊戰中慰問前線官兵的我軍將領,由於當時戰術思想相對落後,對士兵的單兵防護極不重視,就連最基本的鋼盔也沒配發,因此該戰我軍付出了重大傷亡。

士兵在戰場上傷亡的主要形式

在許多讀者的眼中戰場就像遊戲裡那樣雙方手持自己選擇的武器進行目視距離內的駁火,而事實上在真正的戰場中雙方使用輕武器相互射擊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仍然以79年自衛反擊戰為例,我軍以20萬人的兵力部署在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當火炮實施2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以後同時向敵境發起進攻,平均推進速度為20公里/天,停戰前我軍前鋒已經推進至距離其首都不足50公里的位置。由於我軍參戰部隊以陸軍為主,所以戰術基本上是以圍繞“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為核心來制定和開展的,因此我軍步兵在發起攻擊前會安排炮兵部隊使用密集炮火在前面開路,攻擊途中遭遇敵方狙擊時仍然以呼叫炮兵進行補充打擊的方式來處置,攻擊湊效後的防禦戰中同樣需要火炮對反撲的敵軍實施阻攔。所以我軍在20公里/天的平均推進速度中一直都是炮兵掩護步兵衝鋒,而敵人則大多數崩潰於恐怖的密集炮擊中,我軍許多士兵往往在戰鬥結束後連一發子彈都沒發射過。

▼下圖為79年自衛反擊戰中正在使用122毫米火箭炮對越軍實施炮擊的我軍炮兵部隊,在該戰中我軍的炮火打擊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曾有越軍目標被我軍5支不同隸屬的炮兵瞄準,遭到5輪炮火覆蓋,在如此密集的炮火打擊中步兵很難找到適合開槍射擊目標。

再舉一個例子,即對1984年越自衛反擊戰中的“7.12”大戰,此戰越軍動用兵力為6個團實施進攻,而我軍則以1個團的兵力防禦。很顯然我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為了守住陣地,我軍使用一個軍屬炮兵團來支援步兵,在戰鬥打響的6個小時內炮兵團一共向越軍發射了近10000發152毫米大口徑炮彈,戰鬥結束時我軍一共發射了近60000發炮彈,造成越軍2700人陣亡的重大殺傷(兩個團幾乎被全殲),其中2400餘人死於我軍炮火(包括兩名中校副團長),佔陣亡總人數的89%;只有不到300人死於我軍輕武器打擊,只佔陣亡總人數的11%。這個戰例充分說明了步兵輕武器在戰場上的侷限性,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形式主要體現在炮擊中,而不是槍擊。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正在搶救受傷戰友的北約士兵,阿富汗戰爭中北約部隊陣亡總人數為1908人,其中1770人死於各種爆炸物,佔陣亡總人數的92.7%,而死於槍彈直接命中的人不足100人,佔比不足0.5%。

鋼盔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形式

鋼盔的本質是一種士兵戴在頭上的帽子,因此它只起到保護士兵頭部的作用。從上述中我們得知士兵的主要傷亡形式為炮擊,因此鋼盔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形式主要體現在遭受炮擊之時,保護方式為:使飛濺向或射向士兵頭部的彈片、流彈、跳彈等具有殺傷力力的飛行物體。炮彈在爆炸時對士兵的主要殺傷形式為衝擊波,以155毫米榴彈為例,其絕對殺傷半徑為30米,在這個範圍內即使穿戴厚重的排爆服也不能避免因衝擊波造成的死亡,因此包括鋼盔在內的一切防護裝備都是無效的;在50米的有效殺傷半徑內衝擊波可造成軀體暴露在外的士兵死亡,所以鋼盔仍然無效;當距離爆炸中心150米時鋼盔的作用開始顯現,這時候衝擊波已經不具備殺傷力,產生殺傷效果的形式為破片。


