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強五個武將是哪五位?

小鼻屎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戰亂,也就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將,幾乎可以說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一大批極具代表性的名將,像先秦時期的孫武、吳起、樂毅、孫臏以及戰國四大名將,秦朝的蒙恬和章邯,西漢的韓信、衛青、霍去病,甚至充滿悲情色彩的李廣了,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三國的關羽張飛、張遼和周瑜陸遜等,東晉的謝玄、南北朝的陳慶之,隋朝的韓擒虎、史萬歲,唐朝的李靖、李績、郭子儀、李光弼、蘇定方等,宋朝最出名的應該是岳飛、還有曹彬和潘美,明朝的徐達常遇春和戚繼光,清朝的名將質量比較低,但是也有曾國藩等人。

那麼在歷史上這麼多名將中間,哪五位才是最厲害的呢?這絕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或者說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他的一份排名,這些排名必然存在著不同,而評價一個武將的基礎,自然是他們統兵打仗的能力,不同歷史時期,兵器和戰法的不同,對手的不同,因為沒有共同的參照物,自然也就很難做出公平的比較,這就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

小編就以各自的戰績來談談心中的五大名將,這裡的戰績主要是以具有決定性的戰爭來比較,所以像李廣仗打了不少,但是敗仗太多,而且也沒有取得戰略性的決戰,自然也就算不上是名將了,同樣的道理,岳飛名聲很大,戰功也不小,不過基本上都是在與農民起義軍在作戰,同金軍的戰鬥只有並不多,也沒有決定性扭轉戰局的戰鬥,自然也就算不上是古代的頂級名將了,下面就來談一談心中的五大名將,排名不分前後。

第一名是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著“人屠”的綽號,在唐朝的武廟上,供奉著古代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也就是“武廟十哲”,而白起就是名列其中,不過後面宋太祖趙匡胤認為白起殺氣太重,而且還有殺降的惡名,也就將他移出武廟十哲的行列,但是依舊是不能夠影響到白起在古代名將中的地位,唐高祖李淵在評價李靖的時候,認為: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這裡也就說明在古代帝王們的心中,白起是名副其實的名將,要不然也就不會拿他做對比了。

白起一生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破城池70多座,未嘗一敗,而且白起是古代殲滅戰的開創者,憑藉著這樣一種軍事思想,便足以青史留名了,白起一生打過具備決定性的戰績分別是伊闕之戰殲滅韓魏聯軍24萬,徹底打開了秦國的東進之路,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都城郢,從此讓楚國一蹶不振,最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40萬,從此趙國再也無力抵抗秦軍,可以說秦國統一過程中最大的兩個對手楚國和趙國,都是被白起削弱的,這些戰爭都是極具決定性的戰爭了。

第二位是韓信,劉邦能夠大敗項羽,最終建立漢朝,韓信的功勞是最大的,是古代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封為“兵仙”,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戰術典故: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對於韓信的評價,最出名的就是劉邦的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在韓信被拜為劉邦的大將軍後,平定三秦之地,是劉邦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後方,後面劉邦彭城之戰大敗,韓信真正的嶄露頭角,先後破楚平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這些都是具備決定性的戰爭,尤其是平齊更是經典,也讓項羽處在了劉邦和韓信的東西夾擊之下,經過垓下之戰後,徹底消滅了項羽,這份戰績,古代最頂尖的武將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第三位是衛青霍去病,這裡不想將兩個人分開,而古代人在說到兩個人的時候,往往都是聯繫在一起,可以說在對戰匈奴的戰爭中,兩個人的戰績不相上下,作為漢武帝攻打匈奴的兩大戰將,兩個人都是以戰養戰的最經典名將,衛青有過龍城大捷、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襄以及漠北大戰,而霍去病的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終於讓匈奴從此西遷,從此不再成為漢朝的威脅,為後面的帝王能夠徹底消滅匈奴奠定了基礎,從這裡來看的話,兩個人的戰功都是突出的,而古之名將韓白衛霍的名頭,也就經常出現在古代帝王的口中。

