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雙子殺手》遇冷:技術是影片的一個支撐點,但不是全部

李安《雙子殺手》遇冷:技術是影片的一個支撐點,但不是全部

魔鬼影評/王目目

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後,李安在電影技術上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下過腳步,無論是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是近期上映的《雙子殺手》,都在技術層面上引發了不少話題和爭議。不過作為同樣都是新技術下的高幀率電影,《雙子殺手》在口碑和票房上相較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顯然算是每況愈下。

之前看過李安導演的一個採訪,瞭解到《雙子殺手》在運用了最新電影技術的同時,為了適應美國的機制製出影片,他是做了讓步的。目前,《雙子殺手》在國內豆瓣評分維持在7.1左右,而在海外爛番茄新鮮度則很不理想。一流的導演加上一流的演員,運用了一流的技術,卻沒能講出一個令觀眾滿意的好故事。與其說是這屆觀眾對李安較為苛刻,倒不如說是大家對李安這部電影甚至李安導演本人的預期過高。

李安《雙子殺手》遇冷:技術是影片的一個支撐點,但不是全部

作為好萊塢奧斯卡華人名導,從上世紀90年代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和《理智與情感》到本世紀的《臥虎藏龍》、《斷背山》、《色戒》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帶給觀眾的電影的影像風格儘管都不盡相同,但在其敘事內容及內涵上,依舊沒有脫離人生哲學的觀念和對人性進行探討的宏大主題。

李安電影的風格也許不像王家衛那樣極具個人標籤,使觀眾在觀影時可以直觀明瞭的看出來,但是細觀對比之下,你會發現李安的個人審美意識形態始終滲透在拍出來的每一部作品裡,在華人導演裡,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中西方文化交叉融合後的個人特色。當然,這亦是觀眾對《雙子殺手》期待過高的原因。

4K、3D、120幀的新技術,一直是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 的宣傳噱頭,但國內目前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影院並不多。除了技術迷的特定執著之外,大部分觀眾所能看到的是4K、3D、60幀的影片。自然而然地,大部分觀眾在對電影技術噱頭的不買賬之下,更為關心的則是影片的故事題材、表現形式和精神層面的主題內涵。而李安在電影技術的探索道路上,選擇了將《雙子殺手》的故事讓步於技術,打碎了觀眾對影片故事精神層面上的追求,造成觀眾看完之後與期望值不符的心理落差。

李安《雙子殺手》遇冷:技術是影片的一個支撐點,但不是全部

相較於李安以往作品,如“父親三部曲”中對家庭倫理的展示、《臥虎藏龍》中對“道”和哲學的表達、《斷背山》中對同性情感的探討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對人性的洞察,《雙子殺手》中通過對小克和克雷·魏瑞斯這對“父子”所表現出來的“父權”與“人權”的探討,由於敘事情節的突兀,顯得較為淺顯和生硬。

《雙子殺手》的故事題材由“殺手”和“克隆”構成,對於熟悉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的觀眾來說,儘管導演在影片敘事過程中安排了刺激的飆車戲和打戲,甚至通過人物的臺詞對克隆技術的利弊進行反思,但是影片依舊沒有擺脫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的窠臼。影片題材的老套和個人英雄主義的突出,淡化了克雷·魏瑞斯等次要人物形象,削弱了小克和克雷·魏瑞斯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得影片的整個敘事結構走向平庸。

李安《雙子殺手》遇冷:技術是影片的一個支撐點,但不是全部

一個好的電影,它的故事內涵一定離不開對人生境遇、人性以及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討和守望。顯然,為了技術的創新和適應美國的電影機制,李安導演的讓步,使得《雙子殺手》在敘事內容上減少了其精神內涵的賦予。

但《雙子殺手》中,李安的電影風格,依舊鮮明。片中除了李安電影中常見的關於對“父權”的探討之外,本我超我的意識形態也始終貫穿全片。作為亨利克隆體的殺手小克,他就像是亨利本我一樣的存在。在十九歲的小克面前,五十一歲的亨利本人倒像是超我的化身,他在引領小克迴歸現實生活的同時,其實是他與過去的自己達成和解。這從某一層面來說,其實更像是李安將自己代入到了威爾·史密斯的表演之中。

綜合來說,李安的《雙子殺手》,高幀率技術的使用在電影史上極具開創性和探索性意義,但同時,口碑和票房的撲街,也從側面說明了電影的基礎是技術,本質卻又是藝術。一部好的電影,技術只能是一個支撐點,永遠不能拋開故事本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