▼下圖為155毫米榴彈擊中目標後的爆炸瞬間,被揚起向四周飛濺的破片依稀可見,如果殺傷半徑內的士兵沒有佩戴鋼盔,那麼傷亡是不可避免的。

破片包括炮彈本身被炸碎的金屬彈體或者預製鋼珠,也包括被炮彈衝擊波拋灑的石塊或者其他金屬物體。不論是形狀不規則的破片還是預製的圓球鋼珠,在飛濺過程中的飛行速度是隨著飛行距離的增加而降低的,當到達150米以外的距離時其飛行速度已經降低至100公里/小時以下。而士兵頭頂上的鋼盔形狀為橢圓形,這些低速破片在擊中鋼盔弧形外表時將會被彈開,士兵的頭部得以避免受到傷害。頭部的保護對於士兵乃至部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便是在頭部受傷沒有引起士兵陣亡的情況下,士兵也會因此而失去戰鬥力,一旦士兵無法作戰即意味著部隊減員,倘若大量的因傷減員現象出現即意味著該部失去戰鬥力,必須撤出戰鬥。這樣的代價不論是我軍還是敵軍都是不能承受的,好在經過實戰驗證後我軍在後來的老山戰役中為士兵提供了鋼盔,傷亡人數大大降低,反觀越軍則是一貫地不重視鋼盔的重要性,恐怕這也是越軍傷亡人是我軍10倍的主要原因吧。

▼下圖為頭戴涼帽進行手槍射擊訓練的越軍士兵,涼帽並不具備防彈功能,我軍曾在戰鬥中創造過一炮打死40名越軍的戰例,如此之大的傷亡跟他們不裝備鋼盔有直接的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鋼盔主要用途並不是用來直接抵擋子彈射擊的,而是抵禦爆炸物產生的破片,鋼盔沒有抵擋子彈的需求,因此它抵擋不住子彈的射擊也就很正常了。當讀到這裡時也許又有讀者會產生這樣的質疑:既然鋼盔的主要作用是防炮而不是防槍,那麼執行城市反恐的特警或反恐部隊為什麼也要裝備鋼盔呢?為了把對平民的附加傷亡降到最低,城市巷戰中確實很少會使用大威力炮彈或炸彈進行火力支援,但是巷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空間相對狹窄,交戰中射向對方的槍彈在擊中建築物表面時極易發生跳彈。跳彈的殺傷力雖然沒有直接射擊的子彈大,但是依舊能對士兵產生嚴重的殺傷效果,巷戰中佩戴鋼盔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抵禦這些毫無規律可言的跳彈,因此不僅要求參戰的士兵必須佩戴鋼盔,就連處於相對安全位置的指揮員、記者等非戰鬥人員也需要佩戴,畢竟誰也不能預測下一顆跳彈或流彈會飛向誰的腦袋,總之飛向誰就是誰的,而沒有佩戴鋼盔的人就得為這顆跳彈或流彈買單,這就是在戰爭中一定要戴鋼盔的原因。

▼下圖為在戰爭中冒險拍照的美國《華盛頓郵報》戰地記者,他在拍攝完這張照片後被流彈擊中頭部而死亡。


兵器知識譜


經常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在那些抗戰劇中,日本人帶鋼盔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但是,從劇情中我們也不難發展,那些鬼子兵們每一次被八路軍爆頭的話,都從來沒有活下去過,應聲倒地,非常快。

其實,這件事電視劇中可能真沒有欺騙我們,在戰爭中,鋼盔並不能擋住子彈。雖然鋼盔戴在頭上可是比較厚重的,但鋼盔的普遍材質都是鋼製品,一般手槍也能夠將鋼製品打穿。

而即便沒被打穿,但要知道子彈帶來的衝擊力也是相當大的,有時候士兵脖子也會隨著子彈的強大沖擊力被沖斷。

那為何士兵還是要戴呢?

說原因之前,我們來講個例子。我們不妨類比一下,都知道,現在的工地上一般也帶頭盔,那麼他們的頭盔雖然不是鋼盔,面對一塊從十幾層樓上掉下來的磚頭當然抵擋不住,但是面對一些小石塊什麼的還是可以起作用的,頭盔防的就是這類東西。

而戰場上的頭盔,雖然抵擋不住近距離的子彈,但是對於一些爆炸的衝擊波,帶來的很多彈片傷害,還是可以擋住的。

其實我們要知道,在戰場上往往殺人的數量多的是炸彈、炮彈,一次戰爭下來,大部分人都是被炸彈之類的武器炸死的。 所以說,頭盔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防彈片,防這些炮彈彈片和爆炸衝擊波,而不是子彈。

雖然說在戰場上很多事情都是必不可免的,也有很多是想象不到的,但是,頭盔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護頭部,減少傷亡的作用,而且這一作用經過實踐之後也得到了證實。