第四位是李靖,關於唐朝的演義應該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像隋唐演義中有十八條好漢,李元霸、宇文成都、羅成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當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人人敬佩的秦二哥秦瓊了,不過真正要說到唐朝的第一名將,非李靖莫屬,按照非常人們最常見到的說法,就是唐朝的名將以二李為首,這裡說的就是李靖和李績,李績也就是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原名叫做徐世績,歸順唐朝被賜國姓,也就成為了李世績,後面李世民成為皇帝,因為避諱,也就改名成為李績了,可以說古代單一王朝名將質量最高數量最多的就是唐朝,除了李靖和李績,郭子儀、李光弼、李晟以及蘇定方、薛仁貴等等,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將了,而在名將如雲的唐朝,李靖能夠成為大唐軍神,靠的就是李靖突出的戰績。

整個唐朝開國階段,唯一能夠和李世民比拼戰績的人,也就是李靖了,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經略北方,而唐朝南方疆域的獲得,就是李孝恭在李靖的輔佐下平定的,而在李世民成為皇帝之後,李靖帶兵一戰消滅東突厥,讓唐朝北部邊疆最大的威脅得以解除,後面李靖擔任主帥徹底消滅吐谷渾,最重要的就是他桃李滿天下,李績、侯君集、李道宗等大唐名將,都曾經跟隨李靖學習過兵法,而且李靖也是唐朝武廟十哲之一,《新唐書》李世民對於李靖的評價是這樣的: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而在《貞觀政要》中李世民認為: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後世人認為“唐之善於兵者,無若李靖”,由此可見李靖的實力。

第五名是明朝的徐達,雖然出身於農民,但是經過參加農民戰爭的洗禮,逐漸成長為一代名將,是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在朱元璋冊封的開國六國公中位居第一,僅次於李善長,一生戰績在明朝武將中毫無爭議的第一,先後在鄱陽湖大戰中擊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攻佔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此後鎮守北京,多次出兵討伐北元,朱元璋對於徐達的評價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以上這六位就是小編心中的頂級名將,當然古代歷史上名將太多,但是這幾個人絕地是古代武將中最突出的人,有人認為寫了《孫子兵法》的孫武應該入選,從理論上說確實是古代最突出的軍事家,但是戰績太少,最突出的就是帶領吳軍大敗楚軍,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乎覆滅楚國,這個戰績確實很突出,而他最不佔優勢的地方就是戰績太小,所以也就沒有將他列入前五之列,而唐朝的李績、郭子儀等人,也都是歷史上頂級名將,在多方權衡之下,也就落選前五,但是前十的位置,兩個人絕對是輕鬆上榜的,對於這個古代最強的五個武將的問題,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呢?


語說漫談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五位武將,絕對是需要經得起時間檢驗,戰功彪炳,戰績輝煌,並有經典戰例,國士無雙的名將。我想題主也不是想聽大家列舉那先所謂的猛將吧。

本文將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名,然後大家給出一個名單。

10.吳起

有史料記載以來,最早的保持不敗的名將,一生經歷過數個諸侯國,而且只要他去了,那個諸侯國,馬上就強盛起來。一生72戰,無一敗績,訓練的魏武卒,更是比後來的大秦鐵騎更加強大,並著有《吳子兵法》。絕對是軍政雙優的。

9.韓信:

兵仙韓信,在其短短的一生中,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鮮有敗績,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經典戰例,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無數經典。

8.衛青:

大漢帝國的長城,血戰龍城、漠北之戰、決戰匈奴王,一生全勝。

7.霍去病:

騎兵戰的天才,閃電戰的鼻祖,只為打敗匈奴而生。封狼居胥,一個將領的最高追求,高山仰止。

6.冉閔:

武悼天王冉閔,現在河南建有中華武魂園,包括冉閔雕像、劍林、華夏哭牆。

呂思勉:冉閔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

5.李靖:

大唐軍神李靖,最完美的一代名將,大唐帝國王冠上的絢爛明珠,南平蕭銑、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親率3000鐵騎深入敵境,擊滅東突厥、遠征吐谷渾

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4.戚繼光:

一代名將戚繼光,所組建的戚家軍,南滅倭寇,北擊蒙古。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殺得日寇鬼哭狼嚎,戚繼光既是戰無不勝的抗倭名將,又是赫赫有名的兵器製造專家,並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3.薛嶽:

