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於2019年年底發佈國家氫能戰略

在能源轉型和“去碳”大趨勢下,德國不斷加大在氫能領域的支持和投資,形成了從製取、儲運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預計將於2019年年底發佈國家級的氫能戰略。

實際上,德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討論能源轉型,經歷了不斷的反對和試錯,在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災難性的核事故後,德國最終下定決心舉國家之力進行能源轉型,是為數不多將能源轉型視為使命的國家。

德國的能源轉型總體上是棄核、減煤,然後向可再生能源發展。德國太陽能資源一般,風資源尤其海上風資源豐富,是當今全球三大海上風電市場之一,第一是中國,第二英國。

在降低碳排放道路上,德國一直在努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而氫能則是德國政府未來實現低碳目標的主要形式之一。

通過不斷的扶持和投資,目前德國已實現了氫氣製取、運輸、儲存及燃料電池應用的氫能全產業鏈,已將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到汽車、船舶和發電站等多個領域,為了進一步加強氫能領域的發展,根據相關消息,預計2019年年底,德國將發佈國家氫能戰略規劃。

德國將於2019年年底發佈國家氫能戰略

​德國為何青睞氫能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所取得的經濟地位離不開能源的支持,由於早期一直依賴於煤炭和石油,因此曾在1990年單年產生10億噸的二氧化碳,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到目前為止,德國減少了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採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煤炭使用量,逐步淘汰燃煤電廠,提高核電比例。

但近些年來,德國減排量開始停滯,主要原因源於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的災難性的核事故,德國受此事件影響,制定了至2022年徹底停用核電的計劃,這對德國的減排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雖然德國在燃煤發電逐步退出和核電放棄的同時,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穩步提升,尤其是風電和太陽能,目前可再生能源產出德國三分之一的電力。

但相對於煤電和核電,風電和太陽能電力供應不穩定,其間歇性是擺在德國電力系統面前的頭號難題,因此為了保證和維持電網穩定性,德國採用天然氣發電來應對由於核電站和煤電廠逐步淘汰或關閉產生的影響。

但天然氣相對於煤炭,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雖然可以減少一半,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德國本身天然氣資源緊缺,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受制於其它國家。

因此,德國未雨綢繆投資氫能源。氫能源是一種完美的能源載體,既能減輕德國對其它國家能源外部供應商的過度依賴,而且可以在日光和風能充足時將多餘的電力轉化為氫能源儲存起來以作緩衝和備用,氫能源將成為德國能源轉型和低碳道路的關鍵角色。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做出承諾,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50%。

德國氫能進擊之路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支持。德國政府以及產業界對於氫能和燃料電池的扶持,始於2006年。

當時,德國政府和產業資本為了積極推動氫能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建設,牽頭成立了國家全資公司(NOWGmbH),以支持氫能經濟的初期發展。

該公司的管理層由德國聯通署、建築與城市發展部等5個部門組成。為推動氫能發展項目的實施,NOW啟動了“國家氫和氫燃料電池技術創新計劃(NIP)”。

通過NIP計劃,共募集14億歐元的專項資金,用於2007-2016年的氫能項目開發。募集資金中的7億歐元由德國政府出資,扶持750個相關項目。剩餘資金則按項目合作制度由產業成員提供。

在第一階段扶持計劃實施之後,NIP計劃宏觀層面上使德國氫能和燃料電池工業的增值產業鏈得到加強,德國在燃料電池的供應和製造方面排名全球第三(位於日本和美國之後)。

除此之外,NIP項目也極大地推動了氫能和燃料電池市場在德國的發展。據統計,2006-2016年間獲得NIP支持的公司銷售額增加了3倍。

在汽車行業,汽車巨頭戴姆勒和寶馬也加大了對燃料電池汽車研發的投入,加快批量生產的步伐。在2019年亞洲CES展覽中,奔馳展出了其第一款氫動力的量產車型GLC F-CELL。

寶馬集團在2019法蘭克福車展中展示了自己首款氫能燃料電池概念車BMW i Hydrogen NEXT,並承諾最早將於2025年開始為客戶提供燃料電池汽車,具體上市時間主要取決於市場需求和整體市場狀況。

基於氫能產業的迅速發展,聯邦政府批准了支持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的第二階段計劃(NIP2),主要注重於解決市場開拓的問題,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為未來在氫氣生產、運輸、住宅能源供應、工業應用、燃料電池特殊應用等各個領域中的基礎持續提供政策經濟上的支持。

從2016年到2019年,該計劃提供近2.5億歐元來支持該領域的創新,預計2016-2026年共提供14億歐元左右公共扶持資金的資助。

除了政府管理下的NPI組織外,德國也出現了一些產業聯盟,產業聯盟是其推動氫能發展的商業化力量之一。

Air Liquide、戴姆勒、林德集團、OMV、殼牌和道達爾六家氫能產業的龍頭企業結成了H2 Mobility聯盟,開展了H2 Mobility項目,以社會產業資本的身份一同支持德國氫能產業發展。該項目計劃在2023年前在德國建設400座加氫站。

寶馬集團提議成立了AutoStack-Industrie聯盟,該聯盟旨在為德國及歐洲其他燃料電池供應商提供技術經濟方法的支持,該聯盟吸引到包括戴姆勒、大眾集團、福特、Greenerity、NuCellSys、優美科等在內的眾多企業加入。

2019年10月9日,德國聯邦政府內閣通過了氣候保護一攬子計劃。該計劃包括《2030年氣候保護計劃》和《聯邦氣候保護法》。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發部宣佈,將在一攬子計劃的基礎上繼續推動環保技術的發展。

根據計劃,到2023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發部將獲得3.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8.2億元),這筆費用主要會投入綠色氫能相關的研發中。

近日,德國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BMVI)為H2氣候保護項目提供了超過2300萬歐元的資金。

這筆資金將有助於促進氫能在移動領域的應用開展,這些項目包括道路清掃車、剷車、街頭踏板車和公共汽車,所有這些項目都是由氫燃料電池驅動的。

“氫、燃料電池和電力推動了未來的發展,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氫能利用的項目,這些非常有必要,因為今天我們必須讓市民相信,這項技術是可行的,是邁向明天低碳的真正里程碑。”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安德烈亞斯·舍爾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