在越南戰爭中我軍開始因為之前沒有鋼盔的習慣,結果導致初期對越南的戰爭中我國軍隊傷亡也比較重。不過在給我軍配備了鋼盔之後,這一情況卻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傷亡大大減少。

即便是當年越南戰場上的鋼盔是二戰中從各方人員手中繳獲的,但是這些鋼盔起的作用也是相當巨大的,極大的降低了我軍的傷亡率。

所以說,鋼盔雖然起不到抵擋子彈的作用,但是在戰場上這一裝備也是可以降低傷亡的。其實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就是吃了沒鋼盔的虧,每當被敵軍炮擊的時候,傷亡率都是相當大的。

而今天我們就不用再為這樣的問題而擔心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鋼盔質量越來越好了,各種各樣的鋼盔在質量方面也有了質的提升,而且鋼盔科技還在向著更強大的方面發展,未來說不定就可以抵擋近距離子彈了呢!


夏目歷史君


全世界的防彈頭盔和鋼盔都不能擋住步槍子彈的射擊,只能防禦彈片或威力比較小的手槍子彈。不過,鋼盔不能擋子彈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不談是哪個年代製造的鋼盔、哪種材料的鋼盔以及哪種子彈,就武斷的說“鋼盔根本不能擋子彈”自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初的鋼盔的確是不能阻擋子彈的,只是對一些彈片或者流彈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在某些場合下起到保護頭部免受撞擊等傷害的作用。

而如今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進步,出現了凱夫拉縴維頭盔、鈦合金頭盔等多種頭盔,防禦能力有明顯提升,具備了不同程度的防彈能力。以美軍在1978年開始裝備的PASGT凱夫拉頭盔為例,它的防彈能力為IIIA級,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抵禦9mm的手槍彈,甚至對AK步槍彈也具備防禦能力。AK-47步槍的7.62毫米子彈初速達到710米/秒,最大動能超過2000焦,足以擊穿很多主流單兵防護裝備,PASGT凱夫拉頭盔如果是正面被AK-47的子彈擊中時也會被擊穿,不過如果是側面被擊中時,則有可能會彈開子彈,擁有較高的防禦成功率。如今隨著技術的繼續進步發展,頭盔的防護能力還在提升,自然是值得單兵戴上的。

值得說明的是,當防護能力較好的頭盔被擊中時,並不會扭斷脖子,否則軍隊根本不會花費大價格來為士兵配備先進頭盔。頭盔是由多層凱夫拉縴維等材料製造而成的,當子彈擊中時主要是通過各層凱夫拉縴維的形變來吸收衝擊力。頭盔內部還擁有懸掛緩衝設計,可進一步減緩衝擊力,最終傳給人體的衝擊力仍然比較巨大,但已經遠遠達不到會扯斷脖子的程度。

可能很多人會以特種部隊在作戰時很少攜帶頭盔來佐證頭盔不能防彈。其實,這主要和特種部隊執行的特殊作戰任務有關,例如特種部隊在執行諸如滲透、偵察此類隱蔽任務時,往往不會戴頭盔。因為此類任務強調的是隱蔽性和機動性,對防護裝備要求不高。頭盔戴在頭上會影響舒適度和機動性,在這種作戰環境下,特種部隊更喜歡使用非常輕便的奔尼帽。而在執行攻堅戰、室內突擊作戰時,特種部隊成員還是會老老實實戴起頭盔。

如今的頭盔除了要求具備很強的防護能力,對拓展使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新的頭盔需要具備作為各種通信設備、夜視器材、觀瞄設備載體的能力,FAST頭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未來頭盔還將融合更多先進的技術,它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


科羅廖夫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提問者是霧裡看花,沒有一點工科院校出來產品製作經驗,包括三圖中二,所全造成網友答非所問,那是頂二戰時期軍用鐵盔,不是現代化軍用鋼盔。

我是防暴,軍用頭盔廠生產廠家曾聘用設計模具的技術人員,了知頭盔的生產工藝流程和產品完成後頭盔的性能。

防暴,軍用頭盔灰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有不多民企公司生產,地方公安和出口到國外都有不少訂單,產品必須達到全國行業的軍用撿驗標淮和在實驗場地打靶,各用軍用,警用槍彈中近距離,不同方向對頭盔點射擊,不能擊餡,擊傷,更談不上擊穿。