抗日之功,日月可表。萬家嶺戰役斃敵8000餘賊、長沙會戰殲滅日軍11.5萬餘賊。天爐戰法、八字口袋戰法專門為消滅日本鬼子而創。

毛主席: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之!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撼山易、撼薛將軍難。軍事家粟裕:薛嶽用兵尚稱機敏果斷。



2.粟裕:

百戰名將、運動戰、殲滅戰大師,車橋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 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越打越妙,越打越奇。

“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是對他指揮藝術的評價,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評價。

1.彭德懷

抗日戰爭、勇爭先,抗美援朝看彭總,他可能不是指揮水平最高的將軍,但絕對是打仗最硬氣的將軍,山高路遠,還看彭大將軍。

上面大家認為怎麼樣?哪五個是中國歷史最強武將?


彈史遇見你


中國古代名將輩出,各有千秋,如果要選出最強的五位中國古代名將輩出,各有千秋,如果非要從中選出五位,那我們也只能從強者之中選最強的了。

第一位:西楚霸王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抗鼎,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5萬打秦朝最後的名將章邯的40萬人,九戰九勝全殲秦朝主力部隊。彭城之戰時3萬人追著劉邦的56萬人打,最後劉邦只帶了十幾個人跑了出去,父親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即使到了絕境烏江邊,也來回衝殺,殺了幾百個漢軍。



第二位:李存孝,都說”將不過李,王不過霸“,李就是指李存孝,唐末第一猛將,既然能跟霸王相提並論,那肯定也是非同凡人,當時的天下第二王鐵槍李彥章幾回合就被他秒了。日奪八寨,夜搶三關,十八騎取長安更是勇猛非常。



第三位:霍去病,17歲率領800騎兵於大漠中長途奔襲,功冠全軍;指揮兩次河西戰役,消滅匈奴十萬多人,奪取匈奴聖地祁連山,打通河西走廊;漠北之戰消滅匈奴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



第四位:薛仁貴,號稱“白衣神箭”,箭法非凡,頗有膂力。擅長用兵,征戰數十年,降伏高句麗,擊敗突厥。



第五位:呂布,本不想給呂布,但是人家好歹也是三國第一戰神,號稱“飛將”,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虎牢關戰三英,雖說智商不夠,但是可以武力來湊。


歷史伶俜者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我就寫我認為比較厲害的歷史上五個武將,排名不分先後

呂布,三英戰呂布大家都知道,這麼厲害的三個人都可以打平手可想而知他有多厲害,有人說關,張可以打過呂布,劉備一來就打不過了。

李元霸,看過隋唐演義的都知道,他幾乎一人頂百,力氣非常之大。

姜子牙,岳飛,關羽中國歷史上分別唐朝,明朝,清朝選出來的武聖人,至今還有廟宇紀念他們。






小史微課堂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這其中人才輩出,別說選五個人 就是五十個,五百個也可以選擇出來,那既然這個問題提的是五個,我們就來選選吧。

第一個: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楚國貴族出身,能文能武,對於項羽這個人恐怕婦孺皆知,因為霸王別姬影響力還是蠻大的,話說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司馬遷《史記》記載,項羽力能舉鼎,現在還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項羽和叔父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反秦。桓楚趾高氣揚:“你能萬人敵,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鼎,足千斤,你能舉得起嗎?”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絲毫未動。然後,他大步走到鼎前,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大鼎被高高舉起,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答應,合兵聽從項羽起義。 鼎有千斤,就算是放在現在肯定是破了 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第二個:呂布

俗話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雖然是小說的說法,但是《三國志》也記載,呂布是“飛將軍”在三國裡第一猛將非呂布莫屬,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如果稱第二 ,沒有人敢稱第一,他的武功在三國裡拔頭籌,他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但是這個人沒有原則, 說不定反過頭來就把主人給殺了,所以最後也沒人敢用他了。

第三:趙雲

剛才都說一呂二趙了 ,第三個肯定是趙雲,趙雲的武藝僅次於呂布,他的一生為蜀漢立下了 不少悍馬功勞,但是劉備好像並不重用他,封他一個雜牌將軍,只相當於劉備的保鏢,但是趙雲依然無怨無悔,只管付出 ,不管回報, 可以說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第三:關羽