防暴,軍用頭盔生產是用高碳鋼板衝裁後成橢圓狀,在油壓機床拉伸二次衝壓,在70,80年代前,大都用55T拉伸衝床拉伸衝壓。

九十年代防暴軍用頭盔因為材料含碳,含鉻錳鋼耐熱高速合金鋼製作,在第一次半成品衝型後,必須進電爐回火,二次拉伸衝壓定型,再衝裁切邊沿料完型成品鋼盔。

拉伸頭盔材料成正品,也就頭盔,底部也就頭盔沿邊到頭盔尖部,厚度由於拉伸材料伸塑,頭頂部為最薄,所提問老師講戴著鐵盔低著頭衝鋒,這是抗美援朝美軍和解放戰爭國軍在對抗人民戰爭場面所描述,大有才了。

頭盔整體內部結構,全為軟件纖維棉織託衫,頭部腦瓜不與鋼盔有接觸,受力全在條帶上均勻分佈,這點物理原理,廠家和軍國警用單位人員會時時溝通,各種改造或高科技慘入都會不斷變更。


易家巷


大家都知道,如果子彈正對頭盔射擊,頭盔是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根本起不到保護頭部的作用。而且射擊造成的衝擊力還很大,容易導致士兵脖子扭斷,以至於命喪黃泉。

如果是夏天,戴著鋼盔還很容易生痱子;到了冬天,腦袋又很容易被凍生瘡;執行任務時,鋼盔也容易因為碰到東西而發出聲音;如果鋼盔掉漆了,還很容易反光,這些都是極有可能暴露行蹤的。既然鋼盔有如此之多的弊端,為什麼軍隊還要帶著它呢?


鋼盔,作為現代戰爭中士兵的裝備之一,很多人對鋼盔的作用有一定的認知誤區,認為其主要作用是擋子彈!錯!打錯特錯!鋼盔的最大作用是為了防止彈片傷害頭部,包括外力傷及頭部,是一種護衛裝備。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鋼盔的真實作用吧!

第一,鋼盔還是可以起到防彈作用的!因為鋼盔是成圓弧形的,如果子彈不是正面射來,遇到鋼盔時就會打滑,進而改變飛行彈道,起到保護士兵的作用。而且,如果子彈是在500米開外射擊的話,鋼盔也不容易被射穿。


第二,鋼盔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彈片的傷害。在戰場上,不可能個個都是神槍手,百發百中,所以正面防禦子彈的可能性很小,並且炸彈多,碎片傷害也多,頭盔就可以擋住這些飛濺的彈片。據調查,戰場上戰死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死於流彈。

另外,在戰場上,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鋼盔可以非常有效保護頭部免受傷害。同時也可以預防由於炸彈炸起的碎石從高處墜落砸傷。必要時還可以作為武器使用,在野外還可以作為容器使用。等等!
由此看來,鋼盔主要是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有生命就有利於鼓舞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鋼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發生率,可謂是一舉多得。況且,現在的鋼盔已經裝備了夜視眼鏡,手電筒,氧氣罩等,是一種高新裝備,是現代軍隊的必須品。


小史坑


現代意義的鋼盔起源於一戰時期,它被髮明出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士兵頭部提供防禦,免受炮彈破片的襲擊。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炮彈覆蓋射擊的造成的死亡人數都佔總陣亡人數的大部分比例,所以鋼盔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strong>歷次戰爭,火炮造成的傷亡都是大頭

雖然鋼盔的主要作用是防禦炮彈破片,但是鋼盔不能擋子彈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只能說鋼盔抵擋不了步機槍彈,在正常交戰距離被射穿正常,但其實各國在設計鋼盔是都是會考慮抵禦手槍近距離射擊的,對手槍衝鋒槍有一定概率可以攔下。鋼盔的防護指標中有這麼2個重要參數,一個是破片質量,一個是速度。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鋼盔,防護性能差別是比較大的。比如一戰時期美國山寨的英國MKI型鋼盔——M1917鋼盔,它的指標就是可以防禦速度在600英尺每秒以下的.45 ACP手槍彈,這算下來才183m/s,當時任何一款.45手槍都沒有小於800英尺每秒的。所以防彈意義不大。再比如日本的九O式鐵帽,僅有1mm厚,而且鋼材硬且脆,缺乏延展性,很容易被擊穿,9mm手槍都很難抵擋;1000m距離上仍不能擋住下友坂步槍彈。