第3個肯定選關羽,因為不選他 我怕別人拍磚,關羽關二爺 ,武藝超群,重情重義《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在真實的歷史中關羽殺了顏良,還有龐德,真實的關羽 ,雖然沒有像小說中說的那麼神乎其神,但是,他在三國眾多將領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第四個:岳飛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想必好多人都耳熟能詳,他是被奸臣秦檜所害,嶽將軍也是一個武林高手,他師承周桐,《宋史.岳飛傳》中記載:岳飛“戰於太行山,擒敵將拓拔耶烏。居數日,復與敵戰,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兵敗走。每次領兵打仗, 岳飛第一個衝鋒在前,銳不可擋, 令金兵聞風喪膽。


第五個:常遇春

明朝開國功臣,多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可以說朱元璋能創業成功, 常遇春功不可沒,他早期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他力戰克敵,常常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總結:這5個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同樣是最強的武將,每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佳寧姐姐說歷史


都說時事造就英雄,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文人靠佳作青史留名,而武將則靠軍功戰績說話,那麼在眾多的武將中,如果要選擇最強的五位又該如何選擇,他們又是誰?相信每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筆者一番思量後,排出自己認為最強的五位,不妨一起去看下。

第五位,韓信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幫助劉邦創立了大漢江山,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之所以將他排在第五位,看看他的成績單: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北伐拿下代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後奉命攻打齊國(為了自己的軍功,間接害死了同僚酈食其),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也正是韓信的強大募兵與進攻能力,在拉鋸戰的僵持下,達成了楚河漢界的盟約,可惜的是項羽太過於相信劉邦,劉邦則是先發制人,單方面撕毀其約定,再到多次征戰後,項羽最終敗於烏江邊,而劉邦的成功韓信的功勞無疑是巨大的。

第四位,霍去病與衛青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用兵,靠的不僅僅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霍去病與衛青無疑對漢武帝幫助頗大,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姐姐衛少兒與平陽縣吏霍仲孺私通所生,他們是甥舅關係。霍去病也是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外甥,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可惜霍去病年僅二十四歲,便因病去世了。而他的舅舅衛青呢,龍城大捷,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襄,衛青更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漢武帝為了表彰衛青、霍去病的戰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可謂恩寵有加。《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所以此二人做一個並列而論,將其放在第四位。

第三位,白起

白起,秦時名將,他的殺神之名因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而如雷貫耳,他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他的啟用得感謝秦國的丞相魏冉,正是他的大力推薦,白起才成為主將,帥兵攻打韓、魏二國。在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這份成績單足以讓他在秦國的君主面前得到更多的支持與信任。之後白起被封為武安君,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但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應該與對方議和,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也為自己的悽慘下場埋下了隱患,也就一年不到的時間,白起被派往前線,可是此時他身體有病,不能走動,在君王改派他人前往失利之後,白起的不當言論換來的是驅逐,後更被賜自刎。

第二位,李存孝

喜歡歷史的大抵聽說過“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是說在武將中武力值最高的,當仁不讓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如果只論為將者的話,高居榜首的是飛虎將軍李存孝。那麼李存孝究竟為什麼這麼牛?李存孝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驍將,因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中記載:“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就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李存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將。再多的贅言也不能說盡這位牛人的厲害,筆者很自然想到給他第二位的排名。

第一位,項羽

上面已經提及“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李存孝已經說過,再來看看王不過項的項羽,他的勇猛連對手劉邦都是認可的,《史記·高祖本紀第八》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他所提及的范增正是項羽的頂級謀士,之所以沒有用是劉邦陣營所用的離間之計,其實也很正常,項羽的性格是那種自我感覺好到極致的人物,在平定眾多諸侯後,他想得不是即位為帝,而是自稱為西楚霸王,他這麼猛的人之所以會輸,韓信已經說明白了,《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在分封諸侯又出現復叛時,他就一個個再打回去,可惜最後敗給了自己的性格,剛愎自用最終害了自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猛人,所以筆者偏向於將最強的武將第一的位置留給霸王項羽。


農夫說歷史


不敢單挑的武將不是好武將。

一部冷兵器歷史,名將輩出,要選出五個,如果光說戰績和統帥力,那每朝每代幾乎都有是個以上。

那麼既然是“武將”,再加個個人武力的條件,篩選或許容易一點。當然,演義裡那些虛構的人物,比如李元霸之類的不能算,必須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人物。