M1917鋼盔,防護力很原始

一個被射穿的九O式鐵帽

到了二戰時期,隨著冶金技術彈進步,各國的鋼盔防禦力也都有了較大進步。美國的M1鋼盔,就完全可以抵禦9mm手槍彈的射擊,對.44 馬格農、.45ACP手槍彈也有一定概率擋住。正因為優秀的防護性能,這款鋼盔在美軍從二戰一直服役到了80年代,直到凱夫拉頭盔的出現才正式退役。

9mm手槍彈,打出一個淺淺的小坑

國外小哥對M1鋼盔做的測試,.44馬格農手槍在頭盔上打出了一個很大的凹陷

.45的M1911手槍射擊角度比較正,頭盔被打穿

二戰時期的其他國家的主流鋼盔,比如德國的M35,蘇聯的SSH40,也都可以在近距離攔下9mm手槍彈;這個防護水平對於防禦炮彈破片可以說足夠了。但是二戰以來的經驗以及很多機構和愛好者做的彈道測試,尚沒有任何一種鋼盔能夠近距離抵擋機槍步槍彈的直射。


紙上的宣仔


---------------抗戰攻打松山之前,美國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交給中國遠征軍。當年國軍精銳部隊都有鋼盔!日軍鋼盔裝備率很高,尤其是先進的98式鋼盔,可以有效擋住500米距離7.9毫米毛瑟步槍彈(當年步槍彈比今天的自動步槍彈要強得多)和25米外手槍彈的直射。如果給鋼盔假裝前鐵,甚至可以擋住300米外直射步槍彈,相當了得!

鋼盔是一次大戰時候發明的,主要用於防備炮彈的破片。

根據戰時統計,死於火炮的士兵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死於頭部和胸腹部被彈片擊中。當年沒有防彈衣,胸腹部沒有辦法防禦,頭部則可以使用鋼盔。一戰中裝備的鋼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鋼盔已經成為各國制式裝備。就連貧窮落後的中國,也在抗戰爆發前忍痛動用外匯,從德國購買了32萬頂嶄新的德式鋼盔。

而各派系軍閥也同樣重視鋼盔,諸如雲南軍閥龍雲的滇軍大量裝備法式鋼盔,宋哲元的西北軍大量裝備英式鋼盔,廣西軍閥李宗仁的桂軍裝備部分日式鋼盔。

這些鋼盔是相當重要的。著名的孫立人將軍在淞滬會戰中,被一發重迫擊炮彈殺傷全身十幾處。萬幸的是,他帶著嶄新的鋼盔,頭部沒有受傷,最終搶救過來,保住了命。

鋼盔除了可以防止破片傷以外,也可以對抗遠距離射來的流彈。

很多老兵回憶,被流彈射中雖頭頸受嚴重震傷,但畢竟性命無憂。

抗戰後期,隨著美國援助軍事物資的進入,國軍又裝備了大量的美式鋼盔。

實戰證明,無論哪個國家鋼盔,都可以有效減低國軍官兵的傷亡率。所以,只要是國軍比較正規的部隊,都儘量裝備鋼盔。

在攻打滇西松山的作戰時,美國聯絡組發現就要衝鋒的中國遠征軍官兵,居然帶著軍帽,沒有鋼盔。這些軍銜很高的美國佬,立即脫下自己頭上的十幾頂鋼盔,交給了中國小夥子們。

國軍有重視鋼盔的傳統,大家都看過的電影《大決戰》裡面,所有國軍主力行軍都可以看到整齊的鋼盔。

------------------1979年一線解放軍步兵全部光著腦袋。

不知道什麼原因,解放軍卻有不重視鋼盔的傳統。

朝鮮戰爭中,開始是倉促進入朝鮮,連大衣都沒配齊,沒有裝備鋼盔可以理解。但之後幾次戰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陣地戰時,志願軍戰士仍然帶著棉帽布帽子作戰,這就說不過去了。