以此條件來看,小院認為以下五人有資格入選。

所謂“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這幾乎世所公認。

以這句話來說,項羽、李存孝自然可以名列前五。

項羽,傳奇般的西楚霸王。

出自於他的著名成語和典故,就有 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作壁上觀、錦衣夜行、沐猴而冠,可見其影響力。

從個人武力上說,項羽稱同時代最強,沒有疑義。

《史記》: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從軍事能力上說,項羽極其強悍,從反秦到滅秦,幾乎未嘗一敗,威震天下,無人敢當,在劉邦、韓信、彭越等圍攻下才最終惜敗。

李存孝,公認的唐末第一猛將。

從武力上說,李存孝未必在項羽之下。軍事上,始終在李克用手下擔任先鋒,未有敗績,民間甚至流傳著李存孝十八騎取長安的傳說。

《舊五代史·李存孝傳》: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無論是單挑,還是以少擊多,以一當百,大軍中直取敵人首級,都是李存孝的拿手好戲。

《新五代史·李存孝傳》:梁驍將鄧季筠引軍出戰,存孝舞槊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關。

還攻潞州,唐以孫揆為潞州節度使,以梁卒三千為衛,褒衣大蓋,擁節先驅。存孝以三百騎伏長子西崖谷間,伺揆軍過,橫擊斷之,擒揆以歸。

呂布,三國第一猛將。

呂布曾經單挑擊敗郭汜,是史書中極其少見的記載與敵將單挑的武將。

《英雄記》: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三國演義》中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也是真的。

《三國志》: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呂布的勇武,世所公認,這是他發跡的資本,是丁原、董卓重用他的原因,這些在史書中都有記載。

《後漢書》: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幷州。
《三國志》: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三國志》: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以上記載都說明呂布的英勇,臂力過人,弓馬嫻熟,天生的武將。

霍去病,史上最強少年,西漢名將。

霍去病的個人武力,在史書上沒有太明確的記載,只是說“善騎射”。

他的成名之戰,是率領八百名騎兵,徑直拋開大軍幾百裡,尋找有利的機會攻殺敵人,結果是殺敵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國和當戶。由於霍去病帶的人不多,不屬於大兵團作戰,所以與敵人作戰時他必定需要親臨前線,身先士卒,由此推斷,他的武力值也相當高。

作戰能力上,霍去病更加讓人震驚。他打得戰役,都是長途奔襲的大迂迴、大縱深的穿插作戰,年紀輕輕的霍去病卻駕馭自如,或許他真是戰神下凡吧。漠北之戰大破匈奴後,封狼居胥,更是成為之後歷代武將的最高標杆和夢想。

狄青,北宋名將,西夏人的夢魘。

狄青或許被很多人忽視,但以上面的條件,他應該有資格入選。

他是實實在在憑軍功從小兵最後升任最高武官樞密使的勵志典範。

他的軍功,是實打實拿命換來的。

《宋史》:臨敵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軍旅生涯,前後大小二十五次戰役,中箭就達八次。

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

當先鋒官,部眾從原先的畏戰到受其感染,主動求戰。

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

明明是個殺神,卻被稱為天使。

人呼“狄天使”。

由於被文官壓制,狄青沒能在軍旅生涯完全得以發揮,縱然如此,他的一生也已充滿傳奇。


小院之觀


這種問題完全屬於“公關戰秦瓊”,不同朝代的武將根本就沒有比較的客觀條件和基礎,所以只能說是見仁見智,誰都沒法給出標準的答案,紅塵君就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紅塵君心目中的最強“五將”,排名不分先後。

兩漢,大將軍,長平侯,衛青

世人都知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麾下有著名的“帝國雙壁”——長平侯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而且後者由於性格鮮明,為人霸氣,後世粉絲眾多,許多人甚至都認為霍去病才能要超過衛青。


何其謬也!

其實,霍去病唯一能夠和他舅舅相比的也就是軍事才能了,衛青是奴隸出身,雖然早期靠了姐姐衛子夫的幫助,但是主要還是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的積累軍功做到了位極人臣,乃是標準的“從奴隸到將軍”。

而且衛青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幾乎是個沒有道德缺陷的“完人”,相比之下霍去病就差的太遠了。

漢初三傑,國士無雙,淮陰侯韓信

韓信,幾乎就是軍神的象徵。

當時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楚漢爭霸”——其實如果沒有韓信的話,這個爭霸根本就無從談起,劉邦根本連漢中都出不來,還談什麼後續的爭鬥?

而且在殺了項羽麾下頭號猛將龍且之後,就連一向天不怕地不怕,到死都說是“天亡我也”,寧願自殺也不願逃走的西楚霸王,都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主動派使者去聯繫韓信,希望他不要再幫劉邦,他們兩個人平分天下。

雖然最後韓信還是客氣的拒絕了,但是其地位和能力也是可見一斑,須知項羽對劉邦可從來沒這麼客氣過。

不過韓信雖然輔助劉邦擊敗了項羽,但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他還是死在了呂后和蕭何手裡,只能是一聲長嘆。

隋末唐初,李衛公,李靖

這個李靖可不是哪吒三太子他爹托塔天王李靖——那個是後世盜版的,而是貨真價實的李藥師(黃藥師也是盜版)。

隋末唐初,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隋唐演義》中李元霸為首的十三傑也算是婦孺皆知,但這些大部分都是虛構或者誇張的,裡面最強的應該是排在最後的尉遲敬德,而作為帥才,李靖則遠在尉遲敬德(尉遲恭)之上。

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世還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軍事著作。

戰國第一名將,昌國君,樂毅

其實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包括“起,牧,翦,頗”四大戰將,以及孫子(孫武),伍子胥等等,但是紅塵君認為的戰國第一名將,乃是樂毅。

這裡面原因很多,比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四位大將,確實成績突出,一時瑜亮,但是作為同時代的武將,其實他們誰也沒有取得明顯的上風,尤其是李牧和廉頗,以趙國對秦國相當明顯的劣勢能夠取得那樣的成績,表現絕不能說次於白起和王翦。

而孫武更多是理論家,雖然有第一軍事鉅著《孫子兵法》傳世,但其實際帶兵的才能並沒有太多體現,甚至還不如同僚伍子胥出色。

而樂毅呢,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這也幾乎是七雄最弱的“燕國”所取得的唯一一次戰役勝利(注意,不是戰鬥)。

要不是燕昭王死的早,惠王年輕受了齊國的離間計的話,也許戰國七雄就沒有齊國了。

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

三國可以說是大家心目中名將最多的年代,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影響力實在太大耳。

所以三國的各種武將排行榜在網上多如牛毛,什麼一呂二趙三典韋之類的層出不窮,大家討論的也是不亦樂乎。

但其實這個也就是茶餘飯後的笑談罷了,真正的戰場上哪裡有那麼多的武將單挑呢?更何況,武力再高也只是一員勇將而已,和將才甚至是帥才區別甚大。

而三國第一的軍事家,只能在曹操和諸葛亮之間產生,而由於雙方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巨大的天然差距,蜀國一直能夠緊咬魏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每次也都能佔得不少便宜,所以諸葛亮還是要略勝一籌。

紅塵君說

這份榜單,更準確的說是軍事家——或者說是帥才的榜單,而不是所謂的武力榜,紅塵君也從不相信什麼戰場上以一敵千的神話,能夠以一敵百就已經算是非人類了,一個將領更多的是靠著統率力和用謀。

所以這裡不會有什麼飛將呂布,武聖關羽等等,更加不要說原本就不存在於正史的李元霸,裴元慶等人了,完全就是根據軍事表現來選取的。


紅塵如鏡


第一,項羽,沒什麼爭議了

第二,應該還是呂布了,好像有點爭議,但其實沒有什麼爭議的,看過《三國》的都懂,他抓住大將紀靈,就像提一個熟睡的嬰孩那樣輕鬆,如此神力,誰能排在他前面啊。

第三,我認為是唐末李存孝,我在《唐史演義》看過一段描述——那李存孝,生得板肋骨筋,驍勇絕倫,手拿鐵杵,直衝巢(黃巢軍)營陣地,如入無人之境,後來李存孝因反叛被抓,五匹馬都分不開他的身體,不得已換成十匹馬,可見他天生的身體是多麼的恐怖!他的板肋骨筋並非虛名啊!