誰都知道,美軍的炮火極其猛烈,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幾米。這恰恰是志願軍急需要鋼盔的時候,為什麼不裝備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鋼產量低,工業水平低,生產不出來。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就留下了至少70萬頂以上日式鋼盔(投降的日軍就有120萬),加上國軍敗退臺灣之前幾乎丟光了鋼盔,還有蘇聯援助的少批數量,保守估計志願軍可以使用的鋼盔至少有150萬以上。

壓根不是沒有鋼盔,說到底,之所以不用還是不重視。

在文革時期,這種輕視鋼盔的風氣更是愈演愈烈。極左年代,突出政治,強調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鋼盔是所謂怕死鬼帶的東西,誰敢提誰就是落後派、保守派,被批鬥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軍方有識之士也提到過鋼盔重要性,卻被一句: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沒有鋼盔,還不都勝利了!堵得沒有話說。

在1979年之前,解放軍壓根就沒有研發過制式鋼盔。僅僅在1959年前,為了應付所謂的國慶十年大閱兵,仿造日式鋼盔造了一小批用於檢閱。

這僅僅是是檢閱而且,並不是有些軍人作家所說的重視鋼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解放軍僅僅研發了所謂的79式鋼盔。該鋼盔還在試驗期間,只有極少數量投入部隊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戰爭打響以後,輕視鋼盔的解放軍為此吃了大虧。當時除了炮兵以外,我軍步兵沒有鋼盔,僅僅帶著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鋼盔,只是因為他們被炮擊的可能性很大,才額外配備。

即便這樣,炮兵的鋼盔也不是人手一頂。老兵回憶,當時每個排幾頂,主要給炮手的,其他人還是沒有。

-------------------實戰傷亡太慘重,這才想到鋼盔的重要性。立即從倉庫裡面找來50年前的日軍90式鋼盔,發到解放軍戰士手上。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沒有鋼盔,是不重視。


薩沙


因為現代鋼盔最初的作用就不是用來防彈的......

自從人類構造出“軍隊”這個概念的時候,鋼盔就作為一種戰場上士兵的必備裝備而出現了;其作用就是用來防備敵軍的冷兵器和弓箭(雖然效果感人)。而在熱兵器出現並普遍裝備軍隊後,將領們發現這些鋼盔根本無法起到防禦的作用,於是各國也都紛紛將鋼盔從裝備序列裡面踢了出去。鋼盔也就從一種防具逐漸演變成為軍隊精神的象徵(參考德二和普魯士)。而現代鋼盔最早起源於一戰時期的法國,其最初的設計理念也不是用來防禦子彈,而是用來防禦可能將人砸死的炮彈碎片,跟工地上必備的安全帽是一個設計理念。在各國都認識到了鋼盔在戰場上的獨特作用之後,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鋼盔:法國的亞德利安鋼盔、德國的M1916鋼盔、英國的飛碟式鋼盔、美國的M1鋼盔、蘇聯的SSH36等;它們在戰爭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使許多士兵倖免遇難。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戰場上,雙方步兵直接交火的情況相比一戰二戰時期要大大減少,那為何軍隊還要繼續裝備鋼盔呢?


經過科學研究和數據測試,除去直接擊中軍盔的正中中心以外,稍微偏離中點的子彈是比較容易和頭盔碰撞繼而偏轉,(其軌道運行線類似光的反射)最大限度的改變彈道方向來起到保護頭部的作用。而最高級別的頭盔可以達到NIJIIIA級別的防護,並且還有一定可能在中遠距離上距離硬接AK47打的普通彈。到目前為止,現代軍盔也早已不是一戰時期的“鋼盔”,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頭盔,雖然與上一代凱芙拉頭盔都同屬防彈纖維材質,不過相比較之下要更輕便,更結實。

戰場上情況複雜,軍盔能夠保護頭部,減少榴彈、炮彈和石子碎片的衝擊。也可以防禦門框的碰頭、翻滾時的頭對地面的碰撞,在戰時還可以防禦從遠處戰線飛來的流彈(流彈不是榴彈),減少“躺槍”的幾率。突擊步槍的最大射程多為1000多米,倘若你與敵方的距離恰好處在敵軍槍械的最大射程,雖然這個距離已經能讓子彈動能大大下降,但是其仍然足以傷害頭部,而此時頭盔則可以正面硬剛,抵消傷害。

而在執行特種任務、城市作戰和反恐作戰時,我方所面對的並不全都是突擊步槍和機槍,很多武裝分子更多的會裝備普通手槍,在抵擋口徑為9*19,11.45*23到7.62*25的手槍的射擊時問題不是很大。目前軍隊所裝備的軍盔,比如具有ACH的懸掛緩衝的頭盔都已經達到了200G的衝擊,能夠放心大膽的抵禦手槍子彈的衝擊(當然你要是說直接抵著頭盔射擊就當我沒說)。並且在特種作戰時,軍盔還能夠成為搭載夜視儀等設備的“平臺”,在需要使用時也是非常便捷的。


二戰吐槽君


1.為什麼戴,因為不戴死的更快。從來沒有人說,鋼盔能夠正面抵擋住子彈,別說步槍了,手槍如果在射程之內的話也抵擋不住。

2.我們學射擊的時候,都會說步槍在射擊的時候,1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多少釐米的鋼板,那麼你覺得鋼盔能有幾釐米呢。

3.因此,我們戴鋼盔,即便是再好的鋼盔,目前也是難以抵擋住子彈的正面射擊的,那麼戴頭盔主要是做什麼,主要是防止一些流彈、還有炮彈爆炸擊起來的一些碎片、石塊等等,這些東西,如果你不戴頭盔,致亡率依然是很高的。

4.二戰的時候戰場統計顯示,戴上頭盔後,因頭部致傷導致死亡的概率的確大幅度地減少了,這也是戴頭盔的重要意義。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起步一二一


鋼盔的產生是這樣的,一戰的時候以陣地戰為主,炮火紛飛,被炮火炸飛的石頭等硬物對人的殺傷率很高,尤其是硬物擊中頭部致傷致死率最高,有一次戰役只活下來一個伙伕,原來伙伕把大鍋頂在腦袋上,雖然硬物亂砸頭部,也只能聽個響,身體受傷大多不致命,將軍受到啟發發明了鋼盔,鋼盔發明之初就不是擋子彈的。

記得在某一個網站上看到一個新兵說:當時搞班進攻訓練,我的班長起身躍進的一瞬間,我看到從他左前方大約百米的地方,一顆划著弧線的跳彈朝他飛來,當時剛要喊他臥倒,但是喊聲未出口他已經被跳彈擊中頭部直接栽倒在地上。當時我心想完了,出大事了。趕緊朝他跑去,結果發現他又突然躍起繼續組織小組呈正三角隊形進攻……事後他告訴我,他當時只顧著盯緊射擊目標,沒來得及觀察四周,當聽到耳邊一聲呼嘯的時候心頭一緊,暗罵了一句臥槽!隨之就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給擊倒在地,但馬上反應過來這是跳彈打在頭盔上而人沒事,所以又繼續訓練。後來我查看他的鋼盔時發現,上面被跳彈砸出一個坑。

帶鋼盔是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如防彈背心也是隻有正面以及後面局部擋住,側邊則完全暴露,士兵與警察穿防彈背心也是為了提高生存率。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對越戰爭中,我們當時的傷亡就很大,後來經過調整把當年蘇聯留下來的頭盔配發給前線,確實起到了減少傷亡的概率。

士兵們都知道鋼盔防護不了子彈的直接命中,更檔不住炮彈的直接命中。為何要帶?鋼盔可抵禦炮彈非直接命中彈片亂飛的傷害,可防護流彈擊中的傷亡,還可有效的保護外物對頭部碰撞所造成的傷害等等。和平時期部隊野外訓練時都會配發鋼盔,更何況在戰時,頭戴鋼盔尤為重要。

戰場上,被直接擊中死亡的人遠低於被跳彈、彈片、流彈、破片擊中死亡的人,因此,頭盔是防跳彈、彈片、流彈、破片的。而且隨著戰爭的發展,到二戰,火炮造成的傷亡佔到所有傷亡的一半以上,並且絕大部分是炮彈爆炸後的破片、彈片造成的,被直接擊中的幾率小到可以忽略,因此,頭盔從來就不是防直射子彈的。

總結:鋼盔的作用:一是可以遮土遮光避免迷眼刺眼。二是可以有效防護手雷的彈片。三是可以防護一些跳彈流彈,對一些遠距離的子彈還是可以防護的。四是在沒有行軍鍋做飯時可以煮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