第四,薛仁貴,薛仁貴的故事,我看的不多,不過他的功績和神力在民間流行比較廣,小時候,就連村裡老人都說,薛仁貴,可食鬥米,力大無窮!自我看,能征服匈奴的英雄,一定天賦異稟,異於常人的。

第五,岳飛,我把岳飛排進來,源於岳飛屬於那種天降大任的英雄!正史說他可以開三百斤的弓,開弓雖說需要兩隻手,但實用力氣拉開的,也只有一隻手而已了,單手可以拉三百斤,現在估計很難找到這樣的高手了,可見他也是非一般的神力了,


阿甘甘合朝


吹戚繼光的噴子真的是想盡眉目,死不要臉瞎吹。戚家軍創建者譚綸。

明史戚繼光傳,1563福建之戰總督胡宗憲還在指揮戚繼光,而現實1562胡宗憲就入大牢,同年解職回家。是誰創作修改了明史?

清紀曉嵐評的

紀昀:史稱綸沉毅知兵,為台州知府時,即與戚繼光立束伍法,練兵破倭寇,禽斬殆盡。官浙江海道副使時,又連破之。再起為浙江右參政時,破饒平賊林朝曦。調福建參政時,郡縣多為倭所陷,力戰恢復,閩地以平。官四川巡撫時,滅雲南叛酋鳳繼祖於會理。總督兩廣時,岑岡賊江月照等望風而降。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後在薊遼,與戚繼光協力修邊備,三衛諸部迄不敢南牧。終始兵事垂三十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計其功名,不在王守仁下。……今特錄是集,以見其謀畫之大略,庶不沒其實焉。

應該還原歷史,而不是創作歷史。

戚繼光掛過帥麼,一直就譚綸手下一將。譚綸到那裡就跟到那裡。

明朝無私兵,家將不過百,戚家軍怎麼存在?

戚繼光斬子,誰幫他生出兒子,輔乳的兒子也能上陣?

虎蹲炮為嘉靖二十五年張鐸進獻十眼銅銑炮所改。請查當年紀事。

倭寇消滅是因為譚綸修建的碼頭,水塞的火槍火炮,能靠岸的地方都是木樁,所以倭寇上不了岸。也就是說海禁。

已經進來的倭寇都是十個或幾十個比例圍阡,倭寇是流動作案,沒有城防意識。

薊遼長城1568年譚綸申請修建同年戚繼光申請練兵五年,戚繼光修長城時間?

鴛鴦陣兵書為明六大才子唐順之所有。

明宣傳對象是譚綸,戚繼光在清未才出名,是韃子修改了歷史還是噴子修改歷史,金光嶺長城硬是掛上戚繼光名字,浙江抗倭石城本廣州將軍修建也成為戚繼光建?

戚繼光一直上司是兵部尚書譚綸,在之前戚繼光根本無戰鬥力,1555年胡宗憲帶一萬廣西狼兵,結果被倭寇吊打,損失戰將多名,1557年苓港之戰胡宗憲指揮,戚繼光,俞大猷一萬明軍對一千倭寇,結果歷時幾個月,自損三千,還有倭寇逃跑,戰後胡宗憲陷害俞大猷。之後朝換帥譚綸,三千浙江兵是譚綸要求約束軍紀後招編,役滿後留下練好的兵將外地兵退伍,募兵改房兵皆譚綸所為,當時地方官海瑞是譚綸推薦。

1567戚繼光調薊遼,薊遼總督換七任,查不到他立什麼嘉獎。張居正1572任首輔,之前一直彈劾,除開戚繼光送巨禮給張,真的查不到是幫戚繼光又消滅倭寇已經死亡的鬼魂還是在已經修好的長城上加磚?

在薊遼還有比戚繼光更猛的常勝一品戰將馬芳,身經百戰從無敗績從來就是以少勝多的馬兵戰將。戚繼光的步兵看熱鬧都得跑得快。

臨海三戰三捷功德碑,譚綸,因為自練一千精兵,碼頭上岸倭寇被圍遷。明明白白譚綸建碼頭登陸圍扦,也標上戚繼光功勞?

譚綸一直是戚繼光上司,位置決定成就,修碼頭,水塞,免戰區稅,平內亂,修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和三千屯兵臺包磚,這些是戚繼光無法做到的事。

譚綸著奏議十卷收入四庫全書,還原歷史請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